科技引领现代农业的希望之路

时间:2024-03-02 点赞:44374 浏览:8553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农业科技论文范文,农业科技类电大毕业论文,关于科技引领现代农业的希望之路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农业科技及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生产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农业科技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我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得到了有关领导充分肯定,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技推广十大模式之一.目前,已成功开展了三批,前两批下派的农业科技专家已撤回原单位,农村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专家们依依不舍,并自发与他们继续保持密切联系.基层干部也从不同渠道反映,希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能继续搞下去,一些兄弟省(市)也纷纷来学习.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和影响,受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如此的欢迎和国家有关领导、相关部门的关注.带着这些问题,为此,我组织有关部门对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我省率先创立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新模式,深受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欢迎,科技对现代农业引领作用凸显

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始创于省农科院以科技帮扶十弱县为主要内容的“院县共建”.在科技扶贫过程中,省农科院秉持“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理念,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与市县签约共建,双方合作共赢.随着院县合作成果和作用不断显现,省委、省政府决定组织全省15家农业科研院所、涉农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全省67个县(市、区)开展科技合作共建活动.

我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是通过“五项规定动作”开展的.一是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由科研单位出技术、出成果、出管理,县里出土地,采取公益性、市场化等多种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科技示范园区(田),每个园区都涵盖品种、肥药、耕作方式和栽培技术对比与展示等功能,以田间博览会、新成果发布会、标准化技术现场会等形式,集中展示全省乃至全国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以来,已在县级建成了156个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区、在乡镇建设了82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村屯建设了5287块示范田,辐射面积达9796万亩,每年有组织或自发到园区参观学习的农民达150多万人次.二是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家大院一般都设在县农技推广中心,每个专家大院配备了必要的物质设施,有独立的专家值班室、咨询培训场所,有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演示系统,开通了农技“110”,有专家常年驻院服务,全省每年组织1500多名省专家和县里的农技人员混合编队,轮流值班,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目前,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已在全省实现了全覆盖,累计入驻科研人员20多万人次,有160万人次的农民到专家大院咨询.三是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全省集中组织各学科专家深入各县,与县里共同研究推进作物原良种基地、标准化饲养及品种改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10大类高新技术和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以科技牵动结构调整,帮助各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2003年以来,共谋划实施科技致富项目363个,项目累计实施面积2500万亩,项目区年户均增收2414元.四是实施农民培训工程.通过实施农民普训工程、农村科技带头人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乡村干部培训工程,对农民、乡村干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培训.为了便于农民学习掌握科技知识,组织科技人员编写口袋丛书、明白纸等通俗易懂的科普音像资料,免费发放给农民.全省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万多场次,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500多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0多万份,举办电视讲座4574场次.五是选派科技副县长.由省委组织部组织,在参与共建的涉农科研院所和学校等,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组织把关的方式,选派年富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科技人员,到各县担任挂职科技副县长,期限三年,具体负责全县农业科技工作.合作共建以来,全省已先后下派67名科技副县长.

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是新形势下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创造性搞好专家与农民、科研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做法,是一项既符合我省当前实际,又具有长远意义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路.这条道路的核心是,引导鼓励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牢牢扎根于生产需求,扎根于农民群众,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无缝对接,科技服务零距离指导.这就是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具有旺盛生命力、受到广泛好评和欢迎的根本原因.

一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畅通了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得渠道,使科研和农业生产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真正拉近了科研单位与基层的距离.参与共建的科研教学单位高度重视,舍得拿出最好的专家、最好的技术、最新的成果,出台专门激励政策,在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向参与共建专家倾斜,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省农科院组织全院30个分院(所)、拿出8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参与共建,东北农业大学组织16个学院(占84.2%)、八一农垦大学组织8个学院(占72.7%),全力支持共建.目前,全省共有920多名专家参与了共建活动,他们走出高楼深院,走进田间地头,成为传递科技的使者.现在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走下讲台就奔向田间畜舍,走出实验室就奔向试验田,在全省形成了一幅幅科技为基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生动画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全院种、养、加、管专业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对共建的海林市、桦南县进行全方位支持,直接推广转化18项新技术、新成果.省农科院与望奎县共建,帮助建立3处专家大院,每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几年来共筛选出适宜新品种15个,实施科技示范推广项目9项,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由共建前的47%提高到53.6%.通过基层实践,教育科研工作者更加开阔了思路和视野,把农民和生产实际的需求作为科研立项、课程设置的第一要求,选题更加准确,研究更加着实.原来注重获得实验数据、发表论文,现在考虑更多的是农民所需,市场所求,能不能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带来实惠和效益.省农科院蔬菜专家詹云到抚远指导蔬菜生产,了解到这个县蔬菜出口基地建设一直受品种制约后,马上调整立项进行攻关,筛选出适合俄罗斯市场的水果黄瓜、球形甘蓝等品种,解决了抚远对俄蔬菜出口难题,现在抚远县每年有4000万斤蔬菜打入俄罗斯市场.

二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建起了科技与农民对接的直通车,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科技含量.通过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设置免费咨询台,开通农业“110”,专家网络在线等交流平台,各级专家在线全天候服务农民.怎么联系到专家,农民们都知道,有了问题,第一时间就能找到他们.农民和专家们联系非常紧密,实现了零距离指导和面对面服务.在绥滨县专家大院,科技人员给我们介绍情况时,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他笑着解释道,“这都是咨询情况的农民,我的在电视上公布后,这少说一天得响上五十次,农民有了问题随时可以向我咨询”.富锦市专家大院,免费为农民开展土样化验,三年累计化验土样12000多份,并根据化验结果进行配方施肥,帮助农民进行科学选种、选肥,降低生产成本.各共建单位的专家们在农业生产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生长发育和收获时节,都深入田间地头,亲自为农民们察苗情、做示范,解难题、配农药,把技术规程和增产措施,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真正做到了“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尤其是在出现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对农作物进行田间“诊断”,地头“开方”,所到之处一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今年春播前,安达市组织24名专家分成6个小分队,深入到14个乡镇、112个行政村的747个自然屯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肇东市专家大院专家们三年累计下基层583人次、665天,农民的许多技术问题都得到较好解决.2006年林甸县发生严重的稻瘟病和玉米大斑病,专家们带领农民积极采用防治措施,把病害降到最低点,为农民减少了经济损失.目前,全省优良品种覆盖率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5%,比2003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居全国之首,这都与实行合作共建有着密切关系.

三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激活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了成果推广转化速度.合作共建的一个最重要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收获就是,解决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科技成果难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问题.开展共建后,共建单位选派优秀科技人员担当科技副县长,他们带着科技项目、资金、专利、良种、科研成果以及组装配套的栽培模式到县里工作,既是县政府领导成员,又是科技服务团团长.充分利用双重身份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懂技术专业特长,负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县级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打开了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工作的新局面.调研时,明水县科技人员动情地说,“科技副县长来了,科技工作抓得更实了,而且还能抓到农民最需要的事情上”.每年共建单位至少有920多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下基层与省、市、县(区)农技推广队伍共同进行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现在科技推广力量整整增加2倍,形成了一个新的、强大的科技服务团.仅农科院每年就派出学科带头人和项目主持人100多名深入各县指导科技推广工作,有效解决了基层科技人员总量不足、素质不高问题.共建中,通过帮助各县强化乡镇种植中心的业务职能,组建村级种植协会、培训科技示范户、种田能手等乡土人才,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在村屯“断线”的问题,提高了基层承接科技的能力,使科技新成果向乡镇、村屯延伸速度加快.如,在绥滨县本着“提升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健全村一级,培育户一级”的原则,形成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种植中心为支柱、村级协会为骨架、示范户为基础的推广体系,通过完善的县、乡、村、屯四级推广网络,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以来,全省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2450项,相当于农村改革以来新品种新技术总和的1/3.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8.5%.

四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在合作共建中,通过园区带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以及科技培训等,让广大农民学习、掌握了众多农业科学技术,真正做到了参观一次田间博览,了解一个优良品种,接受一次面对面指导,解决一项技术难题,听一次科技讲座,掌握一门成熟技术.合作共建创新了农民科技培训,采取“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培训方式,按照农民的意愿选择培训课题,农民想学什么,就安排什么内容,农民想什么时间学,就安排什么时间培训.培训地点灵活安排,专家足迹遍及田间地头,农忙时在身边,农闲在讲台,到处能听到专家们的声音.他们带着感情、热情、服务农民,蹲得住、沉得下.听专家讲科技、讲技术是最受农民欢迎的一件事,就像领取国家的政策补贴一样高兴.农民经常是杀猪宰羊,像接财神一样请专家吃饭.在培训现场,走廊、楼道站满求知农民的场景经常可见,恐怕抢不到技术和信息,农民讲得好:不学,钱就叫别人挣去了,不学,你就致不了富.通过共建,农民的科技知识得到快速充实,劳动技能全面提升,全省种田能手迅速增加,家家都有了种地明白人,3万多农民成为种养业的行家里手.乡土人才数量也逐年增多,各类“土专家”、“田博士”和农民经纪人达到20万人,引带作用日益突出.绥化市北林区专家大院通过培训农民,有154人取得了国家农技推广员证书,169人取得了北林区农民技术员证书,为当地普及农业新技术打下了基础.科技共建还对乡村干部和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品种的传授培训,为各县留下了一批“靠得住、留得下、永远不走”的科技服务队伍.

五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推动了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合作共建中,共建单位立足各县(市)农业产业特点,围绕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需要,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投入较强科技力量,深入研究能够推动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能够培育特色新兴产业的科技致富项目,出现了“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方农民”的可喜局面.水稻种植是五常县主导产业,共建后,农科院水稻所结合自身优势成果,深入实施优质超级稻松粳9号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目前,该品种在五常市推广面积达50多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的近1/3,按亩增产稻谷140斤,优质稻谷价格2元来计算,使用优质超级稻松粳9号,在五常市至少每年增加7000多万元收入.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与杜蒙县开展合作共建,围绕牛经济做文章,学院先后开展和引进一批对产业有牵动的科技致富项目,有效地解决了奶牛集中饲养成本高、奶牛粪便造成农业源污染等问题,仅一项全日混口粮奶牛饲喂技术,每头牛就能日节省2.95元,全年全县节本增收8000万元.农科院针对泰来县花生产业需要,在花生种植上,帮助引进了大垄双行种植的栽培模式,比传统栽培方法增产35%~40%,累计给农民带来1020万元收益.黑木耳种植是东宁县主导产业之一,共建后,黑龙江大学把提高黑木耳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作为致富项目来进行技术指导和扶持,使小孔栽培、免颈制菌等新技术引入东宁县并加速推广,还通过宣传引导,增加了小孔耳、秋

本文是一篇农业科技论文范文,农业科技类电大毕业论文,关于科技引领现代农业的希望之路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农业科技及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生产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农业科技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耳和反季节耳的种植规模,进一步放大了产业富民的效应.2008年,东宁县黑木耳生产规模达到6.45亿袋,总产2.56万吨,总产值达11.2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黑木耳纯收入567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2/3以上,巩固了“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的优势地位.

二、率先实现“两化”目标,探索走现代化大农业的道路,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尤为迫切

在大庆调研时了解到,省里组织的三年共建结束后,大庆市委、市政府又自发地与省农科院大庆分院、东北农业大学和八一农垦大学,做出继续新一轮科技合作共建的决定,并把共建面扩大到乡镇,不但向所属县区派出5名科技副县长,还向全市58个乡镇各派出1名科技副乡长,这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对科技合作共建在认识上产生了新的飞跃.我省是农业大省,提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目标,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作用,架起科研与农业生产、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桥梁,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科技成果难以向生产力转化的事实,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有效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近年来,不管是五大主栽粮食作物,还是杂粮杂豆以及烟叶、甜菜等各种经济作物,都有一些优良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但是这些成熟技术成果的应用面积平均也不到种植面积的35%.如果仅这些成熟技术应用面积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40%,全省粮食至少能增产5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50~100元.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成果,为什么转化率、应用率还这么低,其实就是差在技术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上.一方面,由于自我接收科技的意识和能力较差,有些技术到了村头也传不下去,必须进行有效引导,尤其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心贴心的推广方式,使农民与科技人员间建立起稳定的技术供需关系和良好的信誉关系.另一方面,采用这些新的技术,虽说投入产出率高,但往往前期投入比较多,有的农民不具备投入条件,没能力采用.科技合作共建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共建中,通过建立示范园区、专家大院,实施致富项目和培训农民,把最新的农业成果直接展示给广大农民,使农民能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为了让农民使用良种良法,专家们把最新的优良品种,免费发放给农民,在农业生产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收获时节,到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的传授,有的还亲自帮助农民种田、插秧、施肥.科技合作共建,有效地解决了先进农业技术和成果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问题,有利于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给农民更多的面对面的指导和服务.

(二)统筹城乡科技要素优化配置,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加快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覆盖.我省农业科技资源区域分布很不平衡,城乡科技资源比例失衡,发展差距较大.全省农业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都集中在市级以上的城市,农业科技人员中80%以上也都聚集在城市.比较而言,县乡农业科技资源缺乏且较为分散,农村科技推广力量十分薄弱.调查发现,县乡农技推广队伍人才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技术知识单一,人员年龄、知识老化,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农技推广人员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低,且出现断层.截至2007年底,全省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四行业统计,县乡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实有人数的62.7%,具有本科专业学历的占实有人数的48.2%,五年间,农技人员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10.6%,农技推广人员仅为农村人口的1.022‰.特别是2004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站都并入新组建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大都减少1~2名,而且农技推广人员身兼多职,农技推广力量和职能明显弱化.以建设标准较高的肇东市农技推广中心为例,该中心共有45名农技推广人员,中级职称以上的不到40%,却承担着全市370万亩耕地的农技推广任务,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技人才短缺且后续力量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能够在全省范围内整合城乡科技资源,优化组合城乡科技力量,完善科技支农服务体系,通过鼓励引导科技人员下农村、资深专家下农村、良种良法下农村、资金项目下农村,加快城市科技要素和资源更多地向农业农村转移、集聚,将技术、人才和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实现城乡科技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城乡农业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给予我省粮食增产任务177亿斤.我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确定新增粮食产能240亿斤,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为实现这个目标,我省规划确定总投资为577.3亿元,重点实施水利化、农机化、科技支撑等工程措施,分别投资323.5亿元、178亿元、35.8亿元.各工程措施与农业科技的应用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系统因子.据专家测算,水利工程措施提高粮食增产幅度在40%左右,农机工程措施提高粮食增产幅度在30%左右.如果将成熟的增产技术和模式推广后,粮食的增产幅度在50%左右,而且投入成本远低于水利、农机措施投入成本.工程措施和科技措施在粮食增产中具有叠加作用,更重要的是如果科技的作用发挥不好,就会产生“木桶短板效应”,影响其他工程措施对粮食增产的作用的发挥,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就难以实现.国家在最近发布的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确定的六条主要技术路线,除水利、农机两条工程措施外,其余四条都是科技措施,这说明科技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从我省的情况看,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有利于推动各地组织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加快粮食增产技术在项目区内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科技与其他工程措施综合配套组装,加强技术薄弱环节建设,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材料、新产品等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使各工程措施平衡协调、相互促进,强化科技集成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四)涉农科研教学单位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为其注入活力.省农科院以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为契机,着力推动了三方面改革,一是树立开放办院理念,积极走出去,实现大联合、大协作,二是在人才导向上,将农业科技推广实效作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的重要考评指标,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三是在经费、课题摆布上,向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项目上倾斜,给予重点支持,取得了良好成效.2003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奖131项,育成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60个,办成了全国一流农科院.农业部部长称赞是全国农科院的一面旗帜.目前,我省事业单位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虽然已经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但关门搞科研、封闭办院、办学问题仍十分突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不紧密问题仍没有破题,面临任务十分艰巨.省农科院的做法启示我们,涉农教学科研单位改革发展要取得突破,必须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变封闭办学、关门搞科研为开放办学、开放搞科研,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等市场为找市场,积极投身“产学研”结合实践当中,实现持续发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有效突破了涉农教学科研单位改革瓶颈,正中其“软肋”,借助科技合作共建这个平台,有效解决了这些单位改革发展方向问题,推进开放办院、办学,发展空间不断拓宽,有效解决了放活科技人员问题,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有了更加顺畅的渠道,促进了教学科研人员走出塔,走出实验室,加快了人才、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步伐,有效解决了科技人员投身生产实践的动力机制问题,个人的职称评定、行政职务升迁、经济收入直接与为农业生产,为农民服务的效果挂钩,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说,搞好科技合作共建,对涉农科研教学的单位改革发展来说,是一招活,全盘活,可谓是科技合作共建天地宽.

三、顺应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把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作为政府一项长期工作,认真谋划推进

调查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持续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要求十分迫切,充满殷殷期待.调研认为,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是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首创,是科技引领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场革命,应该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坚定不移地抓下去.总的想法是,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推进机制,大力实施“三个一工程”(每年安排财政资金一亿元、组织一千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科技人员下乡指导服务、安排一千名大学毕业生充实乡镇推广队伍),确保实现“三个全覆盖”(向所有县和农业区全覆盖,向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全覆盖,向省直所有涉农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全覆盖),把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引向深入.

(一)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持续推进.进一步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做到领导再加强、资源再整合、力量再集中,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一是健全领导机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开展以来,省农委及各共建单位都分部门成立了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调研中,各地纷纷建议各级政府应把合作共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自上而下建立组织领导体系,以便于统筹安排部署,强化工作指导.要建立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担任,成员由省直有关部门及参与共建的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各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设在农业主管部门.二是加大组织推进.要在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摸清情况、抓准问题,适应形势变化和基层需求,尽快制定出台《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实施意见》,建立政策支持体系.要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开辟合作共建专栏,搭建信息反馈、经验交流平台.三是加强资源整合.我省涉及农业科技领域的科研院所、中直单位、省直大专院校和规模以上涉农龙头企业共有41个,目前参与合作共建的有15个,仅占总数的36.59%.要进一步整合科技力量,统筹配置城市农业科技资源,把有条件的部门、单位和规模以上涉农龙头企业全部纳入合作共建体系,能包县的包县、能包乡的包乡、能包村的包村,实行大联合、大协作,形成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资源往一处集成的合力.要进一步整合科研设施,对参与合作共建单位的科研设备设施、科研成果、科技园区,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合作共建的整体科技支撑能力.要进一步整合科技队伍,对参与共建的科研人员进行整合,人才统一编队使用,根据各地需求,有针对性地派驻,突出实用性,避免盲目性.

(二)明确工作任务,提升合作共建层次和水平.根据合作共建工作实际发展的需要,每年组织1000名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科技推广、指导、服务工作.今后重点工作任务主要为六项内容,即“五个延伸和一个完善”.“五个延伸”,就是延伸原有的“五项规定动作”:一是农业科技园区要由县级园区向乡、村两级延伸,按照“提高县级、普及乡级、丰富村级”的原则,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采取农户土地入股、土地串换等方式,探索园区兴建机制,不断壮大园区规模,扩大辐射面,立足当地主导产业,面对农民需要,以推广为主、兼顾试验示范,把各级各类园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示范基地和生产基地.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普及乡级园区,村级园区的覆盖面达到全省行政村总数的20%以上.二是专家大院要由单一的咨询接诊向多功能服务延伸,突出抓好“两件事”:一个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整合省级农业项目资源,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完备的专家大院,提高专家大院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另一个是完善功能,拓展专家大院土肥检测、植检植保、农药检定、质量检测、信息发布、科技博览、农民培训、科技创新等功能,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切实把专家大院建设成为农民群众&#

本文是一篇农业科技论文范文,农业科技类电大毕业论文,关于科技引领现代农业的希望之路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农业科技及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生产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农业科技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30340;科技之家、区域内农业科技发展进步的领头羊.三是农民科技培训要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延伸,在培训的重点上,要由分散培训向集中培训拓展,对主导产业明显的专业村,实施整村推进式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更加突出需求培训,由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加工业等培训拓展,在培训方式上,要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向种田大户进学堂、进院所拓展,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民群体.四是致富项目要由公益性示范项目向市场化运作项目延伸.调研中发现,有实力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集成组装土地、资金、科技、信息等各种要素,推进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为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兰西县平山镇大兴村与神农集团采取村企共建的形式合作打造“神农新”,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分户结算的“五统一分”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省农科院畜牧研究中心与孙吴县共建中,实施市场化运作、政府补贴的方式,开展科农共建,推广肉羊高频高效繁殖技术,实现了农户和科技人员互利共赢.用当地农民的话说,“这样的致富项目更具生命力”.这也为今后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实施致富项目提供了一种方向.今后要在深入实施公益性致富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谋划科技致富项目,支持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返租倒包等多种形式,实行农、科、企共建模式,结成利益共同体,连心、联责、联利、联合开发科技致富项目,实现互利共赢,推进致富项目由一家一户多品种、小规模向一村一品和产业化发展转变.五是派驻科技副县长的范围要由县(市)向所有农业区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向乡镇选派科技副乡镇长的办法和途径.派驻期限一定3年,并形成一种制度.“一个完善”,就是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这是在“五项规定动作”之外新增加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在今后的合作共建中时刻不能放松,必须牢牢抓好的一件大事.通过合作共建,切实解决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一是强人.采取引来外部专家,激活内部人才,用好大专家,培养小专家的办法,激活县乡农技推广队伍,通过强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考虑由省编委每年拿出1000个编制,优先选用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乡镇农技推广岗位,一定五年不变.同时,继续实施村村大学生工程,注重保持政策连续性,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二是连线.进一步强化县乡村农技推广主线建设,加强省级共建单位与县乡村科技推广人员沟通衔接,实现纵向相连.通过合作共建,加快形成县(市)有强有力的推广机构、乡镇有专职岗位、村屯有科技示范户的农村一线推广体系.三是织网.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积极引导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龙头企业等主动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办农业科研所、科技咨询和中介服务实体,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

(三)建立多元投入长效机制,为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供资金保障.据有关材料显示,发达国家农技推广投入一般为农业总产值的0.6%~1%,发展中国家为0.5%,我国目前还不足0.2%.调查了解到,尽管我省逐年加大农技推广资金投入力度,但仍然存在投入不足问题,与我省用于水利化和农机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相比,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份额明显偏少,且呈现出隐性化和分散化的特点.以2008年为例,我省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资金投入总额(包括投资)为0.6亿元,而用于水利化和农机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总额(均包括投资)分别为29.1亿元和4.7亿元,农技推广投入份额占水利化和农机化投入份额的2.06%和12.77%.从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资金投入看,2003年以来省级财政累计资金7500万元,年均投入为2500万元.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省级财政设立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专项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带动了各级财政资金投入2.5亿元,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今后要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融资为补充,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可以考虑省级财政设立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专项资金,年度资金额度为1亿元,一定5年不变,并视财力情况适当提高投入比例,确保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各地市、县(市、区)也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逐年扩大投入规模.要完善投资办法,优化投资机构,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把水浇在根上”,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厅和省农委要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具体办法.要积极鼓励农民自筹.完善农业科技小额信贷机制,引导农民在建设科技园区、实施致富项目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过程中,采取协作、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投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各帮建单位要定期推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致富项目,注重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参与农技推广项目,以科技要素带动金融要素投入现代农业,以金融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四)加强统筹协调,创新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运行机制.在前期合作共建中,参与共建的单位都结合实际,制定了对下派科技副县长和农技推广人员的管理制度,在干部任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激励办法,受到派驻科技人员的欢迎.但总地看,这种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和健全,面上的考核评价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今后必须在这方面狠下工夫,切实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增添广大科技人员参与共建的动力.重点完善和创新以下三个方面机制.一是考核评价机制.要把参与共建的单位和个人纳入到考核范围,由省合作共建办组织考评.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领导小组要制定出台具体考核办法,科学合理确定考核的重点和考核指标,实行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目标责任与评估监督相结合,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以在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制度和目标责任体系.二是激励约束机制.省共建办要加强与各共建单位的沟通协调,为下派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资金保障,妥善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强化目标责任管理,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平时跟踪考核和年终总评的方式,加大考评工作力度,实行奖优罚劣.对成绩突出的共建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后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健全参与共建人员绩效挂钩制,采取年终述职、个人互评、地方评价等多种办法,加强实绩考察,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副县长,要在评选先进、职务晋升等方面优先安排,对推广业绩突出的科技人员,要在职称评聘、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激励他们在合作共建中建功立业.三是监督检查机制.省共建办要严格履行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的职能,强化对下派科研人员的监督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经常深入基层开展实地检查和督促,采取走访、问卷调查、组织跨区检查等形式,着重就任务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作用发挥情况等进行检查,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会商解决,督促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五)加快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发展规模经营,为合作共建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调研中发现,农村小规模经营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滞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适用范围和推广速度,成为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一大障碍.县(区)作为共建的另一方,要积极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供有利条件.一要积极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实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省土地经营模式是分户经营,土地条块分割,这种模式生产规模小、种植品类杂,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尤其对机械技术、生物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等“规模性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制约.实践证明,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由之路.要明确各级政府在调整生产关系中的主体责任,统筹做好土地规模经营工作.各地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制定和完善激励政策,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承包权,培育更多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步伐,打破农业种“花花田”的生产格局,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搭建平台.二要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小规模经营与采用现代化技术设备的矛盾,不仅能够获取规模效益,而且能够承接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加快现代要素进入再生产的过程.各地要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围绕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要注重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支持农企共建,推广企业化经营模式,扶持龙头企业按不同产品,把从事同类生产的农户联结起来,在不改变分散承包的基础上,推进连片种植,实现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打造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带或产业群,为承接城市农业科技资源、加快人才流动和技术扩散、推进标准化生产提供载体.三要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典型调查,大豆合作社生产比农户分散生产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可减少5%~10%,全面采用高产大豆新品种和深耕等配套栽培技术,亩产可提高15%~20%,价格可提高10%左右.肇东市五里明镇成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聘请省农科院、东北农大及市推广中心的专家,集中3万亩耕地进行玉米高产攻关试验,取得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农民、服务农民、致富农民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承载城市科技资源,推动农户采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不可忽视的力量.各地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重点培育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大型专业合作社,建立“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的运作机制,真正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发挥其在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现代要素下农村、进农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和普及.□(编辑/刘新)

相关论文

科技引领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

本文是一篇现代农业论文范文,现代农业方面大学毕业论文,关于科技引领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现代农业及农村经济及。

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

本文是一篇农业现代化论文范文,关于农业现代化方面学年毕业论文,关于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农业现代化及农。

用科技引领都市现代农业

本文是一篇农业科技论文范文,农业科技类毕业论文范文,关于用科技引领都市现代农业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农业科技及农业技术推广及农。

CSA能否引领新型农业贸易

该文是国际贸易专业绿色农业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绿色农业相关毕业论文题目,与CSA能否引领新型农业贸易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适合绿色。

生态服务型农业村的之路形象传播

本论文为关于生态旅游类新闻传播论文硕士论文,关于生态服务型农业村的之路形象传播相关毕业论文,可用于生态旅游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

关于科技带动现代农业

本文是一篇农业科技创新论文范文,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关于科技带动现代农业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助推农业现代化

本文是一篇农业科技创新论文范文,农业科技创新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助推农业现代化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农业科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