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维视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

时间:2024-02-18 点赞:48454 浏览:9723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社会关系论文范文,社会关系类论文范文例文,与两维视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相关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社会关系及社会实践及本质方面的经典论文网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社会关系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笔者认为人的本质是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两维视角审视人的本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观点的,这对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及其把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 人的本质 自然性 社会性 实践性和理性;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传统哲学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人的本质作过科学而严密的规定,认为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近年来,我国哲学界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来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得出了有异于传统哲学理论的新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其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从实践视角看,人并无永恒不变的本质.马克思确立从人类实践出发研究人的本质的哲学方法的意义在于:马克思改变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抽象,使人的问题研究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为现实个人的不断自我构建、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南.

一、用两维视角、两种观点看待人的本质

一般地,我国哲学理论界对人的本质的传统规定,是根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对人的本质所下的定义而得出的.马克思在该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这种规定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视角研究的结果.这是因为:一是马克思在当时的背景中针对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单纯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而言的,马克思为了批判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在研究人的本质时“撇开历史的进程等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不得不换另一新视角――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视角来探讨人的本质.二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视角考察人及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点.在谈到资本家和工人时,马克思强调:“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当事人等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可见,人始终是社会的人,他的本质是同社会的本质不可分割的,社会的一定性质也就是社会的人的一定性质.而且从人和社会的关系视角或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考察人,则可以发现人的社会属性、阶级属性,进而揭示人的本质.

自20世纪以来,随着高度工业化而出现的烟雾、酸雨、肆虐的尘暴、污染的空气、严重的水荒、恶化的水源、枯竭的资源、短缺的能源以及恶性膨胀的城市和不断扩大的沙漠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日益突出.这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要求人们必须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来考察审视人的本质.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恩格斯的那句话――那种把人的本质看作是“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因为在历史发展中,人们的社会关系逐步由单一的家庭关系向着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社会越发展,人的社会生产和活动领域越多,社会关系也就越复杂、越丰富.因此,人的本质并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规定,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的.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来研究人的本质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人的本质是实践性和理性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应有之义.其一,从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来看,人的本质表现为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中介,正是社会实践实现了人对自然的改造和自然界的人化;另一方面,体现在人的理性.人的这种理性和实践性在社会中得到了统一.在社会中,人的实践是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因此“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同时在社会中,人的理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脱离实践的理性属“经院哲学”的空想范畴.两方面结合构成了人与自然关系视角的人的本质.其二,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工自然或人化自然来看,体现在人工自然或人化自然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理性力量和实践力量.人工自然或人化自然实质上是“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的客观标志,是理性借助于实践或实践在理性的指导下使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所产生出来的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人造物”或“物化智力”.其三,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它从反面说明了体现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的人的本质是理性和实践性,而且该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人们在现实中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其四,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揭示出人的本质是实践性和理性的统一,其现实意义重大,防止人们要么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理性和知识,要么一味强调理性和知识而忽视实践的片面行为.

综上所述,从不同的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研究,其结论是有异的.但从上述的论证过程来看,从两维视角所得出的两种观点都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到根据.那么,应当如何进一步理解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这两维视角、两种观点之间的关系呢?

二、两维视角和两种观点具有统一性

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了揭示“人的社会属性、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属性”,必然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视角或人与人的关系视角来研究人,包括研究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人,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是后天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是由他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一个人成为奴隶或成为公民,这是社会的规定,是人和人或A和B的关系.而且只有在社会中,只有在人和社会关系确立的前提下,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和展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的思想是明确的、清楚的,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建立,只有在人成为社会的人的时候才能做到,社会是人和自然相统一的场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人与社会关系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把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看作是分析研究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来研究人的本质,与从人和社会的关系视角来规定人的本质相比较,更深刻、更透彻、更全面.显然人和自然界是紧密相联的,没有人和自然关系的确立,也就不会有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因此“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而这种相互制约的关键契机就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类形成和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是沟通人和自然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纽带.

两维视角阐述了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的观点和人的本质是其理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观点的一致性.当然,这种一致性需要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理性和实践性之存在及其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共存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把人的社会性看作是人存在的前提,看作是人的本质的首要方面和核心,才能理解人的理性和实践性及其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因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等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可见,强调社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突出特征.从哲学发展史来看,旧唯物主义强调人的自然存在,他们所理解的人是“生物人”;唯心主义强调人的精神存在,他们所说的人是“理性人”.二者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生物人”和“理性人”之间的关系.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时强调:“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由此不难看出,人们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必须与自然界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界打交道的现实历史过程是通过实践创造出物质财富来满足人的这些需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也为人们认识自然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人们能够认识自然,形成了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理性,这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人的本质之导向,成了人的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人类运用理性来指导实践,从而使人们的实践更富有成效,使人类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这样循环往复的交替进行,为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活动奠定了基础.这样,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从人和社会的关系两维视角来看,人的本质是由自然性、社会性、理性和实践性有机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实践性是在社会中理性指导下的人的实践的体现,是人的本质的基础;社会性是在实践性和理性之矛盾基础上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核心;理性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是人的本质的导向.


三、从两维视角看待人的本质观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与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相比,马克思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马克思摒弃了费尔巴哈的人本思维方式――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和人的缺陷,吸取了以人的本质为出发点思考相关社会历史问题的唯物主义合理因素,始终立足于实践,把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主体――人联系起来考察社会历史问题,从而将实践作为考察和反思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出发点和切入点,由此形成了实践思维方式,开创了人类哲学思维的新时代.

2.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一脉相承、互为因果、自成体系的,它既克服了对马克思主义机械的、教条式的理解,又将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与世界普世价值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植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开辟了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阶段.把“以人为本”、推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逻辑起点和发展目标,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有效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现实发展,它从根本上摆脱了长期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机械的、教条的理解和盲目的、自我封闭式的社会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迸发出新的活力.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大上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执政理念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发展的目问题,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今天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更有利于人的发展,加强创建和谐社会.○

相关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历史规律

这是一篇关于社会发展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历史规律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美学专业与社会发展及马克思主义哲。

探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动力与路径

本文是一篇法学论文范文,法学方面毕业论文模板,关于探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动力与路径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法学及马克思主义及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