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老庄学与经世致用思潮

时间:2024-04-10 点赞:45734 浏览:8943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是伦理学专业老子哲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老子哲学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与近代中国老庄学与经世致用思潮相关论文范文集,适合老子哲学及政治思想及老子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老子哲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近代中国老庄学由于受到当时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其诠释特点和思想内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加强烈的入世倾向,不仅其哲学诠释带有浓厚的现实关怀,甚至有不少研究者试图从老子思想中寻求救国方略.经世致用成为近代老庄学的一个主题,既是对传统老庄学思想的继承与拓展,亦充分显示出老庄哲学的普遍性、深刻性和超越性,而从中反映出来的则是近代思想学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关 键 词 :老庄学;近代;经世致用

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4—0114—05

中国近代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的特殊时期,诚如冯契先生所言,从战争开始的近代百余年间,“中国的思想界不断掀起轩然大波,形成了思潮蜂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等在短短百年间,特别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数十年间,如此多的思潮纷呈涌动,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可以说是没有前例的,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条件下,思想的空前活跃,争鸣的空前激烈,精神的迅速高扬”①.近代老庄学的发展受到时代思潮的深刻影响,其诠释角度和思想内容,无不留下各种思潮的印记,老庄学的时代性在这一历史阶段得以充分展示.

一、近代老庄学的入世精神

清嘉庆以后,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与民族危机的出现,士人开始关注现实,经龚自珍、魏源等人的倡导,“夫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②,经世致用思想在道咸间终成风尚.经世致用本是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而道咸间涌现的经世致用思潮具有新的特点,有学者指出:“与王夫之、顾炎武等人不同,魏源、路德等视野开阔的士大夫的经世致用理论已不限于儒学一隅.他们已经把先秦诸子纳入了治国安邦的理论范畴.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阐释与评价先秦诸子,使之染上了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他们的诸子学以乾嘉学术为基础,但又呈现巨大差异.他们的学术重心不是考据子书,而是开拓子书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③与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比较,道咸间的经世致用思潮不仅仅依凭于儒学、史学,还在诸子学等其他领域表现出来.

就老庄学而言,在道咸前的老庄学史上,借老庄阐发经世思想者也有存在,如唐末陆希声认为老子与孔子一样是主张救世的:“周之末世其几矣,于是仲尼阐五代之文,以扶其衰;老子据三皇之质,以救其乱,其揆一也.”④王安石则认为庄子思想之主旨在于矫正时弊:“昔先王之泽,至庄子之时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贵己贱物之道者也.于是弃绝乎礼乐之绪,夺攘乎利害之际,趋利而不以为辱,陨身而不以为怨,渐渍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已.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

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而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⑤但到了道光以后,在时代思潮的推动与影响下,老庄学表现出了比以前更加强烈的经世致用倾向,以经世思想解《老》《庄》的现象变得十分普遍,而且,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在道咸时期,而是在近代老庄学的发展进程中一直都有体现.

魏源是经世致用思想的大力倡导者,其《老子本义》及所附《论老子》,都强调《老子》为救世之书:“圣人经世之书,而老子救世之书也.使生成周比户可封之时,则亦默尔已矣.”⑥“老子著书,明道救时.”⑦“老子见学术日歧,滞有溺迹,思以真常不弊之道救之.”⑧所论带有鲜明的入世色彩,体现出他对现实政治与国情的思考.这里顺便提及深得老庄精髓的曾国藩,他编著有《庄子节选》、《庄子杂钞》,与魏源不同,他治老庄的成就不是表现在对老庄文本的阐释上,而是体现于对老庄思想的实际运用中.在个人修养上,曾国藩“以庄子之道自怡”⑨,强调“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庶于修己治人之术两得之矣”⑩.在应世处事方面则认为:“思古圣王制作之事,无论大小精粗,大抵皆本于平争、因势、善习、从俗、便民、救敝.非此六者,则不轻于制作也.吾曩者志事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以不与、不遑、不称为法,若再深求六者之旨而不轻于有所兴作,则咎戾鲜矣.”B11曾国藩一生谦虚谨慎,功业辉煌,在官场又游刃有余,所有这些不能不说都与其对老庄思想的纯熟运用有关.

到清末民初乃至整个20世纪上半叶,经世致用同样是老庄学的重要旨趣.马其昶《老子故》、《庄子故》都是影响很大的著作,其诠释本以故训为中心,但仍然带有经世之旨,如《老子故》陈宝琛序云:“班志所谓君人南面之术,其在斯乎.学说与世运相因相待,衰周暴秦而可致于文景之治,吾道且赖之为引喤,是编岂独为老氏之功臣哉!”《庄子故》李国松跋语:“是编非特为自来注《庄》者所未有,即救时之书,亦莫切于此矣.”马其昶自己也说:“老子书喜言治,非忘世者,而唐颜师古亦谓《道德》篇理国理身而已.予本斯意,采摭诸家,又颇连缀章句,而释其滞疑.”B12可以看出,马氏之作,不仅仅在于疏通老庄本旨,而且透露出对现实的关怀.孙思昉《老子政治思想概论》以西方法学、政治学理论为参照,专门阐述老子的政治学说,其视野与立论均有超越前人之处,但其著述宗旨仍然是试图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正如章太炎之序所言:“今国家之乱甚于春秋七国之间,思昉有意为国,于此得无深思之乎?余耄矣,无以佐百姓,愿来者之能任是也.”还有一位身份较特殊的研究者阮毓崧,他一生积极参与政治,兴办实业,而又深研《庄子》,其《庄子集注》自序云:“藉安予诵读之心,其或得吾说而存之,各本其好学深思之故,以知其意而会其通,因虚其心而为物外之遨游.即后身而远人间之菑害,更进则化民成俗,使人熏其德而善良焉,斯则余之厚望也.”阮毓崧初跟太虚大师在武昌佛学院学习佛法,但发现佛法不如老庄之道易入人心,便撰《庄子集注》,初意希望在乱世中借以全生避害,继而期待其注能够改善民风,拯救世道人心,这一目的被太虚赞为“菩萨之用心”B13.在开示人心、应对困苦现实方面,庄、佛有相通之处,故阮毓崧认为庄子乃佛教先驱.太虚倡人间佛教,以佛学救世,阮毓崧阐庄子深旨,用意与太虚相同.另一位深研老庄的学者胡远濬则从庄、儒相通的角度论证同样的主题,他说:“庄子救世之情与孟子同,孟子痛斥言利,庄子深讥近名,名即利也,亦即刑也.彼争名夺利者,其胸中搅扰,无一日之安,固天之戮民也.凡庄子所一视者,皆就心言.盖应迹不能无善恶,存心必不可怀荣辱,达此则心安理得,而生焉有不遂者耶?《德充符》云‘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与所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固同旨也.”B14认为庄子与孟子一样,既有对世人追逐名利的批判,又希望通过修心的途径改变世情.以研究《庄子》而闻名的刘文典,所著《庄子补正》也不仅仅是为了考证《庄子》文辞,而另有深意:“是固将振叔世之民,救天下之蔽,非徒以违世,陆沉名高者也.苟世之君子,善读其书,修内圣外王之业,明六通四辟之道,使人纪民彝复存于天壤,是则余董理此书之微意也.”B15刘文典给人的印象,更多似乎是学者的洒脱,然而在这里发出如此沉痛之语,可见国运与学运相关相连. 二、老庄哲学诠释中的现实关怀

随着近代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专科的方式研究老庄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很多学者即使从哲学的层面研治老庄,同样带有浓厚的现实关怀,例如梁启超的《老子哲学》、程辟金的《老子哲学的研究与批评》、胡哲敷的《老庄哲学》、张默生的《先秦道家哲学研究》等都是如此.试以胡哲敷《老庄哲学》为例加以说明.该书1933年完成后,蒋维乔作序说:“觉其搜罗浩博,而取材精审,凡前此假借老庄以惑世,或矫诬老庄以济其私者,皆能廓而清之,使无比附攀援之余地.盖此书不独于老庄面目,表露无遗,且以见道家全体之精神焉.”B16这是一个中肯的评价.作者能够对老庄哲学思想进行客观平实的分析,诚有助于正确认识老庄哲学的真面目.胡哲敷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诠解老庄,却同样具有明显的现实关怀精神.当然,他的论述并非简单比附,而是具有哲学分析的深度.他指出,从老庄哲学的起源来看,道家本为救世而产生;从老庄哲学的性质来看,道家属于精神文化,具有救世的功能.关于老庄道家的学术源流,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即道家出于史官;一是《淮南子·要略》的说法,即诸子之学皆起于救时之弊.胡哲敷认为,欲明老庄哲学的源流,需要把上述两种观点调和起来看,就老子哲学来说,其渊源“应不出历史的背景与环境的要求及其个人的理想”B17.所谓历史的背景,“盖老子为周柱下史官,得遍阅远古密藏,‘历纪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故其对于事事物物都能用老吏断狱,毫不游移的态度,制成一切原理”B18.正因为老子的史官背景,使得他能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把天地间一切事物之理,都归纳到他的哲学见解里去.而老子哲学的形成,还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老子生当周末天下分崩离析之际,强凌弱,众暴寡,加之阶级制度森严,小民无以为生,铤而走险,在上者更繁其法令治之,情况更糟.仁义礼智,名存实亡,甚至成为恶人的幌子.“老子目睹周实衰微,直由于此,而社会纷乱,更日甚一日,而无所底止,故对当时的文物制度礼教法令,均起很大的怀疑.我们苟不审察当时的情势,而骤读老子之书,诚然要觉得他的言论未免偏激,审察了当时的情势,才晓得我们所认为偏激之处,都是补救当时的良剂.”B19此外,老子时代,天命鬼神思想已经发生动摇,老子便用自然之理取而代之,“故老子的自然哲学,自远者言,是远古社会之遗形,自近者言,则由于当时社会情状的激成”B20.至于老子个人的理想,胡哲敷指出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小国寡民,而是“不矜不伐的道理”B21,不过,这一道理两千年来真正能够领会并加以发扬光大者,唯庄子一人.

老庄哲学性质属于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个人修为与社会信条,其言曰:

老庄之道,非一端也,概而言之,则澹泊守真,个人之修为也;为而不有,努力社会之信条也.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澹泊守真之征也;曰“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努力社会而无所取之征也.夫唯澹泊守真而能努力社会而无所取,唯努力社会而无所取,然后能得纯洁精神之快慰.B22

澹泊守真,就是远离物欲,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为而不有,“就是要尽自己力量,为社会服务,而不责望社会的酬报”B23.胡哲敷认为,老庄哲学的这两点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他坚信,物质文明固然重要,但只有精神文化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也是他通过分析中外形势得出的结论.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国势阽危,大家认为首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和吸取西方物质文明以救国,胡哲敷指出,这样的认识无可指责,但不是最佳的办法.试看欧美列强,科学发达,国势强大,财力充足,然而就是他们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广殖民,辟市场,相劘相剂,使世界无安宁之时.再看国内的情况,数十年来,政府乱象纷呈,人民瞩望于政府,政府责望于人民,上下相望,人天尤怨.原因何在?物欲之为累耳.居高位者之贪婪,是造成社会混乱,循环革命不已的主要原因.因此,如要摆脱现实困境,还是先得从精神层面入手.精神为生之本,物质为生之具,如果舍本逐末,人类生机将息.不仅中国的危机,世界的问题都源于舍精神而重物欲.所以物质愈盛,私欲愈奢,人类之祸患愈剧烈,“必知精神存在之真趣,始能真知物质文明之价值而不受其累,实则老庄之道,于未来中国,未来世界,或未尝无小补焉”B24.

胡哲敷指出,19世纪以来,是科学技术长足进步的时期,亦是人类惨杀最激烈的阶段,对此,西方国家也开始进行反思,开始注意精神文化的价值,并把目光投向了老庄哲学.德国人雷赫完(Reichwein)所著《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交通史》之“绪论”说:“《道德经》一书,已成今世东西文化沟通之枢纽,二十世纪开幕以来,在德国翻译《道德经》出版者,已有八家之多,此其故可深长思.”德国出现“老子热”,证明了道家哲学的现代价值,也印证了精神文化胜于物质文明的观点.对于老子为而不有的精神,英国哲学家罗素十分推崇,他说,人类的本能有两种冲动:一是占有的冲动,一是创造的冲动.占有的冲动是要把某种事物据为己有,这些事物的性质是有限的,是不能相容的,所以这是不好的冲动,应该裁抑.创造的冲动正相反,是要把某种事物创造出来,公之于人,这些事物的性质是无限的,是能相容的,这种冲动发达起来,人类便进化,所以这是好的冲动,应该提倡.罗素拿这种哲理做依据,说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专提倡创造的冲动,故老子的哲学是最高尚最有益的哲学.西方哲学家对老子哲学的极大肯定,无疑是令人鼓舞的.为而不有的思想,在庄子哲学里同样具备,那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无功无名,与为而不有含义相同,“各个人都能把这三件事忘了,自然就可以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虽不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天下自然各得其所”B25.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胡哲敷从哲学的角度解析老庄之真精神,其观点有超越同时代

该文是伦理学专业老子哲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老子哲学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与近代中国老庄学与经世致用思潮相关论文范文集,适合老子哲学及政治思想及老子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老子哲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其他研究者的地方,尤其难得的是,胡氏注意到了老子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进而述及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由此推衍出老庄思想的现实价值与世界意义,见解深刻. 三、老子政治思想与近代救国方略

老子思想中本含有“人君南面之术”,在内外交困的近代中国,随着经世致用思潮的蔓延,更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新的阐述和发挥,历劫余生《老子研究与政治》便是代表.该著虽然也是“用现代科学分析法指出其一贯精神所在”B26,但更多是从政治层面对老子思想加以论证.此书作者显系托名,其生平事迹不详.据该书《自序》,可知作者是新中国建设学会的成员,怀救国之志,并在协会中起联络作用.无奈这个协会成员之间意见不统一,宏图大略,徒为空论.卢沟桥事变前,作者著书数十万言,希望对现实的国家政策起点作用,而卢沟桥声一响,发现所著虽行文滔滔,竟无半点实效,全面抗战,个人命运系于国家民族之命运,笔墨口舌之争已无益于事.后作者辗转到香港九龙青山寺读《道德经》,竟豁然贯通,遂知自己苦苦寻觅的救国方略原来就在是书之中,“此不独东方思想之秘宝,亦复兴中国之神灯也”B27.

作者在书中先比较了老子与孔、佛、耶稣之异同,认为他们都是“社会之大反动而革命者”B28,但老子有更加高明之处,“老子《德道经》有高出于上述诸氏者,则浑然一元合于天然,令人几无从捉摸,不可名状是也”B29.具体来说,相对于佛教,老子“能任自然,较为简捷”B30;相对于儒家,老子“反可直截了当,以一驭万,且省很多枝叶之争”B31;相对于耶稣,老子能够不拘形式,更加直接昭示其理性面目B32.然后,作者指出《道德经》主完成而不主毁灭,主成功而不主失败,主自由而不主拘束,因此其思想是积极的,绝非消极.而《道德经》的核心内容,则在于它的政治思想:

老子的时代,恰与孔子同时,为列国并峙,为纷争迭起,为干戈相寻,为民生困苦,此种现象,不独大背于天然界生生之趣,尤大背于伊古所谓王道精神.老子既感悟于天然界生生之理,又承受古代文明,如所谓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等精神,于是目击其时生民处境,遂不知不觉,以助长天地化育,为政治上唯一之极则,所谓道在是,所谓德亦在是.此实为道德经第一主旨.B33

作者强调,老子阐自然界生生不息之至理,宣扬其妙用,而世人中最有条件顺天以助生机,或者逆天以阻碍生机者,就是所谓的“王”,即政治首领.《老子》第25章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突出了王的作用,用意也在于此.所以,“《道德经》五千言,实无一语非根据天道而发,更无一语非针对王者而发.正对王者而发之言论,以现代语解之,可谓为政治经,循政治经之方向,以推究《道德经》之主旨,则精光四溢,意义大明”B34.

作者认为“化育”为《道德经》之第一主旨,而摧毁天地化育最厉害者就是战争.在老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发,“其时大国人民,常以攻伐人而牺牲,小国人民,常以受攻伐而牺牲,此实悲天悯人者非常痛心,不能不思有以矫正之者”B35.老子不仅反对战争,而且提出了最彻底、最具体、最成为其一贯主张的消弭战争的方法,因此,息争就是《道德经》的第二主旨.争起于有私,息争的首要条件就是无私,所以《道德经》的第三主旨便是无私.老子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天之道”,“上德不德”,都显示其无私的思想.但无私却能成其私,所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我以成就他人者成己,人亦以成就我者成他,则争端无从发生了.《道德经》的第四主旨是无欲.无欲是无私的具体化,只有先实现无欲,才能实现无私,才能息争,才能实现天地自然之化育而合于道.《道德经》的第五主旨是静与无为.作者指出,无为是《道德经》中最难解也最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庄子》解释曰君无为臣有为,所谓“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固然很有道理,但也未必完全符合老子本意.依作者的看法,老子之无为乃相对无欲而言,无为是无欲的表现,无欲是无为的本原,无欲指动机,无为指行动.守静是实现无为的方法之一,有戒人不要轻举妄动之意.作者总结说:“要之老子所谓‘无为’,可以理与势概之,不合理与势者不为,合于理与势者为.理指自然之生理,非人为之名理,所谓天理非人欲也.势有种种相,例如不得其法,不得其时,均属不合于势也.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即可以解释为无为之一部精神也.”B36

《道德经》作为一部以政治思想为中心的道家经典,既蕴含救世的精神,也具有救世的方法,而其关于政治实践的要点,则在于“谦卑与柔弱”,这也是《道德经》的最后主旨和最高主旨,是指引成功的道路.作者特意指出,谦卑柔弱只是外在的形象,治《老子》者更应看到其实质.老子之守柔尚弱并非忍辱吞声,无所作为,而是要达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作者的现实针对性十分突出,冀求《老子》发挥救国救民之效.在作者看来,从《道德经》中提炼出来的化育、息争、无私、无欲、无为、守柔等思想,便是他苦苦寻求的救国方略之要点.而作者最后阐述“实践老子政治学之成功者”,分别以汉文帝、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四个皇帝为例,其以古鉴今的意图十分明确.


四、余论

老庄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庄子”,意谓老庄研究者往往会根据不同时代的要求,对老庄作出主旨各异的阐发.近代老庄学也不例外,在“百年锐于千载”的历史进程中,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刺激下,近代老庄学表现出了较之古代更为突出的多元性与时代性.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近代经世致用思潮下的老庄学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其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老庄思想本来崇尚无为,但近代老庄学主张运用老庄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强调积极有为.近代中国政局动荡,战争迭起,民族危机深重,任何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无法视而不见,老庄学中表现出来的经世致用、积极作为思想,实乃国家灾难、民族危机在道家学术中的折射,也反映了中国新旧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怀.其二,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相对于传统的经世致用来说,近代老庄学能够打通老庄、孔、佛、耶稣之思想,继而打破国界的局限,注意东西方文化差异,立足于世界范围来认识老庄思想的价值.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思想家注意到老庄道家哲学的精神治疗作用,这是老庄学经世致用功能的全新拓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三,注重学理分析.近代老庄学中体现出来的经世致用思想,并非传统诠释的简单延续,而是更加注重学理分析,包括从哲学的高度论述老庄思想的内涵,再从中合理引申出现实价值.这样的研究,尤其值得重视. 总之,经世致用成为近代老庄学的一个主题,既是对传统老庄学思想的继承与拓展,亦充分显示出老庄哲学的普遍性、深刻性和超越性,而从中反映出来的则是近代思想学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注释

①冯契:《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丛书总序》,李向平:《救世与救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魏源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③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④陆希声:《道德真经传·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⑤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二十七,《庄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⑥魏源:《老子本义》附《论老子》之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⑦魏源:《老子本义》第58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⑧魏源:《老子本义》第1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⑨⑩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上,传忠书局,1876年,第216、20页.

B1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岳麓书社,1987年,第1579页.

B12马其昶:《老子故·自序》,秋浦周氏民国九年,1920年.

B13阮毓崧:《庄子集注·太虚序》,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

B14胡远濬:《庄子诠诂·序例》,黄山书社,1996年.

B15刘文典:《庄子补正·自序》,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

B16胡哲敷:《老庄哲学》,蒋维乔序,中华书局,1935年.

B17B18B19B20B21B23B25胡哲敷:《老庄哲学》,中华书局,1935年,第33、33、37、39、39、75、78页.

B22B24胡哲敷:《老庄哲学·自序》,中华书局,1935年.

B26B27历劫余生:《老子研究与政治·自序》,中国图书杂志公司,1939年.

B28B29B30B31B32B33B34B35B36历劫余生:《老子研究与政治》,中国图书杂志公司,1939年,第2、3、3、7、8、18、15、18、58页.

责任编辑:涵 含

相关论文

中西医结合中国特学模式

本文是一篇中西医结合论文范文,关于中西医结合方面毕业论文模板,关于中西医结合中国特学模式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

近代中国宪政思想的传播与早期实践

这篇留学生论文范文属于广播电视播音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留学生类有关大学毕业论文,与近代中国宪政思想的传播与早期实践相关新闻传播毕业。

近代中国国家建构中的财政预算尝试

本论文为关于预算相关税务专业论文,关于近代中国国家建构中的财政预算尝试相关毕业论文,可用于预算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

学术史视域下的近代中国民商法学

本文是一篇民商法学论文范文,民商法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学术史视域下的近代中国民商法学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民商法。

圣诞节与近代中国

本文是一篇圣诞节论文范文,圣诞节类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圣诞节与近代中国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圣诞节及圣诞及生日方面的的大学硕士。

中国图学名词溯源

本文是一篇机械制图论文范文,机械制图有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中国图学名词溯源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机械制图及图样及中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