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十七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与

时间:2023-12-29 点赞:53422 浏览:11185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建国十七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与相关论文范文,包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哲学理论及出版发行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

摘 要 :建国十七年,中国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卓有成效、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堪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为我们在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了重要参照.因此,很有必要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文本、手段、途径和主体等方面总结提炼其中蕴含的历史经验及其意义.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建国初期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9-0069-05

在马克思关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名论断中,深刻蕴含着对哲学大众化核心问题的思考.首先,谁是改变世界的主体?不是哲学家,而是人民大众.而人民大众靠什么去改变世界?光靠单纯的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理论武器.那么,如何才能让人民大众掌握理论武器?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哲学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理论武器,只有通过大众化的过程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现实物质力量.因此,大众化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前的17年间.为了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高瞻远瞩,顺势而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堪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为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照,很有必要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来总结其历史经验、探讨其现实意义.

一、建国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和哲学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文本

文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主要工具.建国十七年,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需要,中国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和哲学著作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文本.

1.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不仅在数量、质量和速度上超过了前一阶段,而且具有版本多样化的新特点,包含了全集、选集、文选、专题言论、单行本等.在全集出版方面,由马恩列斯编译局翻译,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2卷)、《列宁全集》(39卷)、《斯大林全集》(13卷),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在选集出版方面,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列宁选集》(4卷本),这两套选集收入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各个时期的主要哲学著作.在文选出版方面,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文选》、《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斯大林文选》.在专题言论集出版方面,有《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机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等等.在单行本方面,新版和重新校译了《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哥达纲领批判》等.这一系列经典著作通过新华书店这一遍布全国的最大发行网络,发行到全国各地,其发行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中国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方面的一大成功举措,为当时的人们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宝贵的文本材料.

2.重新发表并编辑出版哲学著作.

建国初期,一般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都比较低,加之在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学习翻译过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哲学著作,必然会在阅读和理解上遇到很大的障碍和困难.因此,中国把重新发表并编辑出版哲学著作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最佳切入点.1950年至1952年间,在总结10多年以来的革命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哲学代表作《实践论》和《矛盾论》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和补充,使之在理论上更加深刻、完备,并相继在《人民日报》重新发表.重新发表后的“两论”成为了当时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首选教材,引发了全国上下的理论学习,对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党决定以的名义编辑一部具有权威性的《选集》,在全国出版发行.1951年10月,《选集》第一卷正式出版发行,第一批总发行量超出60万册,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党员中,在青年、知识分子和各界人民群众中,形成了学习哲学著作的热潮.1952年4月、1953年4月,

《选集》第二卷、第三卷相继出版,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0年代,《著作选读》、《语录》的海量出版发行,直接推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使得哲学著作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必修课.

(二)把理论创新和通俗化解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来自西方的理论,要在中国实现大众化,首先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联系中国的实际,二是要化入中国的语境.只有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和阐释,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走向大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掌握和应用.建国初期,中国在借鉴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把理论创新和理论阐释并举,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1.在理论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教育中,中国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绝不只是单纯的通俗化和普及化.还必须实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指出:“任何国家的,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只有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建国十七年,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理论创新.一方面,基于新的社会实践来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从而形成了许多很有个性和特色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新见解,尤其是在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比如,在认识论方面,提出的新论述有:“哲学就是认识论”,“认识规律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等等.这些新论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当时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另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如何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国家的职能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产生了像《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大纲》等一批有影响、有价值的哲学宏篇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大众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有效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通俗化解释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由于旧中国教育十分落后,直到建国初期,中国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属于文盲或半文盲,他们无法独立阅读一般的出版物,根本不可能读懂深奥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著作,更不要说运用哲学理论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正如刘少奇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把马列主义原理拿到中国人民中间,特别是拿到中国劳动人民中间来宣传,来实践,来应用,如果不进行通俗化的工作,就不可能在中国推广,劳动人民就不可能接受.”为此,党在全党尤其是全国理论界进行了发动,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尤其是哲学原著进行通俗化的解读和阐释,以便广大民众能够听得懂、看得下、学得进、记得牢、用得上.在党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尤其是哲学工作者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思想等经典原著进行了通俗化的解读和阐释,不仅出版了一批系统研究、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思想的著作,而且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和刊物发表了大量介绍、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思想的文章和材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达的《(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杨献珍的《什么是唯物主义》、冯定的《平凡的真理》等.这些著作和文章的共同特点是集理论性、针对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于一体,以革命建设的实践成果和科学研究上的成果为主要依据,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引证了许多广大群众所熟悉的事例,在以通俗的语言具体生动地讲述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同时,引导读者运用这些理论正确认识世界、社会、中国革命和新中国,辨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时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思想起了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以多样化的宣传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归根到底就是要在全社会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在建国十七年中,中国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1.开展全同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当时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情况,党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普遍的、大规模的学习运动,通过举办暑期学习会、干部训练班、短期政治学校等形式,在各大中学校、各机关、部队、工厂等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热潮.建国之初的前两年,主要是以社会发展史和唯物史观为学习重点.从1952年开始,转向对同志两部重要哲学著作,即《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学习和宣传.1955年发出《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把全国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推向了更高的阶段.这些学习运动紧贴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和接受能力,坚持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了党的领袖亲自倡导、新闻舆论引导、哲学工作者带头并指导、广大干部和各界群众主动参与的办法,因而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2.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哲学教学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在教学机构建设方面,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调整中,集中各大学哲学系的师资,组建北京大学哲学系,使之成为当时全国哲学理论骨干培养的“大本营”.到1956年,又重建了武汉大学哲学系,新建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哲学系,所有大学哲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同时,在高级党校和各省市的中级党校也建立了哲学教研室.这些教学机构的建立,对于培养和组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队伍,提高广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机构方面,1949年7月成立了中国新哲学研究会(1952年改称中国哲学会),它作为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组织,团结和凝聚了全国的哲学工作者,在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955年9月,中国科学院增设了哲学研究所,它是全国最高的哲学理论研究机构,集中了一大批哲学工作者和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为在我国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组织保证,同时对于指导全国广大哲学工作者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促进群众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动持久深入开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3.积极创办哲学理论刊物.

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全国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的开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党积极倡导创办了一些全国性的哲学理论刊物,如《光明日报》的《哲学研究》专刊,中国科学院的《哲学研究》、《哲学译丛》和《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等,这些刊物虽然开设的栏目各有特色,刊载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宣传立场和服务面向是一致的.都突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阐述、对形形色色的旧哲学思想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果和学习心得的介绍等等.这些全国性的哲学理论刊物,给广大的哲学理论工作者、学习所学专业的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研究和交流的同地,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繁荣,同时,对于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在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程.

建同初期,党把高等学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1949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出台了一个重要文件,即《华北专科以上学校1949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要求本地区高校学生必修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主义论、政治经济学等课程.1952年10月,在高校院系调整完成之后,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课程的指示》,规定综合大学及财经、艺术院校自1952年起,依照一、二、三年级次序,分别开设“新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并规定这三门课程都要开一个学年.

为您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建国十七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与相关论文范文,包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哲学理论及出版发行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

1953年2月7日,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规定从1953年度起,将“马列主义基础”列为各类高等学校及专修科(二年以上)二年级的必修课程.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基础课一样,成为高等学校各系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开始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高校推进的主渠道.

(四)充分发挥领袖、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决不仅仅是党的领袖人物的工作,也不只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情,而应该是一个有许多人以多种形式参与、由多方面的工作构成的系统工程.中国历来对大众化的主体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在建国十七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统筹协调领袖、理论工作者和普通群众三者的关系,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积极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共同汇聚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强大力量.

1.发挥领袖的关键作用.

党的领袖人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引领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从建国十七年的历史来看,以、刘少奇、周恩来为代表的领袖人物,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凝聚全党集体智慧,亲自著书立说,不断创新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了科学的内容;同时,积极倡导、引领和组织发动形式多样的全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宣传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走向并深入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群众,使之为大众所认同、理解并掌握.此外,领袖人物以自己崇高政治威望和深厚理论功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通过发表文章、演讲、批示、调研、座谈等多种途径,运用通俗化的语言,亲自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其他群众宣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力地带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2.发挥理论工作者的基础作用.

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锋、骨干和示范者,也是领袖与大众、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建国十七年中,以李达、艾思奇、杨献珍、冯定为代表的理论工作者,自觉地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运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他们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学术视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建国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对一些重要哲学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学术支撑;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出了系统而又准确的阐释.尤其是对哲学思想进行了通俗而又透彻的解说,通过哲学批判和论争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为广大群众学习、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此外,他们还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在认真学习、改造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承担帮助大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辅导和宣讲任务,或在报刊公开发表学习心得、解说文章,或直接深入到群众中去举办辅导报告会和学术讲座,或走进大学课堂里讲授哲学课程,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做哲学“通俗化”的工作,受到了干部、群众和学生的欢迎.

3.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作用.

广大人民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客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体.建国十七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从根本上看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习活动,它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但明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他们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员干部纷纷参加各级各类党校培训班和学习班,采取听报告、钻原著、读报刊、学文件、开座谈会等多种办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系统学习,理论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一场学习运动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武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特别在高等院校中,政治课成为学生最关注、最欢迎的课程之一;刚刚翻身解放成为国家主人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发自内心地信服并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全国兴起了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活动,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可以说前所未有,这一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哲学与现实生产、生活的结合. 二、建国十七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启示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等同于中国化,也不只是通俗化,更不是庸俗化,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以人民大众为核心而展开的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要“为人民大众而化”,代表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人民大众的诉求,积聚人民大众的智慧,符合人民大众的特点,能够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化大众”,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和普及到人民大众之中,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实践指南,从而掌握人民大众.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由被少数人主导推动转变为人民大众广泛参与.

(二)夯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根基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切实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要达到彻底、能说服人、掌握群众,就必须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一定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这根主线,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创新的支撑和引领.在当代中国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在指导解决党和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升华和创新,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打下深厚和坚实的理论根基.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方式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不断创新理论传播的方式,要顺应人民大众对理论和现实的诉求,充分考虑人民大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入耳人脑的大众化方式.向人民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要注意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各展所长,形成合力.继续发挥好报刊、图书、广播、电视在哲学理论宣传普及中的重要作用,讲究宣传艺术,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充分利用一些新兴媒体的优势,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成为理论大众化的崭新平台,努力创建出一批思想理论类网站,突出专业特色,形成各自优势,使之成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阵营.

(四)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专业队伍

建设专业化的队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其中应当包括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教育等三支队伍.当前,要着力从三个方面来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培养专业队伍的良好学风和工作作风,尤其是要让他们树立调查研究的学风,让他们敢于深入工厂、农村、学校、社区之中去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让专业队伍和工农兵学商相结合,思想互相融合,感情打成一片,努力克服“闭门造车”和“经院化”的主观主义作风.二是要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一大批既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具有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强对专业队伍的培养和扶持.建立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业队伍的培训学习交流机制,通过定期学习培训让他们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纵观时代的历史视角和宽阔的国际视野.

(五)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机制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大众化过程本身进行一种制度性的建设,需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机制.具体而言,一是要建立健全领导管理制度.要明确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教育部门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机构的领导职责和管理职责,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从制度层面保障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宣传教育的常态化.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教育机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政策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相应制度和政策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投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探索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在信息沟通、反馈与效果评价、普及与提高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定期有计划地组织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人民群众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测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工作效果,从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的进展状况,并及时总结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加以推广.

作者简介:胡艺华,男,1978年生,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女子学院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04.

(责任编辑 胡静)

相关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本文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评析

本文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评析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

本论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有关哲学论文选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相关电大毕业论文,可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

关于和谐社会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自然环境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和谐社会类有关哲学硕士论文题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和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