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延伸:成都、合肥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走在前列

时间:2024-04-03 点赞:49293 浏览:10093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城乡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城乡教育类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案例延伸:成都、合肥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走在前列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城乡教育及义务教育及教育发展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城乡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成都: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全域成都”满覆盖体系2009年4月,教育部与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在成都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副省级城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按照协议,到2012年,成都将构建起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0年底,成都和全国其他8个地区一道,被安排在“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方面试点,以此解决择校问题.目前,成都市已基本实现圈层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几年来,成都市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的,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逐步探索建立市域统筹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构建和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全域成都”满覆盖体系.2010年,成都全市小学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16%.2005年,成都率先在西部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此同时,成都社区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社区教育西部高地的地位初步显现.此外,民办教育不断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含培训机构、幼儿园等在内的民办学校2478所.成都市三大圈层初中入学率第一圈层最大为100%,第二、三圈层分别为99.8%和99.2%,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看,第一圈层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圈层的0.8倍和1.2倍,差异较小.成都市已基本实现圈层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如果不是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石室、树德、七中等名校就不可能在彭州、崇州、都江堰、金堂等地落户;如果不是因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都市的名校长、名教师也不可能在偏远的乡村小学一待就是好几年等这背后的原因,是从2003年起,成都市就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链动发展:锦江区“教育链”串起名弱校锦江区从2004年开始进行“教育链”探索,以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教育链”以区域内优质学校为龙头,按“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的方式建立.在锦江区看来,所谓的“教育链”不是简单串联,而是一种生态链,当“链点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它还可以组织自己的链条,让优质资源枝繁叶茂地生长开去.2004年开始招生的成师附小万科分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一所新建小区配套小学,经过几年的“链动发展”,万科分校已经成长为崭露头角的名校.目前,锦江区共有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教育链”11条,“链点学校”从市中心延伸到了三环路以外的辖区最边远的涉农学校.捆绑发展:武侯区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2003年10月,武侯区率先将12所城区学校与12所村小捆绑成12个“城乡教育共同体”,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至2006年,武侯区成为全国首个“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此后,武侯区通过进一步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机制体制、实施惠民资助工程和推动学校自主发展等措施,努力实现“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理想.如今,武侯区已成为全市唯一的薄弱学校改造免检区,基本实现这一目标.成华区的教育发展则是另一种模式.几年来,随着石室中学北湖校区、石室初中学校、石室小学、树德成华中学、树德小学、以及嘉祥实验外国语学校先后入驻成华区,彻底结束了该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时代.目前,成华区已组建“区域教育雪球发展集团”10余个,集团内学校通过教师走校、开放课堂、共同教研、共同科研等措施,带动区域教育办学实力的整体提升.区县对接:城乡互动激活教师交流机制青羊区是蒲江县的教育对接区.为了让支教教师“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青羊区在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据悉,该区支教的校长和教师,每人每月约有500元生活补贴.支教校长实行职级制,每人每年的绩效奖励比在原学校多1.3万至2.4万元.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提拔使用及解决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还可享受特殊照顾.事实上,除“青蒲对接”外,成都市5个中心区都有自己对接的远郊县.成都市试图通过跨区域带动和帮扶,将中心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同时又发挥农村教育的生态和本土知识优势,为城市教育提供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2.合肥:政府主导优质教育资源要素配置“十一五”以来,合肥市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为重点,结合实施“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全市同步规划建设87所中小学,比“九五”、“十五”时期的总和多20所.由政府主导的优质教育资源要素配置,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惠民.2008年以来,合肥市辖庐阳区、蜀山区、瑶海区和包河区全部被评为“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该市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光荣称号.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从不同角度广泛报道了合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果.合肥是一个在县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省会城市.随着经济加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扩张,教育资源总量有限、传统名校集中在5平方公里老城区等先天不足,逐渐成为制约教育公平发展的痼疾,“上学难、上好学校更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明确了“优先发展是态度,优质均衡是目标”的教育发展思路,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做到优先发展、优先保障、优先推进.五年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超过1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4倍;同时,全面落实好免费义务教育、中职国家助学金等政策,设立每年2000万元以上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布局调整与名校扩张是合肥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按照城市发展现状,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难题,合肥结合布局调整,加大投入,让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2007年,市政府投入近20亿元将合肥一中等3所老城区名校整建制迁入滨湖新区,3所新校总用地798亩,建筑面积超过34万平方米,招生规模是以前的3倍.2008年,该市又投入5.5亿元把省示范高中合肥八中整建制迁入政务新区办学,新校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招生规模由以前的600人增加到1650人.三年来,合肥累计撤并整合中小学130所,仅2010年撤并整合中小学数达36所.名校迁址扩大规模,薄弱学校撤并整合,有效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矛盾,带动了新城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使义务教育形成了新老城区并驾齐驱、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师资是最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要素.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合肥市在市属学校实行了余缺教师调剂制度,跨校交流教师127人次.同时,积极鼓励机制创新,庐阳区在全省率先撤销所属的乡镇中心学校,推行乡镇和城区学校“捆绑办学”,采用“两个法人单位,第一校长负责,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办法,城区学校校长担任乡镇学校的第一校长,拥有对两所学校人、财、物管理权,可以对两所学校的教师进行调剂、交流,实现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一对一的帮扶.2010年6月,合肥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于各县(区)教师定期交流作出明确规定,当年县、区即有1018名教师参加了交流.同时,市教育主管部门把提升教师素质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了以“全员参与、共同提高”为基本特征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制度,通过现代远程教育、集中面授、校本培训和专题培训改善教师知识结构.由政府主导的优质教育资源要素配置,使成千上万的孩子可以方便上学.2010年11月,合肥市召开全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强力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向纵深发展.2011年3月,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该市又出台《关于开展城乡教育结对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同步提升,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一体化共同发展.


相关论文

郑州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

本文是一篇管理系统论文范文,关于管理系统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郑州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管理系。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本文是一篇数据库论文范文,数据库有关大学毕业论文,关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数据库及教育信息化及网络技术方面的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