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如何走出去

时间:2024-03-05 点赞:41457 浏览:7665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文学翻译论文范文,关于文学翻译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中国出版如何走出去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翻译及教育体制及国际学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翻译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在的主导下,在“中国出版走出去推广计划”的强力指导推动下,“中国出版走出去”开展10余年来,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一个大国“软实力”的最主要载体产业,出版业对国外的文化影响力,距离我国日渐上升的国际地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将这件事情做好,如何能够事半功倍,是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课题.

中国出版为什么要“走出去”

常出国的人会有一种感受,觉得中国人对外国人的了解,尤其是对西方的了解,远远高于或者多于西方人对我们的了解.比如,中国的中小学生大多知道《海底两万里》,甚至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红与黑》等外国名著,但有几个外国人知道中国的《道德经》、《论语》,乃至《逍遥游》和《山海经》呢答案是微乎其微.这还只是一般层面上的印象.实际上,即便在西方的所谓主流社会,在最敏感的政界和传媒界,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现状呢甚至连一些西方政要对中国的了解也仅限于长城、故宫、孔子等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更不要说了解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程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因此可以说,这些西方人长期以来对中国和中国人持有误解,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政客频频利用所谓“人权”、“”、“”、“功”等问题来混淆视听,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想,“中国出版走出去”,或者叫“中国文化思想走出去”,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人,尤其要了解新中国的60年,更要了解改革开放的30年.在我接触过的外国朋友中,只要来过北京或者上海、深圳等中国大城市,都认为今天的中国了不起,一致认为这些城市已进入现代化行列.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外国人依旧对中国和中国人缺乏了解,或者说对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缺乏了解.相当数量的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的印象,个别人还认为大多数中国人依然处在60年前那种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水深火热之中呢!

只有让世界了解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社会、中国经济、中国的民族区域政策、中国的选举和协商的推进、村民选举、城镇化进程,等等,才能增进彼此的互信,加深双边多边的合作,形成双赢、多赢、久赢的局面,也才能够促成真正的“和谐世界”的形成,也才能够为中国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机遇,也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让外国人了解当代语境下的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这才是中国文化思想“走出去”和出版“走出去”的根本所在.

法兰克福“非遗”活动启示

除去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外,“中国出版走出去”更离不开出版人的社会担当和历史责任,以及社会各界的多方配合.除去图书版权的输出外,探索其他形式的“走出去”,不但有必要有可能,而且大有前景.

2007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是韩国,韩国的主题馆和展馆中,外国人寥寥无几,而在其广场活动,却人来人往,有时需排队才能进去.韩国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外国人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韩国展示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在韩国主题馆,外国读者满目皆为从未谋面的韩国文字,接受起来有难度,而在广场活动中,充满鲜活而生动的民族文化形式,色彩鲜亮,形体语言流畅,音色动听,不同文化、语言、背景的西方读者和观众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

笔者自幼生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后在民族大学读书数年,耳闻目染,对民族风俗与文化习惯有些了解,有深沉的情感,也比较敏感.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怎样利用2009年的法兰克福中国年广场活动,对中国文化出版走出去方面做些探索,是笔者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之前,编译出版社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签订了一揽子协议,就10种易于被西方人接受的民族民间艺术的非遗项目进行联合研发,将非遗中心提供的文本重新整合进而编辑成书,丛书共10本,涉及唐卡、剪纸、皮影、风筝等内容.

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此系列丛书的中英文两种版本同时出现.书展现场,在组织设计广场活动的过程中,也始终立足于要利用鲜活的民族民间艺术大师的现场展示表演来吸引西方观众和出版同行的眼球,以引起观看者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为后续出版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预热造势.

实践证明,这次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前三天展场的日流量是5000到8000人,最后三天是公共开放日,每天都超过两万人,而且90%以上是外国的观众.这说明这些外国的观众喜欢中国的文化,这种形式也易于接受.由此可见,怎样让中国的文化走出去,让外国人能够流畅地接受中国的文化,仅仅靠图书这一种形式,恐怕还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还需要探索创新其它的形式.

近几年,国内出版社在图书版权输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据有关数据统计,输出与引进比起来,还差得很远.这些年,中药、武术、气功等通俗、民间的文化走出去,应该说有了一些成绩,但从图书的种类和版块上来讲,中国核心的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很少,或者说,还没有很好地走出去.比如,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映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及反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的出版物,等等,走出去的很少,尤其是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更是微乎其微.

近几年,一些出版社和国外出版同行的合作越来越多,除了版权贸易合作、学术出版合作等形式外,还在考虑与国外出版社的深度合作,譬如说在国外创办中资出版社,创办合资出版社,甚至可以利用时下西方经济的不景气,并购国外的出版单位.以上做法,一些出版社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编译出版社和日本、韩国出版社互派编辑进行业务交流和业务合作,人民卫生出版社并购加拿大百年品牌出版社等,这也是许多有能力、有条件的出版单位能做好做成功的事情.关键是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有政府的强力推进.

对“出版走出去”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伴随着“出版走出去”的进一步提升,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我想就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与同仁探讨.

首先,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地方的出版资源、文化资源、思想资源的状况,充分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研究制定一整套与有关政策配套的、用来促进本地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方针政策和相应的具体措施,拿出一定的力量来扶植.尤其是像出版资源、思想文化资源高度集聚的京畿地区,有能力、也更应该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国家大战略中做出更多贡献,起到更大的作用.

据统计,北京地区集中了国营出版社的50%左右(近300家)、民营书业公司的70%以上(数千家),建国60年来首次引入定量分析评比后,资质为一级的“百佳出版社”中,北京地区就占了55席,为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首次设立评选出的“中国国际出版经典中国”113种图书中,北京即占60席之多,而由于高校、科研文化研究单位、翻译部门在北京的大集中格局,可以说全国出版资源的60%以上集中在北京.北京如何将这件事情做好,如何能够事半功倍,是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课题.一定要打破所谓与地方的“政策畛域”,不管是所属的出版单位,还是北京市属的出版单位,只要是在北京地区注册登记、缴纳税费的所有出版单位,都应一视同仁,扶植推动.更何况出版单位改制后,企业登记和社保管理等一些事项均须由北京市作属地管理.


应该说,“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北京地区的资源支撑,思想文化政治的引领作用,而作为今后北京地区的城市目标定位来看,要实现将北京做成“文化北京”、“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非积极引领全国的“中国出版走出去”工作不可,离开北京地区的全方位参与引领,“中国出版走出去”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应该充分发挥和北京地方两个优势,利用北京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外事单位的国际学术资源,比如组建一个国际学术出版咨询委员会,在国内外聘请一些有一定出版经验的学术上的大师级人物,请这些专家为国内出版社推荐适合中国读者的高品位的学术著作,也请他们把关,把国内有水平的、能够传世的思想文化著作推荐到国外去,由专家咨询委员会来评审确定是否可以出版,以便国内和国外的出版同行在国内外同时推出.

其次,政府有关部门的有些政策可否做些调整,比如说思想文化走出去和民间文化走出去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但从目前“走出去”的现状来看,在政策层面上更应该鼓励前者,因为这是中国的核心思想、核心文化,是最应该强力推出去的.可以说,在这方面,这些年做的工作比较少,成效也不大,所以我想在思想文化走出去方面,政府应该下大力气,应该有更大的投入.据悉,这次法兰克福书展,国家仅仅投入几千万元,而近些年国内和北京地区的一些文化艺术项目甚至一个剧目,投资动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如果把这些钱拿来,支持中国的出版走出去,能发挥多么大的效益啊.

第三,中国出版“走出去”或者中国文化“走出去”中间存在一个基础问题,就是翻译编辑和版权编辑.我国的翻译队伍和人才并不欠缺,但是针对出版业实用的翻译人才却十分稀缺.据有关权威数据研究单位统计,目前全国能胜任出版产业需要的大社科类翻译,一共不足200名.而像前不久过世的杨宪益先生这样的大家更是寥若星辰.

这与国内的教

本文是一篇文学翻译论文范文,关于文学翻译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中国出版如何走出去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翻译及教育体制及国际学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翻译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育体制不无关系.长期以来,国内教育体制中的翻译专业只设置专业面极窄的专业,如英美文学翻译专业、阿拉伯文学翻译专业等.而出版业需要的是大社科型的翻译人才,这样知识结构的翻译人才才能够适应今天中国出版的需求,也才能适应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的需求.

至于版权编辑,首先都要能够直接和外国出版商沟通,洽谈版权.可以说,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问题上,许多出版单位版权人才奇缺的现象,比翻译人才还要严重而急迫.版权人才需要懂外语,需要口语好,需要懂出版,需要懂市场,不仅要懂中国的市场,还要了解外国的市场.建议有关部门与北京市政府协调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北京地区有条件的高校开门办学,利用北京地区众多高水平出版社聚集的优势,和大量高精尖翻译产品等待开发的实践机会,探索创办一些翻译编辑和版权编辑专业的研究生班,为出版业培养专业人才,以便提升整个行业的翻译编辑和版权贸易水平,这是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的一个基础建设问题.

最后,我想应该让的力量,地方政府的力量,出版社的力量,民间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推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出版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地走出去.

和:编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相关论文

原创学术出版如何“走出去”

本论文是一篇数字出版类论文翻译,关于原创学术出版如何“走出去”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数字出版及图书馆及人文社科方面论。

中国教育别走美国老路

为您写高质量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高质量方面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中国教育别走美国老路相关论文范文集,包括关于高质量及教育界及斯坦。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为您写文化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文化类本科论文范文,与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文化及文化交流及标准方面的论文。

中国残疾青少年走上联合国讲坛等

这是一篇关于哑语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中国残疾青少年走上联合国讲坛等相关函授毕业论文。是外文翻译专业与哑语及盲人及手套。

原创学术出版如何“走出去”

本文是一篇数字出版论文范文,数字出版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原创学术出版如何“走出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数字出版及图书馆及人。

耶利内克的中国出版难题

本论文是一篇外国文学方面有关中国论文网站,关于耶利内克的中国出版难题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外国文学及文艺类及德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