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当切合中医学自身特点

时间:2024-02-09 点赞:55218 浏览:11664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中医学及自然科学及中医药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中医学相关大专医学类毕业论文,关于中医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当切合中医学自身特点相关论文例文,对写作中医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 :中医学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以生物学为基础;又有着人文社会科学特征,与文史哲相渗透,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门学科.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悠久的历史与其独有的理论体系是分不开的.现代中医学高等教育必然当遵循中医学特有内在规律,教育理念应以"德"为立足点,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和"为最终追求.

关 键 词 :教育理念;中医药;以人为本;中庸

"教育理念"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在学术界尚未见统一,但目前有关"教育理念"的研究涵盖范围较广,涉及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等.目前较为公认的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开发性、多样化、生态和谐、系统性.虽每一种理念都有其实质内容和要求,但无论是从教育主体、教学实践还是教育思维来说,理念的产生都应当适应教育的需要,主要指教育对象的特征和需要.

许多东方国家的传统医学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中被遗忘或者取代,而中医学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直至今日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当代中医系统整体观、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现代社会大卫生观与现代流行病学理论紧密结合,充分说明越是传统、民族的,就越能代表着未来医学发展方向,所以中医学的教育理念应有其特点.

1.中医教育必当以"德"为根本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虽然普遍认为,作为医学的一种,其当属自然科学范畴,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在于其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深刻烙印.

中华文化绵延千年,"德"为其核心,《礼记》曰:"德者,得也."《说文解字》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我们的祖先认为,四季变换、阴晴冷暖是上天之德,万物长养、生生不息是大地之德,处于天地之交、蒙恩天地之德的人自当有"德"方可"得".近代严复首倡"力智德"教育,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非常注重德育,幼儿启蒙《弟子规》、《三字经》首先灌输的即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即"德"的教育.投射到中医学,对人体康疾的认识以及医生医德、医患关系等的认识均深受其影响.

《》中追求的健康境界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自然界与人体阴阳平衡,协调统一,此即"德";疾病则是自然环境或者自身的阴阳不能平衡;或者自然环境与自身环境不协调,使得其无法正确发挥自己的职能所导致身体异常,这种异常是人体对这种自然界或者自身失职所做出的反应.中医的治疗根本原则即是恢复原本的平衡状态,亦即使得天地人各尽其"德".

对于从医者的培养或者其自身成长而言,"德"亦是根本.孔子《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尽心上》的"君子有三乐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以及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均是先人对教育的认识和至高追求.孙思邈《大医精诚》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此即医德之纲领,是中医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若能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备急千金要方》),进而达到"自医又复医人,医医不已,达道堪传妙道,道道皆通"(《医道还原序》)之境界.

医生向来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高风险职业,除提高自身医疗水平外,在医疗活动中从医者亦当有"观其生候,知其不胜"的能力和技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此亦是精诚大医之德的一种体现.

2.中医教育必当遵从"以人为本"之原则

被誉为中华元典的《易经》指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管子》强调"以人为本".《》中鲜明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病必求其本"、"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早在公元前541年,秦名医医和就指出:上医医国,其次医疾,固医官也.亦即医国是医家的职责.唐代孙思邈进一步指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 但研究的对象是人,就使医学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而对医学的社会功能,早在《内经师传》就有了高度的概括:"医学可以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将医国与医人相提并论.《医学心悟》序曰: "相之良,则安天下; 医之良则自乡而国,罔不获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医良相均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济世救人.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目标,同样的伟大.所以古人将相与医相提并论,"医良则相,庸则匠".至少早在宋代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就以教养上医为目标."上医"是古代医家心理上一个很深的文化情结,为历代医家所楷模,反映到急需解决疾苦的人身上时,则应遵从"三因制宜"的原则.早在汉代,我国"医圣"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中,非局限于"医病",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那么,作为教师肩负着挖掘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引导祖国的下一代不仅学会"医人",还应追求"医国"的境界,达到"国人合一".无论是根据中医的系统整体观,还是现代社会大卫生观,根据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仅依靠生物医药,更要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的问题.随着中医学的教育理念普及,我国国医将能为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能对感染和传染病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将有希望引领世界医学的发展.


3.中医教育必当以"和"为最终追求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是先人对从医者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中医学在其形成过程中融汇了儒、道、释诸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当时哲学、历法、天文、人文,以及农牧业、冶炼术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中医学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结晶,更是华夏文明的结晶.那么在中医药的传承过程中,需适应中医学本身特点,教师既要通医更要通文,通文当是通医之基础,而学生的教育自当如此.

《礼记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中庸调和、直觉体悟是中医思维的独特之处,亦是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之处.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治疗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生病起于过用"的病理观、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动态平衡观、"以平为期"的治疗观、形神合一的养生观等都是中庸调和思想在医学上的具体体现与应用.此外,"医者意也"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学的一个典型特点,"医之为言,意也等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论语学而》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周易》也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贞",可见中庸调和是极为重要的.在中医治疗中,无论是方药、针灸,还是导引吐纳,无不"以平为期",以"和"为最终目的.因此,中医药学的教育当首先从思想高度,令学生接受中庸调和之思想,进而,在研习经典、临证实践中贯彻中庸调和之道,知行统一,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做好中医的传承工作.

4.结论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长期医疗实践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技术及养生保健思想与方法的医学体系,中医教育的理念当为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服务,为中医传承和创新服务,应育人而非单纯技能培养.重视传统文化素养和德育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继承、创新中瓶颈问题的关键,亦是中医教育理念之核心.

编辑/哈涛

相关论文

高等教育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的

本文是一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关于生命教育函授毕业论文,关于高等教育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的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生命教育及高等教育及。

简析教育理念在初中政治课中的渗透

这是一篇初中政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简析教育理念在初中政治课中的渗透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是党建专业与初中政治及初中政治教学及政。

基于高职教育理念的校训

本论文为关于高职教育类师德教育论文题目,关于基于高职教育理念的校训相关毕业论文题目,可用于高职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

小学英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变革的

本文是一篇小学英语教育论文范文,小学英语教育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小学英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变革的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