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对神经内科培养要求(一)

时间:2024-03-17 点赞:54587 浏览:11459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高血压论文范文,高血压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对神经内科培养要求(一)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高血压及神经系统及冠心病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血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突发、短暂、反复发作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视网膜及脊髓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恢复,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CT、MRI)检查无颅内责任病灶.

临床表现好发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突然,历时短暂.神经系统受损时临床症状主要涉及到运动(无力与瘫痪)、感觉(面部或肢体麻木等)及皮层功能障碍(如言语困难或意识障碍等).根据受累血管及脑组织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常见症状:发作性的肢体单瘫、偏瘫和面瘫;单肢或偏身麻木等.

特征性症状: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或失明,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眼动脉交叉瘫);同侧Homer征,对侧偏瘫(Homer征交叉瘫);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

可能出现的症状:病灶对侧同向性偏盲(大脑中-后动脉皮质支分水岭区缺血,颞-枕交界区受累所致).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常见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眩晕、恶心、呕吐,大多数不伴有耳鸣,为脑干前庭系统缺血的表现.少数伴有耳鸣,是迷路动脉缺血的症状.

特征性症状:①跌倒发作:表现为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而倒地,但可随即自行站起,整个过程中意识清楚(脑干网状结构缺血);②短暂性全脑遗忘症:表现为突然起病的一过性记忆丧失,伴时间、空间定向力障碍,无意识障碍,谈话,书写计算能力正常(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颞叶内侧、海马);③视力障碍:大脑后动脉缺血致枕叶视皮质受累可出现一侧或双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

可能出现的症状:①急性出现的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构音障碍(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缺血导致短暂的真性球麻痹);②小脑性共济失调(椎-基底动脉小脑分支缺血导致小脑或小脑一脑干联系纤维受损1;③意识障碍伴或不伴瞳孔缩小(高位脑干网状结构缺血累及网状激活系统及交感神经下行纤维);④一侧或双侧面、口周麻木及交叉性感觉障碍(病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已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缺血导致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⑤眼外肌麻痹及复视(脑干旁正中线动脉缺血累及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核);⑥交叉性瘫痪(一侧脑干缺血的表现,如Weber、Foville综合征).

除上述常见的症状外,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还可表现有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半侧舞蹈样发作或偏身投掷等.

诊断多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已经消失,故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中老年人突然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症状,符合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缺血后的表现,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应高度怀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头部CT和MRI正常或为显示责任病灶,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新近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如DWI、PWI和SPECT等有助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早期诊断.

鉴别诊断

局灶性癫痫癫痫发作常表现为刺激症状,如肢体抽搐、发麻;发作部位固定,发作形式刻板;发作时间短暂,很少有十几分钟的发作.过去有癫痫病史或脑电图有明确异常者有助于鉴别.

梅尼埃病好发于中年人,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每次持续时间数小时.一侧耳鸣,内耳闷胀感,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逐渐出现听力减退.除自发性眼震,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冷热水试验可见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


偏头痛首次发病在青年或成人早期,多有家族史.头痛前可有视觉先兆,表现为亮点、闪光等,先兆消退后出现头痛.有的患者以偏头痛等发作为主要表现,如头晕.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其他某些疾病也可出现发作性症状,应注意鉴别.如多发性硬化的发作性症状可表现有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眼科疾病可表现为视力障碍类等;晕厥、阿斯综合征以及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发作性全脑供血不足,均类似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某些颅内接近于皮层的占位性病变,如脑膜瘤或脑转移瘤等,也会引起近似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低血压、低血糖、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和小灶性脑出血也可以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对这些疾病要注意鉴别.

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药物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但急性冠状动脉疾病或近期有支架形成术的患者,推荐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阿司匹林50~300mg(1次/日),氯吡格雷75mg(1次/日).

抗凝治疗:不论是急性期还是长期治疗,抗凝治疗不应作为常规治疗;对于伴发房颤、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二尖瓣关闭不全、有人工机械瓣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息者,推荐使用抗凝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经抗血小板治疗,症状仍频繁发作时,建议考虑抗凝治疗.

其他:钙拮抗剂能改善微循环.如患者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可考虑应用降纤药物.

病因治疗针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疾病等要积极治疗.血压一般应达到≤140/90mmHg,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至<2.59mmol/L,或下降幅度达到30%~40%,伴有大动脉易损斑块、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应控制在<2.07mmol/L.同时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运动,避免酗酒,适度降低体重等.病因治疗是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复发的关键.

手术和介入治疗

常用方法是动脉血管成形术(PTA)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于有或无症状,单侧的重度颈动脉狭窄>70%,或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PTA或CEA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转诊指征绝大多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就诊时症状消失,但是对于短时间内反复发作的病例为防止脑梗死的发生可转诊查找病因,采取有效治疗.高度怀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血管重度狭窄引起的病例可行介入或手术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管腔狭窄、闭塞或斑块破裂形成局部血栓,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减少、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

临床表现中老年患者多见,病前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脂异常等.常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起病,部分病例在发作前可有TIA发作.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与某一脑动脉的供应区域相一致.头部CT在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脑脊液正常,SPECT、DWI和PWI有助于早期诊断,血管造影可发现狭窄或闭塞的动脉.

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的鉴别,鉴别要点见表1.

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多有头部外伤史,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急性脑部受压的症状,如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瞳孔改变及偏瘫等.头部CT检查在颅骨内板的下方,可发现局限性梭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区,骨窗可见颅骨骨折线、脑挫裂伤等.

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特别是脑瘤卒中时)或脑脓肿等也可急性发作,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类似于脑梗死症状.脑脓肿可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的病史,头部CT及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