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比较文学如何深入

时间:2024-01-06 点赞:50274 浏览:10072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为文学艺术类有关汉语言文学学年论文,关于跨学科比较文学如何深入相关毕业论文题目,可用于文学艺术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文学艺术及跨学科及比较文学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 :文学是否只是表达了“稀释了的思想”,是一个事关跨学科比较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大问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文学艺术中只有“肤浅的见解”,影响了思想比较的深入.浪漫主义的文学独立意识实际上为跨学科比较奠定了合法性基础.20世纪现代美学个人主义颠覆了哲学至上论,论证了文学艺术是一个滋养“个体的心灵”的自律性思想领域,对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 键 词 :跨学科比较研究;思想;美学个人主义

Abstract:Whether literature expresses only “diluted thoughts” is crucial for whether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are of any value at all.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holds that literature and art convey only “superficial opinions”, which makes parative studies rather unnecessary. However, the literary independence preached by Romantici legitimizes interdisciplinary parative studies. And the modern aesthetical individuali in 20th century refuses the paramountcy ofphilosophy and insists that literature and art is a selfdisciplined domain of thought that nourishes “an individuals soul”, which endows interdisciplinary parative studies with active and revelatory significance.

Key words:interdisciplinary parative studies; thoughts; aesthetical individuali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08)01001216

自从美国学派宣称比较文学包括“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1:1]之后,文学与思想史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就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然而新批评的结论却令人沮丧.按照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第十章中的描述,几乎所有西方学者都认为,文学所表达的不过是“稀释了的思想”,思想可以成为作品“形象化意义”的一部分,但文学却不能超越平庸,给人类思想提供多少新内容,斯托尔克奈特在《文学与思想史》一文中甚至说:“它们对伟大的思想运动仅能提供一个比较肤浅的见解.”[2:96]

文学的审美价值中是否包含冲破牢笼的新思想,这是一个事关此类跨学科比较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大问题.我们同意新批评的看法:“诗不是哲学的替代品;它有它自己的评判标准与宗旨.”[3:130]但我们要追问的是:在人类思想表现的广泛领域,尤其在当代,文学是否具有自己的专属区如果文学的审美价值不是独一无二的,或者说,文学只是以“内在形式”肤浅地记录了人类的情绪变化史,其表达的思想只是历史、哲学、宗教等表现领域的等而下之的附庸,文学与思想史的比较研究价值何在是否还有必要

一、

在西方,最早的跨学科比较理论可追溯至柏拉图,而文学作品中思想内涵微不足道、不能与哲学相提并论的观念也源自于他.在他看来,文学艺术是言情的,和哲学不是一回事,它只是“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优秀的作品至多只能“分享”到“理式”的美.基于这些理由,他要将文学艺术驱逐出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说法有些奇怪,因为从时间上看,希腊神话是希腊思想的土壤和武库,希腊的哲学以及科学思想都受到过神话和史诗的启迪,科学哲学家怀海特就曾经指出,希腊科学思维的真正奠基者是悲剧诗人而不是早期哲学家.柏拉图生活在文艺活动的高峰刚刚过去的时代,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受惠于荷马史诗等文艺活动的启迪,对这一点他应该心知肚明,而不应当数典忘祖.

文艺作品中有怎样的原发性的思想引起了柏拉图的警惕我们不妨来看看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记录了阿喀琉斯为争夺“锦标”暴跳如雷、一怒之下退出氏族战争的情景,《奥德修纪》则记录了俄底修斯为捍卫个人财产、残忍地杀死妻子身边所有求婚者的行为,它们所叙述的实际上是行动表现出来的个人本位意识.作品的描写清楚表明,在阿喀琉斯、俄底修斯们看来,区区人生之中第一宝贵的便是一己的身体享乐.占有美女、财富越多,也就越会被人当作英雄来尊重.因此,他们首先要争取和保护的,便是自己靠蛮力掠得的物质利益.当氏族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前者,选择后者.他们是一个征战的氏族中的一员,宽松的生存空间使他们无须过多地考虑氏族的整体生存,而只须遵循个体之间的生存竞争法则.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不是群体为个人立规矩,而是个人英雄为群体树榜样.正是阿喀琉斯们的个人私欲,为那个民族的道德伦理奠定了基础.恰如黑格尔所指出的:“他们都是些个人,根据自己性格的独主自足性,服从自己的专断意志,承担和完成自己的一切事务,如果他们实现了正义和道德,那也显得只是由于他们个人的意向.这种有实体性的东西与个人的、冲动和意志的直接的统一就是希腊道德的特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自己就是法律,无须受制于另外一种独立的法律,裁判和法庭.希腊英雄们都出现在法律尚未制定的时代,或则他们自己就是国家的创造者,所以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作为和他们分不开的个人工作而完成的.”[4:237]而荷马史诗所起的作用,实质上是赋予“个人的、冲动和意志”以“实体性”的意义,为古代希腊的“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奠定基础.

柏拉图担心的正是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个人主义思想.他的时代离荷马时代不过区区几百年,但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成为公共话语的荷马史诗为私人化的文学活动所取代.他谴责文学,既因为它迎合了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更因为他看出了文学中缘自身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对他的城邦政治理想的威胁.柏拉图曾在《泰阿泰德篇》中对感性认识的弱点作过进一步的细致分析,指出感官知觉是不真实、不可靠的,而之所以不真实、不可靠,则在于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感觉,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内对同一对象亦有不同的感觉,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特殊的.如果把感性知觉当作知识,那就得承认人人的感觉都带真理性,知觉就失去公认的“客观”标准了.柏拉图要为各自心目中的理想国建构一个以真理为旗帜的社会秩序,这样一种因人而异的个人化感性生活及其表达当然不能作为统一的价值标准.他要用哲学取代文学的表面理由是基于他理性与二元对立的观点,但骨子里,是因为他希望的理想城邦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政治生活,他希望借助理性话语的力量将私人生活也纳入轨道,而杜绝私人化的文艺活动干扰公共生活的可能性.“不讲理”的时代过去了,诗人和诗已经完成了其创造使命,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哲学家和教育家及其教诲.如果再有诗人在作品中描述和鼓动个人化的和思想,就应当给他抹上香油,带上花冠,请他到别的地方去.柏拉图给人形成了逻辑化、体系化的话语和知识才是思想、才值得信赖的印象,但事实上,他更多地是意识到了哲学与文学在思想方面的对峙,它们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领域:他的哲学关注的是城邦政治,目标是群体利益,而独一无二的私人生活空间是文学的兴趣中心,它随时都可能滋生无穷尽的逾越常规的个人主义思想.朱光潜在研究希腊悲剧与哲学及宗教之间相互区别时曾指出:作为“最高的文学形式”,“悲剧精神与宗教和哲学都是格格不入的,因为悲剧并不为这类终极问题寻求确定的答案,而宗教和哲学却费尽辛劳,或者寻求一套情感上给人满足的教义,或者建立一种可以论证的玄学体系.”[5:259]但柏拉图不屑于吵吵闹闹的个人化声音,并不承认开创性的思想最初都来源于个人的生活感受及其表达,所以他不愿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考察文学的思想内涵的深刻价值.

柏拉图之后,西方理论家们在为文学辩护的时候,往往都运用了比较意识,但其思想上的独特性以及私人性却一直是一个被遮蔽的问题.人们对文学的信念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根基上的.他曾根据“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区分了文史哲,指出历史模仿个别而与一般无关,哲学模仿一般而与个别无关,“诗”则通过模仿个别揭示一般.他是在柏拉图用哲学驱逐文学之后第一个为文学作出了有力辩护的理论家,然而在他这里,诗与哲学的“一般”是否有所不同,诗在表现“一般”方面究竟有何超越哲学之处却语焉不详.

二、

文学独立意识是跨学科比较的合法性基础.事实上,导致西方文学进一步走上自觉道路的正是认为文学艺术具有独特思想价值的信念.18世纪的浪漫主义者们相信,一方面,文学艺术是个人情感和想象力张扬的天地,另一方面,在这个天地里,自我和自由的思想别有天地,能够得到充分表现.“浪漫主义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它“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6:620],雨果的这一判断点出了这股大潮的主脉.

斯托尔克奈特在比较文学与思想史相互关系的时候指出,西方个人主义思想源远流长,文学艺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许多世纪的艺术和文学都以各种方式反映了朝着充分发挥自觉的、自主的个人才能的方向的进展”,但总的来说,它在个人主义思想的历史进程中并不占据特殊地位,即使在近代也是如此:“文艺复兴运动对‘个人’的发现仅是历史上一系列相同见解的延续.这些见解最早出现在原始阶段的文化里,之后又反映在古希腊悲剧作家以及他们的追随者――基督教的欧洲历史上的那些哲学家们――的作品里.”[2:109-110]

但他显然未曾注意到,在浪漫主义文艺思想中,个人主义内涵有着更为丰富具体的内容.在经历了大革命中托克维尔所谓“文学性政治”的教训之后,浪漫主义者已经意识到,文学如果越界进入其他领域,尤其是公共政治领域,未必能够带来积极的后果,但它有自己的地盘.它的中心使命,是关心群体性政治所遗忘的各具个性的自我的成长,尤其在资本主义城市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背景之下,这种关心自我的个人主义思想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席勒早年从事哲学研究,但他很快意识到艺术中的思想不同于哲学,完整的思想必须是哲学与艺术的结合,让“冷静的理智”与感性自由互相对话;社会政治变革也很难带来真正完整的个人自由,它“把真正的自由变成政治结合的基础”是“一场梦想”,惟有艺术才能进入私人领域,才能调剂理性与感性、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们为了解决那政治问题,就必须假道于美学问题,正是因为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到自由.”[7:444]

浪漫主义文学中所蕴涵的个人主义思想是及其丰富的,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哲学和宗教领域的系统论证:对社会政治的厌恶使诺瓦利斯重回诗歌母题和个人领域,歌咏死亡,以表达对个体生命的爱的执着.在他看来,解放个体事关人类、族群:“当我们谈论自身时,我们指的是族与个体,自我就是族与个体,――既普遍又特殊”[8:65];华滋华斯、柯勒律治不满于城市文明和理性束缚,不满于“在城镇和都市的喧闹声里,等困乏地独处屋中”[9:77],责问“人把自己的同类变成了什么”[7:63]于是来到乡村湖区,沉湎于个人想象力,发掘儿童的天真和民间信念中的自由思想;对人生短暂的体验使济慈远离文明庞然大物,到大自然和古老艺术的永恒中去寻找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途径;对贵族政治和压迫社会的愤怒使拜伦诅咒现存的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号召被压制者挺身破坏,甚至化身为孤独的海盗式反抗“英雄”,诅咒一切文明,以极度的恨表达极度的自由追求;雪莱声称:“个人奴役的废除,是人类心灵所能抱有的最高政治希望的基础”[10:142],而到现代社会,“人既已使用自然力做奴隶,但是人自身反而依然是一个奴隶.一切为了减轻劳动和合并劳动而作的努力,却被滥用来加强人类的不平等”[8:152],因此他愿做直上青云的云雀,呼唤摧枯拉朽的西风,让自由回归个人等.

经过浪漫主义的多方面叙述,个人主义已经不再是一种无法接近的理论乌托邦,而被形象化,具有了更多的具体而微的丰富内容.伴随着这股大潮,个人神圣的思想不仅进入了政治、伦理、宗

本论文为文学艺术类有关汉语言文学学年论文,关于跨学科比较文学如何深入相关毕业论文题目,可用于文学艺术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文学艺术及跨学科及比较文学方面论文范文。

教等层面,而且深入人心,深入潜意识,成为指导日常生活的现代性准则.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许多作家都继承了这一思想准则,不仅在创作中表达以个性自由为核心内容的人道主义思想,而且倾心于落拓不羁的生活方式,从而表示对于正统文化秩序的背叛.

必须指出,作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反正统的文艺思潮,浪漫主义继承了欧洲人本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思想内涵与其说是新的,不如说是旧的;但另一方面,它将历史上所有出现过的个人自由意识汇聚在一起,在新的条件下发展出更为明确的个人自由意识.传统的世俗人本主义意识、个性解放思想强调人的原欲,把矛头对准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整体主义,浪漫主义的个人主义则把矛头对准了一切辖制个人情感的现存制度和道德,以及日盛一日的物质文明和科学理性.启蒙思想家推崇“社会道德律令”指导下的“自然法则”,试图建立一个知识理性基础上的乌托邦,浪漫主义则接过卢梭的旗帜,高扬人的情感,要让自然情感冲破理性的囚笼;18世纪的政治理性强调个人顺从集体,多数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甚至高于个人生命权,浪漫主义则强调个人神圣,自由高于一切,生命最可宝贵;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把松散的个人组织到工业化的城市,组织到流水线,以物理的方式规范个人,改变传统的日常生活,浪漫主义则认为,人应当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那就是宗法制的田园生活.他们想象,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物质文明和理性文明的束缚,个体享有充分的自由,自我情感得以尽情抒发等.浪漫主义又是集大成的文艺思潮,从中可以听到一切文学史上出现过的个人意识和反叛的回音.几乎所有的浪漫主义者都给予中世纪文化以高度评价,这实际上不是历史感问题,而是对整体主义社会政治压迫的反叛;几乎所有的浪漫主义者都反对古典主义推崇的城市的、宫廷的、高雅的、规范的“美”,强调民间的、自然的、口语的文学的价值,复活所有被古典主义文化所排斥的一切边缘形态的文化,实质上都是针对着整体主义;几乎所有的浪漫主义者都主张文学是言情的,而不是唯理的,尤其是表达个人化的反叛的.恰如理论家许莱格尔所指出的:“许多艺术家虽然不过存心只写一部长篇小说,实际上却描绘了自己本人”[11:54];文明束缚出现之后,个人意识和强烈情感其实是二而一的联体兄弟,浪漫主义的本质其实就是文艺总体本性的集中反映.它实际上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对启蒙理性碰壁的必然反应,也是对法国大革命失败的过度反应.他们都曾经真诚地相信启蒙理想,也都曾经欢呼过革命,种下过自由树,但失败的惨痛使他们回到个体,回到艺术,在独善其身的文化革命中更深入地将自由扎根于个人,在审美乌托邦中坚持兼济天下的理想,继续自己对社会自由的追求.

浪漫主义以前的哲学可以趾高气扬,其整体主义的目光可以对文艺活动的思想特征视而不见,但到浪漫主义思潮涌动之后,哲学无论如何再也不能回避个人,回避热情了.循规蹈矩的康德很少阅读文学作品,但他从一部《爱弥尔》中听出了人性的天籁,嗅出了个人情感和思想自由的芬芳,兴奋得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例行的散步,悟出艺术出自天才,“天才是艺术的才能,不是科学的才能”,审美不受整体主义逻辑规约.并且声称,他自己曾经是一个只知道贪婪渴求知识的人,“是卢梭纠正了我.盲目的偏见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性”[12:2].康德并未从事专门的文艺研究,但他的哲学区分了知、情、意的各自限度,恐怕也是受到了文艺活动中独特思想内涵的启迪吧

三、

充分注意到文艺活动中超前性、个人化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其中由反叛的所催生的前卫思想,而不是只把文艺当成群体性思想的附庸或容器、工具,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才可能实现其特殊价值.而现代文艺美学的诞生,便是这种注意的必然产物.美学是哲学与文学的对话,其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用逻辑化的方式对文艺活动中独具的思想价值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卡西尔说得没错,康德的美学思考很大程度上源自对文学独特思想性的思考:“系统美学便是从这种认为哲学与文学批评是相互依存的看法中脱颖而出的.”[13:269]美学也应当成为跨学科比较的基础.


然而在许多场合,美学仅仅被当成对情感和想象力的思考,而在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比较文学学派那里,美学又被理解为对作品艺术形式,尤其是“内在结构”的描绘,其思想和世界观性质却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了.但事实上,文学艺术中思想的超前性质早就引起了现代美学的重视.狄尔泰在《德国文学中一个新世界观的诞生》一文中着重指出,美学也是世界观的学问,而德国新的世界观的诞生是由哲学家和诗人共同促成的,哲学家给它以“基础”,诗人给它以“关键性内容”,后者的作用甚至更为重要:“包括哲学家在内的科学家们应该把他们世界观的批判性基础归于康德的不朽著作,那些在实际上决定他们观点的关键性内容却应归于我们的诗人们.哲学家们以种种概念体系探索这些伟大而又幸运的人们已经领悟了的东西.等这就有着一种哲学的作用,正是在其影响下产生了科学著作和哲学的世界观.”[14:128-129]

自康德以后,西方现代美学实质上有两个突出的演变:一是从哲学至上观念到哲学与文学相互平等观念的演变,它启发我们跨学科比较可以是一种平行的思想研究:在其他表现领域,被系统化的思想可能存在片面性甚至误区;在文学艺术中,反而可能包含着“自行置入的真理”.对它们进行思想比较,可推进我们克服整体理性强迫症,获得健康的反思性的相对真理.当代德国学者比默尔曾撰文专门讨论西方历史上对哲学与艺术关系的看法的变迁[15],指出“哲学与艺术的关系贯穿了从柏拉图到尼采的全部欧洲史.当代哲学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关系”[15:667].他特别梳理了康德以后哲学的发展,首先从谢林讲到尼采,指出当代哲学的基本倾向是越来越提高文艺的地位.康德的结论是真理在艺术之外,而他的继承者不予认同.“谢林的艺术哲学是第一次史无前例地对艺术的意义做了哲学上的肯定”[15:668],在他之后有黑格尔;“对艺术进行哲学思考的第二步是由叔本华作出的.他把艺术看作是理念的揭示”[15:670];最后是尼采,尼采的观点是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比默尔的总观点是,哲学和文艺都提供真理,但包括尼采在内,上述争执都在柏拉图哲学至上的圈套内进行,所做的工作是努力拔高文艺的地位,实际上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因此他同意海德格尔的看法:作为柏拉图的反对者,尼采没有克服,而只是完成了西方形而上学哲学.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自行置入的真理,只是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20 世纪的关于艺术的哲学概念才被提了出来.比默尔历史考察的结论是:“简言之,艺术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明白易懂地解释艺术中所表达的东西.”[15:675]

西方美学的另一个演变就是从整体主义向自我、向私人领域延伸,发展出美学个人主义的倾向.如果说在19世纪以前,人们尚不能充分理解文学的个人性质,而到了20世纪,作家、理论家们则纷纷自觉地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个人的,同时又是人类的事业,其根本追求是捍卫个人自由.波德莱尔被公认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他把文学艺术理解为被平均化的现代社会所遗忘排斥的孤独的个人得以塑造自我的专属区.福柯曾经指出:“这个对于现时的反讽的英雄化,这个涉及现实的自由变形游戏,这个对于自我的苦行主义的精心制作――波德莱尔没有想像这一切在社会自身中,或者在身体的政治中拥有任何位置.它们只能在另一个不同的地方被生产,这个地方波德莱尔称之为艺术.”[16:433].在新康德主义思想家齐美尔看来,随着文化的现展,个体性这一文艺复兴的最重要成果正在被经济、科技和知识成果所压抑,金钱和效率这类非人性的东西成为社会生活的支配性因素:“历史的发展已经达到真实的创造性文化成就与个体文化发展分道扬镳的时代.”[17:94]他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有可能把沉沦的个体从物化的文化氛围中解放出来.1900年,他写下了一段著名的话:“每一天,来自物质文化的财富不断增长,然而,个体的心灵却只有通过使自己不断地远离物质文化来丰富自身发展的形式和内容.”[18:39]

也就是从齐美尔以后,越来越多的理论家相信,文学艺术是一个滋养“个体的心灵”的自律性领域,与整体性物质文化和日常意识形态构成了互补乃至对立关系.后来的韦伯和法兰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也是沿着这一思路,发展出艺术自律论以及否定的批判的美学的.在他们看来,现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功能之一,也就是捍卫个人自由,并对一切压抑个人自由的经济的、制度的、意识形态的辖制展开批判.他们相信康德的那个判断:每个人的审美判断都充满着他自己所具有的人性.真正的现代艺术是专注于个体的各种可能性的:“(现代)艺术品中所潜藏的意识是从社会分离出来的意识,等这些冷漠的艺术品依旧忠实于反对存在的荒谬的个体,因此保留了先前伟大艺术品的内容”[19:601].他们这些关于文艺与私人领域密切相关、能够抵御异化的思想,其实一直是20世纪西方美学思想的主流.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总结道:资本主义文化起初是由经济与文化双重的冲动合力开拓的.然而,经历了200余年的发展演变,资本主义已形成经济、政治与文化三大领域,这三个领域相互独立,分别围绕自身的轴心原则而运转,发生了根本性对立冲突.他把这种冲突称之为“资本主义的文化冲突”.在经济与政治领域,人的个性变得日益单薄,而在文化及文艺领域,起支配作用的是所谓“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的原则.它历来标榜“个性化”、“独创性”以及“反制度化”的个人主义精神.丹尼尔•,贝尔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一面把激进个人主义引入它的经济,不惜打碎其中所有传统社会联系,一面却害怕文化领域中现代主义的激烈实验型个人主义.”[20:64]在他看来,文学艺术所表达的个人主义思想正有着颠覆资本主义整体意识形态体系的价值.只要坚持文学艺术的这一古老的美学追求,文学艺术必然会继续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贡献,一种筑基于个人自由之上的新的社会伦理就会降临.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区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时指出:“我们已知的最强烈的感受莫过于身体剧痛的体验(它强烈到能将其他一切体验全部抹去的地步),并且这种感受也是一切感受中最具有私人性质、最不可传达的.”[21:82]文学艺术有它自己的思想领域,越出自己的界限,进入其他领域,同样会带来危险:“有许多关系重大的事情都只能在私人领域存在.例如,爱与友谊就有很大的不同,一旦在公众面前展示它,它就会遭到扼杀或毁灭.(‘不要讲述你的爱爱永远不能被讲述’)由于爱的内在的无世界性,一旦将它用于政治目的,如改造和拯救世界,就只能令它变得虚假和扭曲.”[21:82]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斯基则在题为《美学乃伦理之母》的获奖演讲中说道:“如果艺术传授什么(首先对艺术家而言),那就是人格的私人性.艺术,作为私人事业最古老、最具字面意义的形式,在一个人心中,有意无意地培育一种独特性、个人性、分离性的意识,使他从一个社会动物,转变为独立自主的‘我’.等审美选择是高度个人化的事务,审美经验总是私人经验.每一新的美学真实,使人的经验更为私人化,而这种私人性时常以文学(或其它)品位的面貌出现,能够自身成为一种抵抗奴役的形式,即使不能作为保证.等文学的价值之一,正在于它帮助个人,使其存在的时代更特殊,使其区别于前人和同辈,避免同义反复――那被尊称为‘历史牺牲’的命运.艺术尤其文学不同寻常之处,文艺区别于生活之处,正在于厌恶重复.等如果只因文学的欠缺确实使人异样反常,那么文学就变成一种可靠的解毒剂,以对付无论是熟悉的还是有待发明的任何企图――一揽子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至少作为一种道德保险形式,文学比信仰体系或哲学教义要可靠得多.”[22]

四、

作为“高度个人化的事务”,文学艺术中蕴藏着超越平庸的思想,它意味着反叛的,意味着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意味着对人的全面关怀.西方现代美学的这一发现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有着特殊的意义.物质财富的巨大发展把人们从身体的饥寒交迫中拯救出来,科学的飞速发展帮助人们进一步推翻了宗教蒙昧主义,科学理性进一步加强了其统治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灵与肉双方的独立和自由,更不意味着人生的信念和“意义”问题的解决.恰恰相反,“19世纪习以为常的那些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差不多被淘汰,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即19世纪和20世纪的

本论文为文学艺术类有关汉语言文学学年论文,关于跨学科比较文学如何深入相关毕业论文题目,可用于文学艺术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文学艺术及跨学科及比较文学方面论文范文。

资本主义奠定在一个原则之上:人把人作为工具.”[23:91]制度化的自由经济为资本主义打开了进军全世界的通衢大道,也为“统一意志”控制个人提供了更加方便有效的现实基础.过去的统治力量以看得见的暴力控制个人,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统治力量则“润物细无声”地诱惑个人,使个人的灵魂、个人的身体都成为商品.个人解放了,但被资本逻辑“引导”、“放大”为消费整体中毫无个性的一份子,成为财富膨胀的“动力”.压迫改变了形式,个人既没有社会的主宰,也没有成为自我的主宰,只不过具备了劳动工具和消费工具的双重身份,而异化为程序化商品流通永动机上一个个标准化零件.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西方社会的性质没有变,变的只是资本逻辑更加有力、更加文明、也更加野蛮,深化了对个人的掌控,使人丧失自我、丧失个性、变成异化的人.西方现代美学强调文学艺术天然具有“让思想冲破牢笼”的原生力量,对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恐怕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艺及文艺美学发展的过程中,关于个人解放的思想有着丰厚的资源.五四时期是一个发现个人、张扬个性的重要时期,“人的文学”也是那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深刻的文化革命内容之一.郁达夫曾经指出:“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24:205]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学艺术起到了思想急先锋的作用.鲁迅就指出:“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25:20]瞿秋白也认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倾向只是个性和肉体的解放”[26:628].比较研究这场大变局中文学艺术的独特思想贡献,显然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

新时期文学与文艺美学的发展也与张扬自我价值的思想有着密切联系.早在1980年的第四次文代会上,就有代表指出:要正确处理个人和总体、人的精神和肉体、思想和感情的关系,给个体价值以充分地位.1981年,有学者意识到文学艺术是一个事关自我价值的特殊领域,文学批评应当是一种美学批评,在评论当年几个年轻诗人的创作时明确指出:文艺的美学原则与政治理性等“社会学”标准不一样,它“不必少数服从多数.政治的实用价值和感情在一定程度上的非实用性,是有矛盾的.”它表达“心灵的觉醒”,与生活理性有区别,文学是个体的“自我表现”,“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既然是人创造了社会,就不应该以社会的利益否定个人的利益”[27].这样一种美学批评,对当年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显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哲学的组成部分,文艺美学的目标之一是将文学艺术中植根于人格个人性深处的原发性、当下性、超前性的思想转换阐发为系统化的思想,而在此基础上的以文学艺术为重心的跨学科研究应当关注高度私人领域里的新思想的价值.在20世纪中国文艺美学思想演进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注重思想研究的文艺美学思路:一种思路强调文艺活动的工具性,以统一思想、形成同一理性为目标,它适应着救亡图存的主旋律而大张其道,这当然体现了文学艺术的献身精神,突出了它的高尚和光荣.但是,它淡化了个人,将文艺仅仅当作整体哲学的附庸,让人们习惯到文学作品中寻章摘句,以证明公众理性的正确,这样一种比较只能沦为一种比附,影响了比较文学的深入.另一种思路则强调文艺具有相对的审美独立性以及个体感性对于整体理性的超越性,认为“美学意味着洞穿日常现实的感性眼光,意味着反抗常规束缚的,意味着解除压抑的个性自由――而这一切无不是相对于文学周围的现实而言.美学并非在心理的意义上提供一种永恒的愉悦,美学是在种种特定历史情境之中提供一个相对的反叛立场.”[28:269]它突出强调文艺活动的无法规约性和个人性,关注个人对当下社会文化的情绪和思想反映,他的幸福和不幸,目标在于将个人化的发现引入公共领域,以弥补某些常识化公众理性的不足.这后一种思路抓住了文学艺术活动的本性和思想特征,显然有助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

注重文学活动中个人化创新思想的研究,对当代文化和思想建设创新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系统化思想萎靡不振、自身被稀释、沦落为庸常的思维惯性的今天,从边缘化、个人化的文学活动中发掘独创性的积极思想,也是比较文学工作者投身文化建设当仁不让的任务.

相关论文

林语堂的比较文学跨学科视域

该文是当代文学专业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比较文学方面有关硕士毕业论文,与林语堂的比较文学跨学科视域相关论文范例,适合比较文学。

对比较文学中跨学科的一点认识

本论文为文学相关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关于对比较文学中跨学科的一点认识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可用于文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

林语堂的比较文学跨学科视域

本文是一篇比较文学论文范文,比较文学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林语堂的比较文学跨学科视域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比较文学及语。

比较文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

本文是一篇比较文学论文范文,比较文学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比较文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比较文学及跨学科。

刍议跨学科培养大学生能力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刍议跨学科培养大学生能力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大学生及跨学科及科技创新。

评朱寿桐先生比较文学的特色和贡献

这是一篇关于比较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评朱寿桐先生比较文学的特色和贡献相关函授毕业论文。是外国语言专业与比较文学及现代文学及。

也窥陈寅恪的比较文学与“比较观”

为您写比较文学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比较文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与也窥陈寅恪的比较文学与“比较观”相关论文范文资料,包括关于比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