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年间人的本质思想的轨迹

时间:2024-02-25 点赞:44454 浏览:8629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为社会关系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马克思在-年间人的本质思想的轨迹相关论文提纲格式,可作为论文提纲专业社会关系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社会关系及本质及现实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人,一直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漫长的哲学史中,无数伟大的哲学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响应着德尔菲神庙里那句神圣的号召―――“认识你自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的哲学探讨.正如卡西尔所言,“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己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不可动摇的中心.”

然而遗憾的是,在马克思以前的关于人的思考中,往往陷入了两个极端:一是把人主观化,如理性主义的“理念人”(柏拉图主义)、“知识人”(笛卡尔主义)等;另一是把人客观化,包括拉美特利的“机器”人、费尔巴哈的“自然人”等.这两种思路的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把人归结为某种无条件的“在”、当成一种非历史的存在物来考察.真正把人放在社会历史中加以探讨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初期就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论述,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人学理论.然而,正如辩证法所揭示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抽象的“类存在”到“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历程.本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概写于1844年5月底至8月,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大概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以下简称《形态》)这三部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为视角,摸索马克思在1844-1846这短短的三年间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轨迹,从而为管窥其人学思想的全貌提供一点浅薄之见.

一、《手稿》:作为抽象的“类存在”的人

《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它的写作,标志着马克思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走将出来,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但是,这时的马克思还不是一个纯粹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在一定意义上,他更倾向于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因而他所潜心研究的主要是人的本质异化及其扬弃的问题.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全面批判黑格尔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跌进费尔巴哈的语境,对费尔巴哈虽有批判,但更多的则是赞扬,比如他在给费尔巴哈的一封信中就说:“在这些著作(指费尔巴哈的著作――笔者注)中,您(我不知道是否有意地)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而共产主义者也就立刻这样地理解了您的著作.”马克思此时对于自身思想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原则区别还没有理论自觉,他还把自己当作哲学上的费尔巴哈主义者,还在用大量费氏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基于此,马克思在《手稿》中接受费尔巴哈关于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以及人具有“类本质”的思想也就不足为怪了.他说:“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等”.

但是,马克思并不是不加批判地接受“类”这个概念,马克思在借助费尔巴哈“类”概念的同时,又超越了费尔巴哈“类”思想:首先,在马克思那里,“类”不再是简单的抽象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被上升为社会,马克思指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可见,人作为类存在物,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其次,在马克思看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不难看出,此时的类存在物不但不同于,而且远远超越于费尔巴哈“类存在物”的概念.与此相应,马克思抛弃了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爱情和意志等情感意识的观点,他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可见,在马克思视阈中,人的类本质就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改造对象”的物质生产劳动.在这里,马克思已经开始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了,这远远超越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二、《提纲》: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

《手稿》之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和《提纲》两部著作中继续对人的本质思想进行阐释和完善,其中尤其是《提纲》,可以说标志着马克思初步实现了人的本质从抽象的类存在到现实的个人的转变.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等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现实的人”的概念此时首次被提出.同时,这表明马克思从生产的社会关系方面去考察人的唯物史观思想已经萌芽.

《提纲》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它从考察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入手,否定了人的抽象的类本质,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崭新的论断.这一认识不仅使他在人的本质观上与费尔巴哈划清了界限,而且以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取代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当然,马克思的这句话,也不能单纯地看做是人的本质的定义,我们更应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通过社会关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把握和揭示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

正如很多学者所指出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点和生长点,其实如果把这一主张运用到马克思本人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上,也是再合适不过的.因为,正是对实践的科学把握,使马克思人的本质的理论超越了以往的旧哲学,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式的科学理论.

从《提纲》提供的具体语境看,马克思当时并不是着意于给出一个“人的本质”的现成定义,而主要是在于批判、纠正费尔巴哈在理解“人的本质”问题时的片面思维方式以及由此得出的唯心主义结论,所以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紧紧围绕实践而展开.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舍弃了社会中个人、阶级、集团之间的差别,而这种内在的无声的类本质是文艺复兴以来全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逻辑支点,是资本主义“市场社会”的现实本质,费尔巴哈的立足点自觉不自觉地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间接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合理性.由于这种态度,费尔巴哈在宗教批判上不可能找到宗教异化的现实根源.“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不理解“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之所以错误,主要不在于他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他“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同时阐明自己的立场.他在《提纲》中对实践的规定是对社会物质活动的肯定,是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一定的人类社会的主体和活动.马克思认为,由于人是社会存在物,因而探讨人的本质的方法要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探讨.又由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真正现实的实践与社会关系是融为一体的,因此要以实践为契机去理解人的本质,因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的.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关系,强调人的实践,实际上就是强调人的本质的生成性质.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的批判表明,他已经抛弃了以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作为理论的出发点的人本主义,找到了以现实的人的实践生活及其社会关系为新的理论出发点.

三、《形态》:作为“现实的个人”的人

如果说在《提纲》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初步实现了从抽象的类存在到现实的个人的转变,那么《形态》则标志着他关于“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真正确立.


在《形态》中,马克思继续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进行批判,并且对“现实的人”进行了详尽的、深入的论述.他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等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那么,什么是现实的个人?《形态》认为,现实的个人就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个人.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他不是费尔巴哈所讲的脱离历史的“自然人”,他本身是在历史活动和历史遗传中不断生成的存在;同时,他又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必然与他人交往联系中并因而不断获得表征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另外,他也不是费尔巴哈所讲的“类存在物”,不是缺乏个体性的抽象的共同性的存在,而是个体性和共同性统一的存在.说到底,“现实的个人”就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的人,是个体与社会、自然和历史相统一的存在.具体言之,“现实的个人”就是具备以下规定性的人:

首先,它既是自然人,又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马克思在《形态》中开宗明义地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的存在首先是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历史关系,是历史性存在的第一个原初关系.因此,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首先应当关注的根本之点.马克思确认人是一个自然人,接着指出,人是从事着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他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什么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是实践活动――即人进行自己的生活资料生产的时候,才真正地与动物区别开来,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去改造自然,使自然展现出人的属性,并同时展现自己的属性.由此得出,人首先是自然人,同时也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其次,它还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马克思说:“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就是说,人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出一定的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能够生活是人的最先决要求,所以人首先必然需要吃、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这就要使人们通过物质生产向大自然索取而得,这必然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这过程当中,人与人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由此再形成其他各种政治的、精神文化等关系.人是社会性存在物,而社会存在的主体是以生产为核心形成的各种关系的历史性活动,因而社会存在的本质就是关系.因此,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其实,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指的正是社会关系,一种由物质生产活动所建构出来的社会关系,而人就是处于这样的社会关系中的人.

再次,它是历史中的人.“

该文为社会关系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马克思在-年间人的本质思想的轨迹相关论文提纲格式,可作为论文提纲专业社会关系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社会关系及本质及现实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现实的个人”并不是一个直观的现象呈现体,而是同社会历史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人.马克思指出人要进行物质生产,而物质生产实践就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人从脱离动物界的第一天起,也就开始进入了自己的历史,因而,生产实践就是人的一种历史活动,人就是进行着历史性生产实践的人.人就是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历史的.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人都是处于这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的人,并从事着一定的物质生产劳动,因此他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劳动是从某一个历史性的基点为起始的,从这一点开始,人与时间性的物质生产劳动相联系,使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的本质也同时在人的历史性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不断创造并得以展现.这样的人总是处于历史性的存在之中,因而历史性构成了人的存在规定性.

综上,《形态》在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提纲》中把人的本质看作“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等由此可见,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不难看出,社会关系的内容在《形态》中获得了比《提纲》中更具体的解读,它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共同活动的物质交往和物质联系.总之,人的本质问题在《形态》中得到真正解决.

(作者简介:方兆斌(1986.11-)男,汉族,厦门大学2009级哲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论文

两维视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

此文是一篇社会关系论文范文,社会关系类论文范文例文,与两维视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相关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社会关系及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学术思想和思潮

该文为关于经济学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学术思想和思潮相关发表哲学论文,可作为伦理学专业经济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