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4-03-14 点赞:48152 浏览:9725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为关于旅游类电子商务类论文投稿,关于基于产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可用于旅游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旅游及课程及专业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贯通了旅游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满足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多样化旅游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创新过程中,必须把握立足产业实际的课程体系、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和人才评价方式、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四个关键要素.

【关 键 词 】旅游产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随着旅游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的格局也面临调整,其中旅行社的发展尤其令人关注.旅行社由线下走向线上,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都成为旅行社发展中的新业态和新趋势.传统旅行社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港中旅为代表的一批实力雄厚的旅行社,已走上了投资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投资酒店、景区获利,开创了旅行社赢利的新模式.景区逐渐摆脱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走上市场化运作,对景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伴随产业的发展而革新.

一、“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仍然以操作型技能人才为目标,虽然能满足学生初次就业的岗位需要,但不能满足学生的中长期发展,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职位迁升所提供的知识积累也较少.学生大多能胜任中小旅行社的门市接待、计调、地接导游和一些景区的讲解等工作,但从一线员工上升到管理层的机率很小,任职于三大旅行社和5景区的毕业生的升职空间就更小.这一不尽人意的就业现状或可归因于现行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思路.

高职旅游教育过于强调人才培养的技能性,对理论知识尤其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太重视,但产业的发展却对毕业生相关知识的要求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育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必须进行调整,卓越技能型人才应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行业实际和学院办学特色,我们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尝试“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实现了从中职到本科的人才培养衔接和跨越,在原有“2+1”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补充了中职与高职衔接的“3+3”人才培养内容、高职与本科衔接的“3+2”人才培养内容.

“3+3”针对优秀中职毕业生,是指学生在中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就读三年后,经考试合格可进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继续学习深造三年.相比于高职学生,中职学生接触行业的时间早,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服务技能过硬,但理论修养不足,通过两年的高职阶段学习,学生的理论修养、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以及文案写作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3+2”主要针对部分优秀高职学生,是指部分学生前三年完成高职教育,取得专科书后,经本科院校考核合格的可进入本科教育,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颁发本科文凭,符合条件的可授予学士学位.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3〕9号),我院成功获批与南京师范大学组织实施高职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3+2”分段培养的试点项目,共同培养旅游职业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为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旅游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应包括旅游高职、旅游应用本科、旅游专业硕士、旅游专业博士等.目前,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主要包括旅游中职和旅游高职,旅游行业高学历实践人才相对匮乏.“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思路贯通了旅游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加速了与国际旅游职业教育的接轨,满足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多样化旅游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构建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的实施

在“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的创新过程中,必须把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人才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四个关键要素.

(一)立足产业实际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前的课程建设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围绕产业链构建课程体系,二是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三是围绕学科基础构建课程体系.本科院校多采用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的发展思路,高职院大多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根据行业实际,在走访多名行业专家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采取围绕产业链的构建思路.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满足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行业需求的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按照由简单到综合和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通过课程体系的平台共享和模块分流,凸显课程的适应性,发挥课程在拓展专业方向方面的引导优势.

课题组深入分析了旅游产业的特点,认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中旅行社业的发展尤为关键,景区业近年来发展迅猛. 随着旅游法出台,这两大行业都对旅游人才的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三年制高职课程为突破口首先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将满足导游资格考试需要的导游服务技能和导游基础知识类课程设计为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文化》、《旅游法规》、《导游服务实务》、《导游词讲解与设计》、《旅游市场营销》八门课程.以体现专业发展方向的《旅行社管理实务》、《景区管理实务》、《旅游策划实务》为基础构建模块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明确自己的专攻方向,从第二学年下半学年开始选择主修方向.旅行社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旅行社票务》、《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物联网技术》、《领队业务》等拓展课程;景区方向增加了《旅游景区项目设计与策划》、《景区评定标准与解读》、《园林美学》、《园林规划与设计(CAD)》等,市场营销方向则增加了《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定价策略》、《分销渠道》、《客户关系管理》等.通过平台课程、模块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第二学年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与学习方向,尽早明确就业方向. 在公共平台搭建和专业人才分流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针对不同学制的要求对课程体系再次进行微调.“3+3”中职与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中,弱化了学生已经掌握的导游服务技能等与导游资格考试开始相关的内容,有效降低了课程的重复性,加大了《旅行社管理实务》、《景区管理实务》、《旅游策划》等管理类课程的课时量,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又增加了《旅游物联网技术》、《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课程和《园林规划与设计(CAD)》等跨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2”高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正在不断探索之中,在“3+2”中三年的高职课程一方面强调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将原有高职课程中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改为《旅游地理学》课程,强调从地理空间分析的角度培养学生对旅游各要素的认知,而非粗略地了解我国的旅游资源,同时结合应用性本科的培养需要,增加了《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规划》等本科课程.另一方面,高职课程仍然强调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将为导游资格考试服务的平台课程全部保留,以体现应用型本科理实一体的特色.

(二)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和人才评价方式

在课程体系调整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和人才评价方式也顺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1. 课程内容改革.校企合作共商课程主要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调整的重点是《旅行社管理实务》、《景区管理实务》、《旅游策划》三门模块课程.通过改革,将《旅行社管理实务》课程分解为《旅行社概论》、《旅行社计调实务》、《旅游社营销实务》、《旅行社电子商务》《旅行社质量监控管理实务》五个模块课程;将《景区管理实务》课程分解为《景区概论》、《景区服务实务》、《景区管理实务》三个模块;将《旅游策划》课程改革分解为《旅游形象策划》、《旅游产品策划》、《旅游商品策划》、《旅游节庆策划》、《旅游广告策划》、《旅游公关策划》六个模块.模块设计主要从行业需求出发,将课程改革真正与产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随着旅行社的发展,旅游门市的作用逐渐减弱,旅游网站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旅行社课程内容中删减了关于门市接待的相关内容,增加了旅行社电商营销和旅游线路产品设计等行业人才更需要的内容.相比于一般的电子商务课程,又适当删减了网页设计和程序编辑的内容,因为网络设计和程序编辑等内容一般由旅行社进行外包,而不需要旅游企业的工作工作人员具体掌握.

在教材编写体例上,校企合作的教材更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旅行社系列教材中的《导游操作实务》、《计调操作实务》等内容,改变了原有的章节编写方式,以表格的形式一步步记录操作要领和工作内容,并附之以相关知识点的拓展介绍,真正做到与行业接轨,为行业服务.

2. 评价方式改革.在人才培养中嵌入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改变以往人才考核以教师考核为主的现状.尤其是三大模块课程,每个模块的具体教学中都需要聘请行业专家到校指导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行业专家的评价约占学生期末总评的20%.

(三)产学研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

“双师”队伍建设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为企业服务也是高职的社会责任所在.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旅游咨询和旅游规划项目愈来愈多,通过横向课题培养双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已成为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在横向课题的完成过程中,教师通过参与横向课题,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更新授课内容,使授课内容更加切合行业实际,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战价值,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理实一体”的办学特色.

三、人才培养创新的成效与反思

(一)毕业生竞争力增强

人才培养方式调整以来,学生对旅游企业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导游讲解的层次,而是真正从行业和企业的角度来了解旅行社、景区、旅游服务公司等.由于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些在中小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能够很自如地在各个岗位间轮岗,成为一专多能型的人才,深受企业好评.在大中型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能出色地完成岗位任务,并通过继续培训、学历提升等方式胜任新的工作岗位.

(二)学院声誉不断提高

产业的发展使校企合作关系愈加密切,多项校企横向课题的开展使高职院校真正发挥了为企业和决策机构积极建言献策的作用,“产、学、研”机制不断创新,双师队伍不断成熟,学院在行业的影响不断扩大.

(三)专业分流不平衡

平台共享和专业分流是本次课程体系改革的亮点所在.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三大核心专业发展却不平衡,旅行社专业是财政支持的特色专业,专业基础较好,教学改革成果丰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高,对学生吸引力大.景区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建立时间较晚,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旅行社的导游人才已基本饱和,景区人才和旅游营销人才的需求量却逐年增加.因此,在高职旅游专业中,加大对景区专业和旅游营销专业的建设力度,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调整专业发展的方向,以适应产业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论文

校企合作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范文,旅游管理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校企合作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旅游管理及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范文,关于旅游管理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旅游管理及骨干教师及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