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中国盐文化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趋势

时间:2023-12-24 点赞:49227 浏览:10075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是论文库专业博物馆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博物馆类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回顾与展望:中国盐文化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趋势相关论文范文集,适合博物馆及文化及文化传播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博物馆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盐作为一种资源或产品与人类文明嬗变形影相随,其地位与价值无可替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缺乏了对因盐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产生的中国盐文化历史的研究是残缺不全的,目前,中国盐文化研究整体上虽然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果,但人们认识盐文化进而研究中国盐文化的时间极为短暂,在研究机构、研究队伍、规划项目、课题经费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制约中国盐文化研究的问题和困难,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盐文化研究,还必须从文献整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几个方面下功夫,加强协调合作和对外学术交流.

关 键 词 :中国,盐文化,现状,问题,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4)03―0129―10

作为一种资源,盐与人类社会演进嬗变关系密切.人们对盐的认识与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盐对人类自身进化与社会文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盐业资源悠久的开发利用历史不仅铭记于各类文献典籍,也为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濒海地区史前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所证实①.盐、铁的采制与销售利润和田赋一起构成了传统社会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关系到百姓的生活、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安危.即便是到了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盐仍然雄踞五大基本工业原料(盐、铁、石油、石灰石、硫磺)之首,盐的衍生产品已达15000余种,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有如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塔塔里诺夫在谈到盐对人类不可取代的巨大价值时所说:“人类没有火箭是可以想象的,如果没有盐是不可思议的.”故而对盐的认识与研究完全可以摆脱传统②,从全新的角度,即文化的角度来加以全面的考察与解释.这项研究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研究肇始,且逐渐呈现出发展繁荣之势.所以,本文将从中国盐文化研究的视野、研究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等方面进行一番思考.

视野:文化与中国盐文化

盐文化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不断创造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文化”一词出现在汉代刘向编撰的《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花纹总是要画在某种载体上有所寄托的,故“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论语雍也》就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即是对处理好人的先天自然素质和后天人为修养的关系所发表的议论.故在古代国家治理将“文”引申为“文治教化”,即是用礼乐教化来提升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化”之本义是改易,它包括了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后的“演化”和“分化”.许慎《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即是“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里的“造分”与“化成”就是指造化.同时,“化”还包含着新旧更替的运动观念.《礼记中庸》说:“诚则形,形则著,著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注云:“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变之久则化而性善也.”疏曰:“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化”,发生了质变才叫“化”①.所以,中国古代经典的“文化”概念是后天的修养与物质的创造,修养属于改造主观世界范畴,创造属于改造客观世界范畴.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欧洲的殖义扩张,人们已经清醒地看到人类社会的民族与地域差异,文化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一词也就成为了近代以来产生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的概念,致使对“文化”的定义多达200多种②.无论专家们从多少角度来讨论文化的定义,其实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把已有的文化定义概括为两类,即广义文化和和狭义文化.

目前较为权威的广义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讨论依据的.《大英百科全书》1974年版给文化下的一般性定义是:文化即是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版给广义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学者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用一句十分精辟形象的话概括广义文化:“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③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我们是否可以将广义的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④.这个定义确定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即文化是与人类及其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文化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涵盖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创造、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文化的外延涵盖了物质和精神的全部.

狭义文化则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更加关注人的心态部分.正如泰勒(Tylor,Edward Burt)在《文化之定义》中所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⑤ 实际上,我们在讨论人类文化时很难将人类的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截然分开,所有以物质形式创造的创造物,无不凝聚着创造者的观念、智慧和意志这些属于精神层面的因素.故而狭义文化又称为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包括民族或者阶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体体系①.这个定义不但确定了以人为中心,还强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它不是个别人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积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并且不仅关注全人类的普遍共性,更注重不同民族、阶级、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以中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为基础,结合漫长中国盐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由此而产生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中国盐文化作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不难理解的,它已然成为了目前涉及盐所有问题的研究者们共同接受的一个学术概念和关 键 词 ,有如20世纪初期学者梁启超的宏观论断,“内政也,外交也,国计也,民生也,殆无不与盐有密切关系,受直接影响”②.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理解日本著名汉学家宫崎市定先生为何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他著名的“唯盐史观”③.而美国学者菲利普巴格比用了大量篇幅讨论“文化的概念”和“文化”后仍然把他研究比较文明的专著叫作《文化:历史的投影》④.

关于盐文化或者中国盐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一般性的理论认识,我已经在近30年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在这里就不赘述了⑤.这里所要强调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盐文化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专门研究机构不断涌现,各类成果更是硕果满枝,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重视,这就很有必要对过去中国盐文化研究状况进行一番回顾与梳理,以整体展示中国盐文化的研究现状.

回顾:中国盐文化研究的状况

从历史人类学视野研究盐资源开发利用的中国盐文化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研究领域,中国盐文化研究只有短短的23年历史.将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研究并提出构建“盐文化学”,是1990年10月22―26日在盐都自贡市召开的“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由几位中青年学者率先提出的.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民族学院、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暨南大学、山西省社科院、四川省社科院、自贡市社科联等21个单位共同发起,由自贡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中国、日本、奥地利、法国、瑞士、美国、前苏联等国学者共134人出席了会议.在研讨会收到85篇学术论文中,陈然、曾凡英在《盐,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盐文化论纲》论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盐文化”这一概念,呼吁应当重视对中国盐文化的研究,引起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论纲》明确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哪些角落没有渗透盐味?盐介入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以及它表现出的不可思议的魔力,也迫使我们不得不把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还进一步提出建立“盐文化学”基本构想.宋良曦在《盐业历史中的文化踪迹》一文中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讨论了“盐与人类生活和习俗”、“盐业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积淀”和“盐业演进中对社会的文化投影”等问题,由此揭开了中国盐文化研究的序幕.论文收入彭泽益、王仁远主编的《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1991年7月16―21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北京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首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各省区和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600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与此次盛会,收到学术论文和报告250篇,内容涉及文化学、考古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经济学、工艺学、营养学、食品工程学、史学、哲学、美学、农学以及医学等多领域多学科.曾凡英、陈然提交的《中国盐文化初探》一文同样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不仅收入《首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百姓生活”栏目还就此文所涉及的人们生活中的盐进行了专题采访.由此开启了从广义文化学的角度研究盐史的新视域,逐步推进盐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对盐文化的研究主要还是在论证盐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蕴含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研究阐释等方面提供了初步成果,那么,经过众多学者20多年深入探求与潜心研究,中国盐文化研究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了.主要表现在专门的研究机构不断涌现、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成果与日俱增,逐渐繁花似锦、硕果满枝了.

中国盐文化研究专门机构的不断涌现,是近30年来盐文化研究繁荣发展的标志之一.中国盐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得益于一批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和机构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2005年9月,在四川井盐产区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盐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是在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所基础上整合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和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的科技资源和已有成果,按照产学研模式共建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研究以井盐文化为特色的盐与区域历史文化、盐业法律、盐文化传播和盐业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向,并受教育厅委托,受理、审批、管理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盐文化方向)规划项目,2007年10月,升格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11月在著名池盐产区原运城高等专科学校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对河东盐文化、根祖文化等的研究.2011年海盐产区成立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的基地――潍坊学院海盐文化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区域海盐文化、盐业史、盐业民俗与区域经济发展等方向.井盐、池盐、海盐三大盐种著名产区盐文化研究专门机构的建立,构建了全国区域盐文化研究的学术科研平台,在整合资源、凝练学术科研方向,孕育标志性科研成果,推进中国盐文化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与此同时,全国性、地区性盐文化研究会、学会也不断出现.在四川省就有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立并开展丰富活动的“自贡市井盐史研究会”,2009年11月成立的“自贡市盐商文化研究会”.在江苏省有2002年初,大丰市成立的“东方盐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的盐城海盐文化研究会,2008年中国商业史学会在扬州大学成立的国家二级学会盐业史专业委员会,2010年8月成立的连云港淮盐文化研究会.在池盐产地甘肃省,有2007年成立的定西市漳县“漳盐文化研究会”.在山东省寿光市2012年8月成立了“中华盐宗科技文化研究会”.在北京市有由中国盐业协会发起于2012年2月成立的北京中盐盐文化传播中心.在陕西省有2013年9月成立的“运城河东盐文化研究会”.这些区域群众性学术团体的渐次出现,显示出各地对盐文化的认识高度与研究深度在逐步提升. 集资料收集、专题展出和科学研究于一身的盐业博物馆,也在盐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中得以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仅有建于1959年的全国唯一盐业博物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到今天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就有1995年建成的山西运城市河东盐业博物馆,2005年7月建成的浙江岱山盐业博物馆,2008年建成的江苏省盐城市中国海盐博物馆,2009年建成的河北海盐博物馆.正在建设中的有天津中国长芦盐业博物馆、山东省寿光市盐业博物馆、贵州省赤水市盐运博物馆、江苏省泰州市盐税博物馆等.各地建设的规模不同、主题各异的盐业博物馆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盐文化的研究内涵与传播途径.

四川、山西、山东三省盐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设与全国各地盐文化研究会、盐文化传播中心的成立和盐业博物馆的建设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了中国盐文化研究组织机构的立体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盐文化研究资源的整合、队伍的建设、研究方向的凝练和研究成果,使中国盐文化研究逐步繁荣.

盐文化研究基地、研究会、盐业博物馆和一些高校适时召开了一系列以盐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全国学术研讨.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学术交流,是中国盐文化研究繁荣的标志之二.这些学术研讨会有:

2005年10月,中国商业史学会、扬州大学和东台市人民政府主办,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承办的“全国盐文化研讨会”在扬州大学和东台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历史学、经济学、旅游学、营养学、食品科学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提供论文50余篇,就盐文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5年12月,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暨“首届盐文化学术研讨

该文是论文库专业博物馆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博物馆类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回顾与展望:中国盐文化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趋势相关论文范文集,适合博物馆及文化及文化传播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博物馆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会”在四川省自贡市檀木林宾馆举行,来自北京、重庆、湖南、云南、河南、四川等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盐务管理机构中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盐政研究、盐文化研究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50余名专家出席研讨会.专家们就盐文化的内涵、特征,盐与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旅游等的关系,以及盐业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等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对如何深入开展盐文化研究、不断创新盐文化研究成果,以及对如何充分整合自贡地区资源优势,打造井盐文化品牌,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真正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之路等问题,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探讨.此次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37篇.

2008年5月4日,由盐城市海盐文化研究会、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江苏沿海开发研究中心、江苏省六朝史学会、《江苏商论》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汉唐社会经济与中国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盐城师范学院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四川、上海、江苏以及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80余人,就中国盐文化基础理论的探索、中国汉唐时期经济发展的宏观研究、海盐文化对汉唐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尤其对扬州城市的繁荣以及扬州学派、“扬州八怪”等作了广泛的研究.

作为2008中国盐城海盐文化节的主要内容之一,由江苏省盐城市政府与中国商业史学会共同主办的“海盐与人类”学术论坛在在盐城市举行,来自北京、四川、江苏、上海、湖南、山西、浙江等全国各地的5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海盐与人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2009年10月24―25日,由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理工学院主办、《盐业史研究》杂志社和自贡市贡井区人民政府协办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理工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来自北京、江苏、山西、江西、云南、湖南、河南、重庆、四川等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盐务机构及地方发改委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80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针对我国历史及现行盐业体制的问题、改革思路及有关法律、法规研究等方面作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发言.此次研讨会具有专家面广、代表性强,主题切中时要、现实性强、内容丰富、综合性强的特点,总结了中国盐业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探讨和交流了盐业体制改革的思路与举措,使学术研究成果得到更充分的认识和交流,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成果,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盐业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1年5月9―10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业委员会、扬州大学、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盐务管理局、山西省社科院主办,扬州个园承办的“全国盐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讨会在扬州市西园大酒店万华会议厅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盐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盐文化遗迹景区代表等300余人出席此次会议,共商中国盐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大计.会议的《论文集》汇聚了56位学者的41篇学术论文,是对近年来中华盐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其亮点是与会专家共同签署了《全国盐文化遗产开发保护扬州宣言》.此次研讨会有力推动了我国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全国盐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和现实指导作用.

2012年10月20―21日,“中国盐文化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理工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会议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网、中国盐业协会、 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河南省盐务管理局等全国各地31个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盐务管理机构和生产企业的120余名盐文化研究专家参加了研讨会.大会着眼于盐文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为盐文化与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社会的发展等重大问题带来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盐文化研究与区域发展的互动,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盐文化应用研究的领域及其现实价值,并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了人文社会科学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62篇.此次研讨会是全国盐文化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次盛会,必将有力推动盐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2013年5月25日,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中心主办的“盐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理工学院汇东校区行政中心第四会议室举行.来自清华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攀枝花学院、乐山师范学院、泸州医学院、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等井盐文化区域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和专家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0篇.此次研讨会以“盐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重点讨论盐文化体系研究、盐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以及盐文化应用研究领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力,从而拓展和深化盐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3年11月23―24日,由山东省高校海盐文化研究基地主办,潍坊学院承办的“全国海盐文化与盐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潍坊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盐业史专业委员会、潍坊市社科联、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湘潭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天津市长芦盐务局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对海盐文化的起源、盐业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色,以及环渤海湾区域的海盐文化史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地讨论交流.

2014年5月23―24日,“传承与创新:中国盐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理工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会议由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业委员会、北京中盐盐文化传播中心、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盐业史研究》编辑部和《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共同发起并举办.来自中国盐业协会、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南省盐务管理局、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等全国各地54个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组织、出版机构、盐务管理机构、生产企业、盐文化旅游景区管理机构的155名盐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71篇.与会专家从区域合作、新媒体、民族精神、跨文化传播、旅游传播等视角切入,就盐文化与中国文化传播、盐文化的媒体呈现、盐文化传播的机制、盐文化传播与社会形态变迁、盐文化传播的现状与趋势,以及其他与盐文化传播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对我国盐文化的传播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剖析,对盐文化为剖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及至文化发展问题作出了有益的学术探索,利于繁荣文化事业、促进产业转型和发展地方经济.

2014年6月1―2日,第17届全国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暨首届河东盐文化历史与开发研讨会在运城成功举办.这是全国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第一次在一个地级市举办,是地方智库与地方党委、政府携手合作,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盐文化历史研究和盐文化学界的一件盛事.与会盐文化专家就加强河东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推动运城转型跨域发展、提升运城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考察了运城盐文化遗迹之后,专家们对进一步梳理河东盐文化的悠久历史,探索河东盐文化的保护开发路径,实现河东文化品牌的整体大幅跃升提出了大量有益的意见建议.

各类盐文化研究机构纷纷组织力量、筹措研究经费、编辑出版各类论著和刊物,是中国盐文化研究繁荣的标志之三.

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近几年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成果:主要有综合反映中心专研究人员最新学术成果的《盐文化研究论丛》,该论丛已经出版了7辑,依托每年省内外盐文化研究者向中心申请立项的规划项目的结题成果编辑出版“中国盐文化研究丛书”,这套丛书由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凡英教授主编,目前已经出版12种,与此同时,该研究中心从2006年起在《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中国盐文化研究”专栏,由曾凡英教授主持,专门刊发盐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目前已经出版50期,发表该研究中心专研究人员及国内外专家的盐文化学术论文100多篇,该栏目被教育部评为“特色栏目”.各地盐文化研究机构也编辑出版了各自的学术刊物,四川省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长期以来与全国盐文化研究者合作,编辑出版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盐业史研究》,还推出了《川盐史论》《滇盐史论》《中国盐业历史》《中国盐业经济》《遍地盐井的都市――抗战时期一座城市的诞生》《西秦会馆》《抗战时期的中国盐业》《中国古代井盐及油气钻采工程技术史》以及《中国盐业史辞典》等学术论著,“自贡市盐商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盐商文化》,江苏省大丰市“东方盐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东方盐文化》,甘肃省定西市漳县“漳盐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漳盐文化资料汇编》(一、二),山西省“运城河东盐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W盐文化》(一、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盐文化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盐文化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盐文化,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这是中国盐文化研究繁荣的标志之四.我们从CNKI知网学位论文库检索统计,有相当部分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语言文学、人类学、艺术学、建筑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关于盐文化(广义)研究的,这些硕士、博士与上述各类盐文化研究学术科研机构和团体的研究人员结合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研究队伍,这是中国盐文化研究方兴未艾、最具有魅力的地方.这些青年才俊在他们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与盐相关的博士论文,譬如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的有吴海波博士的《清中叶两淮私盐与地方社会――以湖广、江西为中心》,黄国信博士的《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刘经华博士的《中国早期盐务现代化:民国初期盐务改革研究》,赵逵博士的《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张毅博士的《明清天津盐业研究(1368- 1840)》,李青淼博士的《唐代盐业地理》,纪丽珍博士的《明清山东盐业研究》,周P博士的《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张国旺博士的《元代盐政与盐业》,董振平博士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盐务政策研究》,张立杰博士的《南京国民政府的盐政改革研究》,舒瑜博士的《微“盐”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李浩博士《民国政府主黔时期贵州盐政研究(1935―1949)》,还有倪玉平博士完成的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博弈与均衡:清代两淮盐政改革》的最终成果等等,还有周劲的《唐代私盐研究》等近70篇关于盐业历史文化研究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这些更进一步表明中国盐文化研究的新生代正在成长.

至于近年来中国盐文化研究中涌现出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则有邹迎曦的《盐垦研究》,吉成名的《中国古代食盐产地分布和变迁研究》,吴斌等的《中国盐业契约论――以四川近代盐业契约为中心》《盐业纠纷解决研究――以四川近现代史料为中心》,吕福玉等的《垄断转型――当代盐产业组织优化进路》,吴海波等的《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何清等的《诗意之盐――唐代盐诗辑释》,汪崇o的《明清徽商经营淮盐考略》《明清徽州盐商研究》与《徽商》,赵逵的《川盐古道――文化线路视野中的聚落与建筑》,吴晓东等的《文明的足迹――神奇的四川井盐民俗》,任桂园的《从远古走向现代――长江三峡地区盐业发展史研究》,张银河的《中国盐文化史》,宋良曦的《盐史论集》,丁贻平等的《川康银锭》《川盐与川锭》等等. 对20世纪中国盐业史研究所取得学术成果的分类总结,我与吴海波博士在《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一书中已有详细评述①,近年有学者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盐文化研究进行过较为细致与全面梳理,本文不是中国盐文化研究的学术综述,在此不必赘述②.

检讨:中国盐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盐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被学术界逐渐接受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对象不断增多,研究成果在数量、增长速度以及成果质量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但是,如果从构建“盐文化学”的层面检讨与反思中国盐文化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成果,则不难看出这个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少基础性重大问题还需要深入探索与研究,不少学科问题还需要加强研究,也有不少研究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这里仅从宏观上检讨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盐文化基础研究与成果考察,当前中国盐文化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当然也是两个难题.一是近30年来对中国盐文化研究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出版几乎还是空白,便于学者查询利用的盐文化研究文献资料整理、成果刊布甚为稀见,体现盐文化基础研究的综合性强的辞书、专题性资料汇编或丛刊以及展现盐文化发展历史性脉络和内在规律的编年体著作仍然阙如.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①, 缺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条件,使中国盐文化研究迅速发展的基础不牢,后劲不足.二是缺乏“唯盐史观”视野下对盐文化自身理论建设的研究,尤其是对盐文化的内涵、外延的理解认识,盐文化特征探索的理论成果稀少,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造成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整体上展现中国盐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还没有出现,也很难出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② 的局面.

从盐文化应用研究广度和成果所产生

该文是论文库专业博物馆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博物馆类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回顾与展望:中国盐文化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趋势相关论文范文集,适合博物馆及文化及文化传播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博物馆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的实际影响力考察,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国盐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硬支撑还远远没有彰显出来,直接服务于国家层面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盐文化研究成果还不多见.虽然,自2006年中期开始,国家发改委多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关盐业体制改革的调研,许多盐文化研究专家结合这一重大需求和社会热点问题,从盐业法制、应用经济学等不同角度,深入调查研究,发表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呼吁打破部门垄断壁垒,改革财税体制,制定反行政垄断法,改变我国盐业“二元”市场结构,取消食盐专营制度,变过度行政化垄断为有效的经济化垄断,夯实盐业现代化的组织基础,提升我国盐业的国际竞争力.到目前为止,专家们的集体努力以发改委取消国家层面许可证为回应,似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制约我国盐业发展的垄断瓶颈依然没有根本打破.当然,我们也不难发现众多盐业科技文化、盐业饮食文化、盐业旅游文化以及盐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成果发表,但这些成果在现实层面转化为推进盐业科技创新、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大助推力则难于找到典型实例,虽然各地商家也在打盐文化饮食、盐文化旅游这块牌.这就需要在盐文化研究成果应用转化上下功夫!

在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已有的研究还没有充分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心理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文学、管理学等相互结合,去探寻盐文化内涵,解释各种盐文化现象和盐文化事象,推进完善盐文化政策,创造设计盐文化产品.同时也存在着中国盐文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不够,还缺乏该研究领域的学术领军人物等等.


展望:中国盐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个学术研究方向的凝练到逐步为专家学者们所接受,需要更多时间的积淀,也需要更多的人潜心研究,不断创造,才能枝繁叶茂,硕果满枝.中国盐文化研究,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从我们上述梳理总结的几个方面看,显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逐步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状态下,我们非常愿意看到这个新兴研究领域出现这样的发展趋势:重视基础研究,强调应用研究,拓展合作交流.

就中国盐文化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与呈现出的特征,基础研究还应当给予特别重视,加强研究,积累更为丰富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成果.譬如:从文献学的角度对中国漫长历史中积累的浩如烟海的中国盐文化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在充分了解掌握我们究竟有多少盐业文献典籍基础上,重新编辑、点校、出版一批“盐政志”“盐法志”“盐井志”“盐法备览”等各类中国盐文化研究基础文献,为中国盐文化的研究者提供翔实可靠的文献读本,这是中国盐文化研究繁荣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一件嘉惠学林的大事.尽管较长时间来,人们已经不再把对学科文献整理看成是学术研究,缺乏坚实基本功,而热衷于动辄就要构建这种理论,提出那种观点,仅凭借几条史料就想说明某种历史事实,解释某种历史现象,甚至得出语惊四座的结论.难怪许多学者长期以来批评学界学风浮躁!譬如:长期以来对盐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盐政、盐法、盐务、盐税、盐业企业经营管理、盐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等等专题式研究较多,今后应该逐步从盐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深远影响切入,从人类文化学的视角对中国盐文化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展开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盐业政治、盐业经济、盐业法律、盐业技术、盐业教育、盐业旅游、盐业民俗、盐业文献、盐业组织、盐业城市、盐业文学、盐业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盐文化理论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围绕盐的生产、运输、销售、管理、消费来解释人们生产活动的演变、组织机构的变迁、习惯行为的改变,丰富盐文化理论的基础研究.

强调应用研究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助力,这是中国盐文化研究的又一个发展趋势.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盐文化应用研究大有可为.就当前而言急需研究的是在中国盐业体制改革方面提出更能兼顾国家利益、人民需求,符合市场法则的改革思路,为打破制约中国盐业发展的制度瓶颈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从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中国盐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盐文化的产业发展,盐文化品牌的打造,盐文化产品的深度开发,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制定,更涉及到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未来10―20年间,必将成为中国盐文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由于盐文化的内涵使其研究呈现出跨学科、交叉型和综合性特征①,未来中国盐文化研究应该在更大视域内加强合作交流,集体攻关,整体推进.这种合作交流需要借鉴哲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艺术学、旅游学、宗教学、生态学等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盐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层面呈现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实施综合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盐文化研究学者之间,包括老中青学者之间、不同盐区研究者之间、尤其是与港澳台地区学者的合作与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盐文化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视野下研究和传播中国盐文化,形成国际视野下多学科、多视角、综合性协同创新的态势,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阔的领域讨论盐对人类的价值和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意义.

(责任编辑:周 劲)

Review and Prospects: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and Tendency of Chinese Salt Culture Study

Zeng Fanying

Abstract: Salt, as resources or a produc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can not omit the part of salt history and culture which developed along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salt resources. At present, some gratifying results he been achieved in Chinese salt culture study, yet it is very short for people to know and even study the culture. Also,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e and research team, planning program and program fund restrict its further study. To advance the study, more literature arrangements, fundamental studies, applied studies are needed, and coordination, cooperation and academic exchanges should be enhanced.

Keywords: China, salt cultur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tendency

作者简介:曾凡英(1962-),男,四川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① 科技部社会发展,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技术与经济卷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04-541.

② 学术界长期以来都将盐作为一个行业经济史来考察研究,因而盐业史研究多从“盐法”和“盐政”出发,着眼于财政税制和盐务的整顿及完善来评论其得失.

① 戴圣.礼记中庸[G]//阮元.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1632.

② 1952年,美国文化学家AL克鲁伯和克赖德洪发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对西方自1871年至1951年期间关于文化的161种定义作了清理与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曾小华《关于文化的定义》,《学习时报》关于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竟然已经多达200多种的定义.文化定义本身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http://.china../xxsb/txt/2004-04/15/content_5545593..

③ 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71.

④《辞海》1990年版就将广义文化的表述为:“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第1732页)

⑤ 庄锡昌,顾晓鸣,顾云深,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99-100.

①(《辞海》1990年版也将狭义文化表述为: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第1732页)

② 梁启超.盐政杂志序[J].盐政杂志,1912(1).

③ 宫崎市定是日本研究中国很有建树的汉学家,他在考察了中国社会发展与食盐生产经营关系后指出:中国的社会自古至今就是一个已经发展成熟的国家,断定某一个时期中国社会是否兴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观察其盐政.我创造了“唯盐史观”这个词,这就是意味着国家盛衰最易表现在盐政上.佐伯富.清代盐政之研究宫崎市定序[J].盐业史研究,1993(2):14-15.

④ 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比较文明研究[M].夏克,李天纲,陈江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⑤ 参见:陈然,曾凡英.盐,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盐文化论纲[C]//彭泽益,王仁远.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陈然,曾凡英.中国盐文化初探[C]//李士靖.中华食苑论文第一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曾凡英.再论盐文化[J].盐业史研究,1998(1),曾凡英.盐文化的理论与历史地位[J].自贡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2),曾凡英.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曾凡英.品味盐文明[J].中国文化遗产,2010(3).

① 吴海波,曾凡英.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M].成都:巴蜀书社,2010.

② 万吉琼.中国盐文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28-234,李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J].盐业史研究,2013(2):52-64.

① 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259-260.

② 梁启雄.荀子柬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

① 曾凡英.盐文化研究论丛发刊词[C]//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5.

相关论文

新时期中国体育文化的现状与

本文是一篇体育文化论文范文,体育文化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新时期中国体育文化的现状与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体育文化及竞技体育及。

中国城投债现状、风险与机遇

这是一篇地方政府相关毕业论文范文,与中国城投债现状、风险与机遇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是中期报告专业与地方政府及融资及发行人方面相。

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

关于商业银行及互联网金融及银行金融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商业银行方面有关中国论文发表网,关于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相关论文范文。

中国民族电影跨文化传播现状

这是一篇关于电影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中国民族电影跨文化传播现状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与电影及中国电影及观众。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是一篇经济地理论文范文,经济地理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经济地理及经济。

审计文化回顾与展望

本文是一篇文化建设论文范文,关于文化建设方面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审计文化回顾与展望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文化建设及文化及审计。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趋势展望

为您写物流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物流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趋势展望相关论文例文,包括关于物流及行业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