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空间思维贯穿高等经济地理学教学

时间:2024-04-10 点赞:47681 浏览:9572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经济地理学论文范文,经济地理学类大学毕业论文,关于如何让空间思维贯穿高等经济地理学教学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经济地理学及经济学及经济地理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经济地理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随着经济学对空间的关注,经济地理学课程除了在地理学开设外,许多高校的经济学、金融、物流等专业也开始讲授这门课程.空间思维的形成是高等学校经济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试图通过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对比、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框架和研究主题来阐明在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应贯穿的地理思维模式,让学生形成空间感知、空间思维,并形成观察和解释经济地理格局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能力.

【关 键 词】空间思维经济地理学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地理学家都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中的空间问题.虽然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差别和争论,但都引起了人们对于经济地理学这门学科的关注.与此相应,在一些大学,除了地理专业,经济学、金融、物流等专业也开始开设经济地理学课程.应该说这些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但是教学中发现,地理空间是一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甚至经济地理学被认为是讲那里有什么的课程,并没有认识到它是一门学科,有独特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经济问题.在此背景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得学生理解地理空间及其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地理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视角差异:空间感知

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对经济过程分析有本质性差异,通过这种差异的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空间对经济过程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空间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经济学的假设:空间是光滑的

占主流的正统经济学理论通过一系列假设把经济世界均质化了,没有把空间因素考虑到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经济运行是有序的、合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动是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些行动汇集起来,宏观上就表现出一定的基本规律,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供求定律,在市场自发调节下,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最终买卖双方之间实现平衡.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过程在所有地理情境之下都将以同样的方式运行,不存在空间差异.其次,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是“自在”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其他维度之外.经济过程自有其独立的运行逻辑,文化过程、社会关系、政治过程、环境过程虽然与经济相联系,但仅仅是经济过程的外部“插件”,而不是基本的内部机制.

通过这些假设,经济过程就成为一个“机械装置”,只要把价格、供求、投资等内部关系处理好了,经济就健康增长,与其他的外部世界无关,与空间无关.

2、经济地理学:空间具有粘性

空间不是光滑的,是带有“粘性”的.这种粘性就来自于地方的特性,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基于此,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过程不是一个自在之物,经济和自认、文化、政治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要理解经济过程必须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情境之中,将其视为广泛情境的一部分,而不是无视外部世界而独立运行的“机械装置”.

首先,经济过程总是和特定的地方联系在一起,具有空间差异性.在考虑具体空间时,我们会发现一些依据经济“定律”预测的经济过程总是不一定发生.可以让学生们思考这些问题:价格上升是否能引起供给增加?投资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吗?增长能解决贫困问题吗?很显然,按照经济学理论,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些机制发展的具体空间,就会发现答案是不确定的.

以粮食需求与供给关系为例.按照市场供求机制,一般来讲,粮食需求增加促使价格上升,这样农民或者农场主会增加播种面积,雇佣更多的工人或者购买设备,增加商品的供给量.很显然,这个过程要完成,一些前提条件需要满足――诸如土地、工人、设备的可获得性.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农民或者农场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粮食价格上升而无能为力.那么现实是什么?现实是这些资源、设备的可获得性往往与地理空间相关.我们看到不同的国家、地区农民面临的市场是不一样的.如中国的农民在经营农业时候,面临土地的约束,不能及时扩大种植面积.同样,投资要有一定的投资环境才变得可行并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合理的分配制度共同起作用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

其次,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往往被非经济理性的因素多影响,并不全是基于效用或者利益最大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消费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产品的象征性或文化价值.如消费者对汽车品牌和型号的选择,是基于价格、使用成本、品牌价值甚至是社会地位展示等多种因素考虑的结果,是一个文化过程.又如劳动力市场上,有些工作高度男性化或者女性化了,经济与社会特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现实中,经济与政治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机构,就不可能建立起大规模经济联系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如货币、法律、交通、教育、卫生等.国家参与经济,不仅仅要考虑效率和经济增长问题,还要考虑国际关系、国家安全、区域平衡、收入差距等非经济因素.

通过结合现实,通过对经济学和地理学视角的对比,让学生理解任何经济活动和过程都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进行,比如一个国家、一个诸如欧盟的国家联盟,以及一个流域等.经济过程是与这些地理空间中的政治、文化、环境等要素联系在一起的,受到这些要素的调节和规制.因此,经济地理学是要理解为什么在特定地方发生特定的经济活动,它要分析研究的对象不是抽象的,而是经济过程真实、鲜活的实地体验.

二、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空间思维

经济地理学注重对经济活动特定空间过程的识别和解释.在此过程中,应该有基本的概念和分析框架,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从而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习惯.这样一个分析框架由地点、区位和尺度基本概念构成.

1、地点

地点是和一个具体地域相联系的,可以指任何地方,如一个工业区、地区、国家,甚至是超国家空间.地点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一系列要素的独特组合,而经济地理学首先强调以经济为中心对这种独特组合所形成的特定情境进行综合考察和解释.传统经济地理学主要从“物质”层面考察这种“情境”,如考察资源、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以及区位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而新近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则更强调地方人文特征对经济活动的“粘性”,认为经济过程深深根治于地方制度结构之中.以贫困问题为例来说明经济地理学的“地点”概念.按照经济学观点,大规模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的有效手段.但经济地理学在解释贫困问题时候要从地点的特征开始,贫困发生在哪里?贫困在人口的不同年龄、性别、社会身份等群体中是如何分布的?采取大规模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增长的办法对贫困群体是否有帮助?他们更需要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首先需要从地点内部的结构中寻找答案.

2、区位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也离不开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经济地理学在不同空间层面上贯彻区位分析思想,微观方面考察企业区位,古典区位理论考察市场、原料、劳动力分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中观层面上考察一个地点、地方与经济中心等空间经济体的邻近关系对其发展的影响.如在谈到区域优势时一方面会强调该区域的在自然、社会方面的禀赋,同时也会考察与经济中心的时间、空间距离是否足够短.在宏观层面上,经济地理学会考察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地缘政治格局的位置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分别以美国、原苏联为核心的两大阵营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有很大关系.


3、尺度

如同前文所述,无论是地点还是区位的分析,都可以在不同空间范围的地理空间上发生,并且不同地理尺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尺度一方面是指经济地理学研究空间单元的“粒度”.经济空间格局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大“粒度”研究,可以较好地展示了区域经济大格局的变化,有利于宏观过程和规律的发现.如基于省级单元的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研究,可以揭示中国经济的地带性差异.而小“粒度”研究有利于研究的精细化,甚至可以解释宏观过程.基于省份数据的研究,虽然较好地展示了区域经济大格局的变化,却忽略了省内区域经济的非均质性,尤其是一些跨越省级的经济地域特征,很难展现出来.而基于县域尺度的研究,却发现经济增长较快的县域自一些增长中心向外扩延,逐步形成沿海岸带、京广线和长江沿岸三大经济增长轴,而这些增长轴的形成是跨省级行政区的,因此只有在小尺度研究才能观察到这一经济地理过程.

经济地理学尺度转向的另一原因是经济活动、过程受到多个空间尺度的调节和规制,因此对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需要从不同尺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如浙江温州被称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较快.可以从不同尺度来解释温州现象,从温州层面上,较差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商文化是发展的内力,从国家层面,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地理区位使得温州称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国际层面上,中国与国际经济联系的密切、基于成本和资源的出口优势、跨国公司投资等是温州发展的国际因素.

三、不均衡:经济地理研究主题

1、经济地理的动态不均衡

关注经济的空间格局,而空间格局更多的表现为不平衡.因此,经济地理学一方面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更加技术、制度变化对经济格局的影响.如果我们放眼全球尺度,会观察到地方之间始终处于贫困与繁荣,增长与衰退此起披伏的变化过程中.“集聚――扩散――再集聚――再扩散”过程如同波浪一样在空间不断的展开,永不停歇,使经济空间处于动态的不均衡状态(图1).在世界范围内,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平行发展的历史开始大范围相互交融,世界经济地理格局演进更替,500年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9个国家相继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在一国范围内,经济呈现出区域经济的增长与繁荣,如在不同的国内内部出现的铁锈地带,从前工业繁盛如今已衰落的地域,美国五大湖地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德国鲁尔区、伦敦工业区等.与之相应的是新兴地区的出现,美国南部阳光地带、中国东南沿海、德国南部的新兴工业区、英国苏格兰地区等.

2、不平衡的动力:技术与制度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不断使人们克服空间的限制,人员、信息和货物在全球范围内方便及时的流动,人们用“地球村”来形象的刻画空间被压缩的程度.空间压缩技术促使经济活动的不同环节分离,分别分布在最佳区位,如公司总部、研发

本文是一篇经济地理学论文范文,经济地理学类大学毕业论文,关于如何让空间思维贯穿高等经济地理学教学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经济地理学及经济学及经济地理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经济地理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品牌、设计集中在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而生产等低附加值环节分散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尺度上的经济地理格局不断变化,全球分工与合作成为其主要特征.同样,新的生产技术不断出现和采用,灵活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小企业获得较快发展,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导致了集群的出现,与大型企业主导时代的经济景观和格局有所不同.

地方或者区域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地位,不仅取决于技术状况,也取决于调节和规制经济活动的各项制度.简单来讲,制度就是经济活动中涉及得到各类行为主体(包括企业、政府、个体以及其他组织)所结成的各种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规则,具体包括在全球尺度上以及特定地区实行的各种规则、政策和措施,如贸易政策、税收政策、安全和环境法规、劳动保障等.制度决定了哪些地方可以获得资源、技术,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价值的权力和能力.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家性金融组织,构建了全球金融和贸易关系的游戏规则.虽然这些国际组织旨在促进发展中地区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往往通过附加一些条件使得援助地区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国家经济体系而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不平衡格局得到加强,而不是减弱.当然,制度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具有空间尺度性,空间尺度不同,发挥重要作用的制度不同,如前面提到的温州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通过一系列空间概念和独特的研究主题为我们提供了考察经济活动的新视角,把经济活动置于更为宽泛的空间情境中,力图还原经济活动的本面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为此一方面要通过经济地理学的空间概念的课堂讲解和案例说明,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课外形成用空间思维观察现实的习惯.如观察一种经济活动或现象,要思考它在哪里?它和周围事物有什么关系?它和更远的地方有什么联系?是什么因素让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些因素来自于哪里?有什么尺度差别吗?等等.

(注:本文属河南省教育厅教改立项“高等学校《经济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2).

[3]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尼尔寇、菲利普凯利、杨伟聪:当代经济地理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樊新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多尺度研究――以河南省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徐悦)

相关论文

国家治理须有政治地理空间思维

本论文是一篇国家类时事政治的论文,关于国家治理须有政治地理空间思维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国家及边疆及地理方面论文范文。

百度让互联网思维“变现”

此文是一篇思维论文范文,思维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百度让互联网思维“变现”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不知如何写思维及中小企业及企业。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是一篇经济地理论文范文,经济地理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经济地理及经济。

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庆阳市的经济

本文是一篇经济发展论文范文,关于经济发展方面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庆阳市的经济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经济发展。

我眼中的《经济地理学指南》

本文是一篇经济地理学论文范文,关于经济地理学方面毕业论文模板,关于我眼中的《经济地理学指南》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经济地理学及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