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主体间性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

时间:2024-04-12 点赞:47559 浏览:9484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为关于译者方面毕业论文英文翻译,关于走向主体间性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可用于译者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译者及作者及读者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主体间性理论与语篇翻译中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问题.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和元语篇概念的阐释,指出由于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处于不同的交流层面上,在语篇翻译中,译者应建立元语篇意识,要能够通过原文中的元语篇手段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评价、鉴赏原文作者试图表达的思想和命题内容,并借助这些元语篇手段和方式,与译文读者对话,增强与读者的亲合力,达到主体间的视域融合.

关 键 词 :主体间性;元语篇;语篇翻译;译者;作者;读者

1.引言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主体间性理论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视点.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翻译研究认识到译者的主体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作用紧密相连,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分别是不同性质的主体即创造主体、翻译主体和接受主体.这三者构成平等的主体间的关系.翻译不再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征服,而是主体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翻译研究应由译者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从语篇视角开展的翻译活动,要求译者具有完整的语篇意识.语篇分为主语篇和元语篇[1].主语篇关注语篇的命题表达,元语篇侧重于语篇的组织和作者的态度、立场和风格的传递.语篇构建者既通过主语篇清楚明白地传递信息,也借助元语篇将自己投射到语篇中,使读者理解、接受其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语篇意识既强调语篇在交际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一体性, 也强调语篇的交际功能、交际意向统辖对语篇诸层次的体现和构建.译者不仅要从原文主语篇的角度审视原文的命题信息和内容表达,也应从元语篇的角度,恰当地理解、接受和传递原文作者建立的元语篇信息,创造出符合目的语语篇特点和读者要求的译文,达到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的视界融合.

2. 翻译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内在属性.它是使不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成为可能的前提性的东西,是对不同主体而言的共同有效性和共同[2].

现代阐释学的鼻祖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主体间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认为翻译活动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伽达默尔把解释活动看作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和“视界融合”,是蕴涵于文本中作者“初始的视界”与对文本进行解读的理解者“现今的视界”交融在一起的活动.他们认为应该把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使主体和客体之间由工具性认识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话语交往关系.翻译活动体现的是各主体参与者的态度,并通过对语言行为的互动理解、沟通、协调、遵守被语言和生活共同体所承认和接受的准则与规范来克服主体间可能的冲突、误解和差异,追求作者、译者与读者的视界融合[3].

在翻译过程中,主体间性一方面体现在译者与作者之间,即译者可以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交往关系.译者要与文本中隐身的作者对话,站在作者的立场来思考,力求对原文的真正理解.主体间性也体现在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上.读者也是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不同的读者群对译本有着不同的期待.

3. 元语篇意识与语篇翻译

元语篇是一种常见的语篇现象,它是由一系列的词语和标记组成的,其主要功能是标示语篇组织结构、表达作者对语篇内容的立场以及对读者的态度,使读者对命题内容做出反应,并引导他们去连接、组织、诠释、评价命题内容,使他们对命题内容形成一定的态度的各种元语言机制,如篇章标记、人际元语篇手段等,它在学术语篇的写作和阅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元语篇被认为是语篇生产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具有修辞特点和策略的手段[4],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主语篇实现语篇的概念功能,元语篇是为语篇的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服务的[5].篇章元语篇主要承担起组织篇章,引导读者,实现语篇的概念功能,人际元语篇被用来发展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人作为闯入者的功能反映出他的看法、态度、评价以及他与读者和听者的社会角色关系和交流角色关系.在学术写作中,人际元语篇是跟踪读者期望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6].通过元语篇手段的运用,作者不仅创建了衔接的语篇,还在努力使自己与社区的期望相一致,影响读者.语篇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关键在于作者能正确判断读者解释语篇的资源以及可能产生的反应,并恰当地运用元语篇手段驾驭好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传递命题信息.

语篇翻译是指以语篇为标准进行翻译操作, 即从语篇分析的新视角来理解和从事翻译,将翻译看成一个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译者对语篇的翻译首先基于对源语语篇的理解,对一个词在源语语篇中的理解不仅要求译者从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出发来考虑, 还要将这个词置于上下文的语境中才可能得出准确的理解.而对源语解码之后, 译者就开始用目的语语言符号进行编码.从解码到编码, 译者要从小词着手进行翻译,译者的语篇意识在这个复杂的提取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文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译者是否具备良好的语篇意识,他所制造的语篇必须是一个译语环境下可接受的完整的语篇.语篇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者、译者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都是他们创造的客观.而在这整个的创造性的活动中,译者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对于原著及作者来说,他是读者,对于译本及其读者来说,他又成了作者.原著的作者居于主导地位,因为是他提供了整个活动的基础,限定了文本的范围,而译本的读者实际上也参与了译本和原著的价值创造,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译者作为作者,他带着自己对意向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认知假设,通过种种“明示”,希图能与读者“视野融合”,让自己的意图在读者处获得共鸣,实现翻译目的 .同时,译者作为作者既是间性的一方,又是间性的“第三者”即媒介.译者综合翻译中各种矛盾的需要,在各种间性之间觅得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会体现在译者对语篇的命题理解和分析以及元语篇手段使用的认识上.

在翻译活动中,尽管不同语言之间元语篇普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原文和译文中往往都存在元语篇现象,因此语篇构建者既通过主语篇清楚明白地传递信息,也借助元语篇将自己投射到语篇中,使读者理解、接受其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虽然元语篇是语篇中的“小词”,在原文和译文中却都是重要的语篇构成成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组织语篇命题,也能传递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对命题的态度、立场、语篇风格等.因此,元语篇和主语篇都是一个完整语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其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元语篇使用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译者的元语篇意识可以使译者从语篇的高度,全面审视原文,合理、恰当地翻译原文中的元语篇结构并运用这些结构和手段帮助组织译文语篇,创造出符合目的语语篇特点的译文,顺利实现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7].

4.主体间性视域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

(1)元语篇意识在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主体间性体现

由于主体间性存在积极、互动的关系,译者与作者的主体间性决定了原作者与译者要在不同的交流层面上进行沟通,使这两个历时、异域的主体可以相互交流、平等对话.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对话, 不仅要尽可能深入了解和把握原作者、原作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文化、社区群体等特点,也要同时通过原文中的元语篇手段来理解、评价、鉴赏原文作者试图表达的思想和命题的内容,充分发挥原文读者的主体性,完成原文作者与读者/译者主体间的对话.


以元语篇手段it-clauses 为例,其所具有的逶避性功能,在学术语篇中被广泛采用.

在学术语篇中,作者常常借助it-clauses,如: it is said, it is reported等来拉开作者对它后面所带的that-从句所表达的命题内容的距离,同时对其后的从句的诠释做出评价;也常常用非人称代词的表达结构,如it is of interest to note 代替I propose使表达避免个人化倾向,以示更加客观.由于逶避词的首要功能是用来强化作者对命题的服从性,因此对于学科内涵价值的阐释具有极高的指示性作用,同时它能有效的使作者表达命题内容并说服读者接受其观点.

例1:原文:In this paper, without any loss of generality, it is assumed that the threat trels along a straight path, and when the velocity of threat is less than V50 the threat has no kill effect.

译文:在本文中,如果没有任何一般性损失,大家认为威胁是沿着一条直路前进的,并且当威胁前进的速度小于50度时,没有任何杀伤力.

该例探讨的是一个航空学科问题.由于航空学与其它学科不同,它不能在实验室里检测其理论的正确性,证据/数据的获得只能通过远距离的、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试验,理论就是试验数据,两者处于同一水平,科学家因而慎于给出终结性结论,因此逶避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此处的it-clauses把命题内容“the threat has no kill effect” 婉转地表达出来,其后的从句把假设的理由与已知的知识(the velocity of threat is less than V50)联系,作者借助it-clauses与读者对已知的知识所达成的共识,使此处的假设具有了亲昵功能,这种共识是作者建立自己观点的可信度的重要技巧,因而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通过原文中元语篇手段it-clause所传递的逶避性功能,译者(原文读者)达成了与原文作者的共识,有效地实现了与原文作者的对话.在译文中,译者考虑到汉语的形合型语言特点,把对应于it is assumed that的句式所具有的逶避性功能,用表示亲昵意义的“大家认为”来传达作为译文作者对自己观点的说服性,拉近与译语读者的距离,实现了原文作者与译语读者的交流,完成主体间的对话[8].

在语篇翻译中,文本意义不是静态客观物而是动态生成物,它必须依附于译者的阅读和阐释.作为对话的另一参与者,译者并非被动地接受作品的信息,他总会带着某种期待参与文本的解读.在理解的过程中,借助原文本中的元语篇表达手段,参与到与原文本的对话中,正确理解命题真正所指和意图,在基本符合作者原意,尊重原创主体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译作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使产生的译文既继承了原文本的血脉,又在新的语境中得到重生.

(2)元语篇意识在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体现

各主体间的交流和互动关系,也表现在译者与读者的深层次沟通上,使翻译得以进行.译者与读者的主体间性也要求译者与译文读者在不同的交流层面上进行沟通,使这两个共时、同域的主体可以相互交流、平等对话.元语篇手段明确表明或暗示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状况和交际目的.元语篇手段的使用能引导作者更好地理解读者的需要、更多的考虑读者,适度地使用元语篇手段能帮助作者有技巧地写出考虑周到的、让读者容易接受的文章.也能有效地帮助作者说服读者对他们所陈述的信息和客观事实所持有的怀疑态度.

例如,人际互动型元语篇手段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表达作者对命题信息和读者的看法,并建立作者―读者关系.它包括模糊限制语、强调词语、态度标记、自我提及和参与标记.

例2. 原文:Designing details of all the concepts may be possible for simple products using puter-aided methods, however, it is often not feasible in the case of systems.

译文:所有概念性的设计细节可能对于使用计算机辅助方式生产的简单产品有可行性,但是,对于系统性生产的产品却往往不一定可行.

原文采用了人际互动型元语篇手段.原文作者为了与学科领域保持一致的语旨身份,精心选用了元语篇手段来表达命题,以影响并劝说读者认可并接受论文的人际互动作用.在学术界,由于新论点或断言从提出到被接受需要经过一个作者和读者间的复杂心里互动过程,而学术界对新的论点的提出非常敏感,人们常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判断新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所以作者的陈述往往特别谨慎.为了避免读者或同行专家的批评或反对,论文作者较多使用模糊限制语来减缓自己的新论点或断言表达的明确性和肯定性,以尽可能减少反对,赢得读者和同行的认同和接受.在本例中,作者为了使自己的新论点被读者接受,减少读者可能存在的怀疑、批评或反对,采用了“may be, often”的模糊性词语委婉地阐述,而译者正是借助原文中这些元语篇标记语,正确判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在译文中也相应地采用了模糊性地表达方式,把原文作者的潜在意图充分表述出来,使译文读者根据这些标识,顺利地与原文作者对话,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心理过程,达到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流.

结束语

元语篇的存在可以帮助组织语篇、连接命题,保证语篇的完整性.由主语篇和元语篇共同构成的语篇意识既能体现译者的语篇组织能力,即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遣词造句和连句成篇的能力,也是使译者构建既和原文文体风格相一致,又连贯得体的译文语篇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手段.元语篇为译者的语篇意识构建提供了基础,它使译者的语篇意识构建具体化了.译者虽然受到作者和读者的牵制,但是只要译者的视界与作者、读者的视界部分融合,就可以解决主体间性问题,使译文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本论文为关于译者方面毕业论文英文翻译,关于走向主体间性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可用于译者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译者及作者及读者方面论文范文。

ondon: Continuum.2005.

[5]Vande Kopple 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 Metad-

iscourse【J】. College Composition Communication.1985(5):82-93.

[6]信彰. 元话语与语言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7]马丽萍.元语篇在语篇翻译意识构建中的角色定位【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8]纪蓉琴. 先行代词It在不同学科语篇中的元语篇功能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

[9]于建平.元话语的语体特征及互动【J】.中国科技翻译,2007(4).

本项目获华东交通大学校立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8WY01)

相关论文

主体间性与生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本论文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主体间性与生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相关电大毕业论文,可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论。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思想政治教育。

学术期刊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再探

本文是一篇编辑学论文范文,编辑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学术期刊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再探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编辑学及期刊编辑及西方。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