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衡环境美学体系的内在逻辑

时间:2024-02-24 点赞:44836 浏览:8703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环境美学论文范文,关于环境美学类毕业论文模板,关于陈望衡环境美学体系的内在逻辑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环境美学及环境及城市建设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环境美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陈望衡的环境美学体系具有明确的逻辑结构:生态文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生活(居)――环境美学的主题,家园感――环境美的本质,城乡互动双向优化――环境建设新思路.陈望衡的环境美学,紧贴我国当前环境建设的实际,具有非常可贵的实践品格.它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它发展了美学理论,而且对中国环境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陈望衡,环境美学体系,逻辑结构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3-0121-006

自工业社会以来,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上个世纪后期,人类的环境意识逐渐觉醒,环境哲学兴起,与之相关,环境美学蓬勃发展.说到环境美学体系,基于种种原因,即使是最早创立这一学科的西方,就笔者的视野,也只有一两部著作差可称得上专著,绝大部分环境美学著作是论文集.在中国,从事环境美学研究较早且成就突出的是陈望衡教授.他出版于2007年的《环境美学》是我国第一部体系性环境美学专著.关于这部著作,笔者曾经撰文作过一些评述.自此著作出版后,陈望衡又发表了许多环境美学论文,他出版于2014年11月的《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概括了他近几年来环境美学的新成果,是一部体系比较严密,特别是现实感很强的环境美学著作,显示了陈望衡环境美学研究的新成就,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仅就陈望衡环境美学建构中的逻辑体系问题做一个简要的评述,就教陈望衡教授及学界同仁.

一、生态文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

与环境伦理学一样,环境美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的永恒主题之一.自然哲学曾经开创了古希腊哲学的辉煌.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道家和儒家就人的自然本性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工业化带给人类的生存危机使人们再次聚焦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们从科学技术中探寻工业化的思想基础,于是,追溯到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在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得到强化,迄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这种看待自然的方式拉开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建立起人的主体性地位,自然成为无生命的客观对象,无形之中树立起人相对于自然的优越感,研究自然、摆布自然、改造自然使之符合人的需要成为天经地义的信念.

在这一信念的引导下,几百年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有些是不可逆的,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早在19世纪,就有学者提出了“生态”概念.1927年,生物学家查尔斯爱顿首创“食物链”概念,认为地球有机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生命相依的关系,人们进而发现自然界存在一种生态平衡规律,正是这种平衡维系着地球各物种的生命存在与动态和谐.然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漠视这种生态平衡的规律,自认为在这个地球上,人是唯一的主宰、唯一的价值主体,凭借着工业文明所提供的高科技手段,肆无忌弹地掠夺大自然的资源,让地球固有的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的破坏,正如美国前副总统所言,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濒临失衡的地球,人类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环境的概念凸现了,环境的重要性突出了.陈望衡说:“自然与环境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只是自然,无需与人发生关系,即便与人发生关系,成为‘人化’的自然,也无需接受环境的定性.然而,当我们以环境的视角来看自然的时候,这自然就必须接受环境的定性了.”[1]104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为人从自然获得资源,自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资源的别称,而在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人们格外珍惜自然,自然成为环境的代名词.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或者说人和自然在环境中融为一体.人与他人共存于环境,亦即“世界”之中.自然和人都通过环境这个整体而存在.因此,环境具有存在论上的意义.

陈望衡强调:“自然诚然是自然资源,但还有比资源更为神圣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守护.将自然理解为人的环境时,它作为人类生命之本,其意义远在资源之上.除了其他价值外,还有一个相对比较潜在却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那就是自然具有神性等应该为自然更多地保留一些神秘性.”[2]173“由于自然的无限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自然神秘的面纱不会被完全揭开,因此,自然对于人永远具有神性的威力.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让自然美具有一种神性的光辉.正是这种神性的光辉,让自然美最为迷人、最有魅力!”[1]93自然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就隐藏于环境所构筑的“世界”之中.这种神圣和神秘性的保留,不是与科学对立的迷信,亦非矫揉造作,故意给已被科学揭示的自然蒙上神秘色彩,而是对人的有限性的认知,对思维多元化、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的认可.我们需要一个现代科学给予的“世界”,也需要其他样态的“世界”,“世界”是多面的.这样,在对作为环境的自然的理解中,人类应当保持谦虚和应有的敬畏之心.“自然的伟大不能不让人敬畏,不能不对它崇拜,不能不对它依恋,不能不对它寄予希求,凡此种种,并没有因为原始时代的结束而结束.”[1]93

陈望衡说自然具有神性之美,目的是强调对自然要存有“敬畏之心”.他说:“有了这敬畏之心,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就会多几分审慎,少几分随意,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的美.”

关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在《环境美学》一书中提出生态主义与文化主义的统一,认为环境美既具生态性又具文明性.在其新著《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中,他仍然坚持这一观点,但是,他进一步指出:生态主义与文化主义统一为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生态与文明两者缺一不可.陈望衡说:“离开生态,人生存很困难,这环境当然谈不上美,但是,如果离开文明,‘人’――脱离动物的人――文明人其实就不存在,生态也就没有意义.”[1]52我们的环境应该既是生态的又是文明的,是两者的统一.


那么,这种统一的性质是怎样的?陈望衡说:“这种文明既不强调文明的主体,也不突出生态主体,而是让生态与文明构成一个共同的主体.生态与文明能够共同构成一个主体吗?应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做到.”[1]12这里,陈望衡强调人的主体性作用.他说:“这需要人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文明,让文明既符合人的利益,也符合生态的利益,也就是说,既是文明的,又是生态的.概括起来,就是生态与文明共生双赢.”[1]12陈望衡虽然早在2001年就发表了《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2003年又与王凯合作,写了《深层生态学及其美学观照》,但此后有一段时间他基本上不谈生态美学.从他的《环境美学》、《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等著作及一系列文章来看,他实际上是认为,生态主义不能是环境美学唯一的基础,只讲生态主义,其必然结果是否定人,否定人的主体性,否定人的根本利益.人,作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早已从自然界脱胎而出,具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首先,他有自己的利益,生态主义的提出,从根子上来说,不是为了生态,而是为了人,不是以生态为本,而是以人为本.其次,尽管人已经在一定程度将地球上的生态破坏了,我们也在批评造成这种破坏的工业文明,但是,工业文明对于农业文明毕竟是一种进步,而且我们现在要建设的生态文明,也只能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进行.陈望衡说:“人类经过数十万年的的演变、进化,也不可能再回到原始状态,人只能在现在这个水平上与自然对话.”[2]59

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是不能变的,但是,对这个立场的认识,则有新的发展.陈望衡在新著《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中,强调“以人为本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有前提的,不是没有前提的”[1]61.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就是生态平衡.陈望衡说:“维护好、建设好良好的生态平衡,表面上看,是让利于其他生物,从根本上讲,是让人更好地生存、发展,维护、建设良好的生态平衡,是以人为本的最高体现.”[1]62

原来,在陈望衡看来:“生态美其实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美,而是一种审美性质.”[1]121“生态是环境美的基础”[1]51,但环境美不能等于生态美,任何美,都是对人而言的,是对人的肯定,从本质上来看,美只能是文明的产物,而不能是生态的产物.关于农业的美,陈望衡就明确指出,它是文明的美.自然当其成为人的环境,它就不只是具有生态性,虽然某些自然界,人未必实质性地进入,但人的精神活动已经赋予了它种种文化性,因此,“环境的美既是生态的,也是文化的”[2]69.这种既是生态的又是文化的美如果需要作一个统称,那就是生态文明的美.

二、生活(居):环境美学的主题

国外环境美学的发展,早于国内.鉴于环境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差异,他们认为,环境美学的兴起,必然对传统美学的基本观念造成冲击.

阿诺德柏林特指出,在环境审美中,环境不是外在于欣赏者的对象,而是欣赏者与环境融为一体,因此,环境审美具有参与性或介入性.虽然在传统艺术的欣赏中,也存在主体“介入”作品的情形,即欣赏者对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造”,但那是一种主观的介入.环境欣赏中的“介入”,不仅有主观的介入,更有客观介入,即主体客观地融入环境构造之中.因此,环境进入美学视野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传统美学必将遭遇挑战.柏林特认为,传统艺术可以包含于广义

本文是一篇环境美学论文范文,关于环境美学类毕业论文模板,关于陈望衡环境美学体系的内在逻辑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环境美学及环境及城市建设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环境美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的环境艺术之中,因此,环境美学使人们看到建立更具普遍性的“统一美学”的可能性[3],就如从牛顿力学进展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一样.

西方环境美学的建构,大多从环境欣赏与艺术欣赏的差异立论,在这些理论中,审美概念仍然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不过这个客体有点特殊,不同于艺术欣赏中的对象.所以,西方的环境美学仍处于分析美学的框架之内[4],它试图以环境审美特殊性分析为切入点,拓展美学的适用范围,成为“更一般的”美学.

遍观西方的环境美学研究,尽管有阿诺德伯林特的“介入”美学的提出,但仍然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仍然只是着眼于环境的审美欣赏,并没有脱出传统美学特别是艺术美学审美超功利的立场.而陈望衡的环境美学则与之有根本性的不同,环境,在他的体系中,其基本的性质,不是审美欣赏的对象,而是“人的生存之所、生活之域、精神之依”[1]23.他说:“环境有美,人也欣赏这种美,但这种审美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它离不开环境的根本功能――生存与生活,环境的审美是生存与生活中的审美.”[1]23“居住”既是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自然界也是在“居住”中才成为人的环境.环境美是“居住”之本质呈现,从“居住”本身的完美实现获得规定.“居住”之实现,既是人之实现,也是自然在文明时代的真正实现.“居住”之实现过程,不能仅仅依靠观念启蒙来完成,它是一个受到社会存在制约的实践过程.“居住”之实现,是人的生存模式向审美模式的转变,是审美关系之全面建立、审美生活之实现,也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陈望衡环境美学体系所依托的哲学基础,与存在论和实践唯物主义是相通的.它不仅重构了美学的本体论,而且重构了美学与生活的关联方式,把审美与人的存在和生存实践联系起来,而不是当作纯粹的趣味去理解.

陈望衡的《环境美学》,将居住分为“宜居”和“乐居”两个层次.2010年他发表《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一文,将环境的居住区分为“宜居”、“利居”、“乐居”三个层次.关于“三居”,陈望衡说宜居和利居都是乐居的基础,但是这两种基础是不一样的:“宜居作为乐居的基础,是绝对的,环境越是宜居,越能乐居.利居作为乐居的基础,是相对的,虽然乐居需要优越的物质基础,但并非物质越丰富,就越能乐居.”[1]36关于乐居,陈望衡强调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他强调文化性、精神性、个体性、情感性.从美学的维度,情感自然是最值得关注的.陈望衡说:“情感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创造奇迹.人们在某一座城市能不能定居下来,最终决定的因素也许就是情感.虽然情感是个人的,我们不能让所有的人都爱上这座城市,但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依恋这座城市,喜欢上这个城市.”正是因为突出了“乐居”的情感分量,陈望衡的环境学与一般的环境学区分开来,它是美学.

关于居住,人们会想到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说.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就是在大地上的暂时居住,这种暂时性的居住,海德格尔称为“栖居”.在海德格尔看来,“栖居”是人在此世生存的本质方式.陈望衡的“三居”说与海德格尔的“栖居”说,表面上相似,实质上不同.在海德格尔,“栖居”只是一种哲学精神的象征,而陈望衡说的“居”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生存.其次,“栖居”,是暂时性的,海德格尔用此语,明显表现出一种悲观主义情怀,而陈望衡的“三居”说不仅丝毫没有这样的意味,而且相反,它充满着人类建设自己美好乐园的豪情.三、家园感:环境美的本质

建构环境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环境,而是为了建设环境.建设环境是一个综合工程,环境美学虽是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但它具有全局的总揽性、无处不在的渗透性.道理很简单,我们要建设的环境,只能是美的环境.无需过多的论述,这美不会只是形式美,它还具有最大的功利性,美的环境必然是人们称心适意的生活之所、居住之所.

环境美学的核心是环境美.什么是环境美?人们可以从形式、功能诸多方面作诸多的描述,但是,既然称之为环境,它的本质就是家园,首先是人的家园.

陈望衡说:“人在环境中生活,环境是人类的家,由此派生了环境美的重要特性――家园感.这是环境最根本的性质.”[2]109家园,再实在不过,在日用常行之中,它以最切近的方式构成我们的生活世界,同时它又是最“遥远”的,好像我们始终在寻找它.在美好的家园意象中,我们的情趣活泼而宁静.家园感作为环境美的本质,要求环境建设用最切近的事物去构造最深刻的意象.

何谓家园?陈望衡说:

家,是生活概念,也是哲学概念,是这两者的统一.但是,对于环境美学来说,生活性是基础,“家”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1]57

这里,最重要的是两点:

第一,环境的生活性.生活于环境来说,具有根本的性质,它包括:环境是人的生命之本和发展之托这两个重要的方面,这里,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维度的意义.虽然陈望衡用“居”来表述“生活”,实际上它不只是居.不过,从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来说,居,准确地说,定居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定居,才有家.正是因为这一点,陈望衡非常看重农业文明对环境美学的意义,他说:“‘家’是农业的产物,将环境美的本质看成‘家园感’,那么,我们有理由认定,原始农业实际上是环境哲学包括环境美学的胚胎.”[1]123陈望衡这一观点奇警而具有原创性.

将环境于人的意义定义为生命之本与发展之托,那就涉及现在成为环境问题焦点之一的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之地,本兼有资源与家园两重意义.这两者孰轻敦重、孰先孰后,关系重大.长期以来,人类是重资源轻环境的,因为贪欲,拼命地向地球掠夺资源.恶果现在已经出现:原始森林大量消失、诸多物种灭绝、地球变暖、自然灾难频仍、各种难以治愈的疾病不时袭击人类等一言以蔽之,家园遭到严重破坏.怎么办?陈望衡的态度非常明确:“从总体来看,我们不能不从地球获取资源,也不能不将地球作为我们的家.等无疑,这两者是有矛盾的.解决矛盾的指导思想只能是环境第一,资源第二.”[1]24

第二,环境情感性.关于环境的情感性,陈望衡主要强调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1]58在论述环境的功能时,陈望衡强调“乐居”是环境美的最高层次,而乐居最重要的是人对环境的情感性态度:“情感的力量是伟大的,他可以创造奇迹.人们在某一座城市能不能定居下来,最终的决定因素也许就是情感!”[1]34而情感,他特别强调依恋感,例如,对这个城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眷恋,这是儿子对母亲的那种血肉相连的天然情感.

在对环境精神上的依恋感与归属感这个意义上,陈望衡的“家园”说与海德格尔的“还乡”说似是相同,实质不同.海德格尔的“栖居”意味着人生的暂时性,意味着匆匆而过,“栖居”本身似乎就意味着家园的缺失,意味着某种虚无性.因此,海德格尔提出“还乡”说,要人们去寻找精神家园.可悲的是,还乡之路遥远而又漫长,也许永远不能实现.显然,陈望衡说的人对环境的依恋感与归属感不是这样,与人实在居住在某一个地方一样,对自己家园的依恋感、归属感,完全是实在的,没有不可能,当然也没有悲观.

建设家园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当然不可能由环境美学单独去完成.不过,环境美学作为人类建设家园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作用非同小可.陈望衡在论述城市环境建设时,提出“美学主导”[1]189,其实何止城市建设,一切环境建设均应以美学为主导.道理很清楚:按照哲学上真善美三者相统一的原则,这统一只能在美.

四、城乡互动:环境建设新思路

从历史上来看,人类有两大家园:农村与城市.农村这一家园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城市这一家园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它们的根本不同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陈望衡说:“人类的农业生产劳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模仿自然的活动,准确地说,是代自然司职.”[1]108换句话说,农业生产创造的是第二自然、人工的自然,比如农作物、牲畜.而工业生产则将从自然界获得的原料改造成自然界完全没有的东西,突出特点是改造自然.在工业文明时代,农业只是工业的依附,不是文明的主体.从文明的特征上,我们可以给城市与农村这样定位:城市――人文的象征,农村――自然的象征.

在环境的建设上,城市与农村如何在环境美学的指导下进行呢?陈望衡提出了一系列很具有创造性的大胆构想.

什么是城市的本质?科特金说:“城市是从自然中分离独立出来的人类家园.”美国城市社会学家帕克说过:“城市作为人类属性的产物,其根本的内涵是城市要符合人性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城市的本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5]可以说,人类文明创造

本文是一篇环境美学论文范文,关于环境美学类毕业论文模板,关于陈望衡环境美学体系的内在逻辑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环境美学及环境及城市建设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环境美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0340;一切精华都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工业文明的精华,因此,城市的本质特性可以概括为人文性.

城市通过崇高之美体现人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胜外在自然.不仅大量的自然景观被铲除了,而且仅存的也被压抑了.高楼大厦岿然屹立于之中,桥梁飞越滚滚洪流,车水马龙不停地制造着城市的骚动.城市设施是人类理性力量的表现,它使人感觉到自己独立于自然界,超越自然界.二是战胜内在自然.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人类从自然界走出,聚集到一起,用法律制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构建人类生活的规范和理想.无疑,这种人文之美,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是需要珍惜的.但是,当今的城市,更多的是的表现.现代城市无节制地扩张,触目是钢筋水泥的森林,难觅野性生灵,城市环境美的两大因素之一――自然严重缺失.对此,陈望衡极为敏感,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针对当时城市建设普遍挖山填湖毁林的现象,他著文《要将山水纳入城市》.2001年,着眼武汉市城市建设的实际,他在长江日报发表《森林,我们爱你》,在中国率先提出建设“森林型山水园林城市”的主张.在《环境美学》一书中,他将山水园林城市看作“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并认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方向”[2]410.在新著《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中,他将山水园林城市分成了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森林城市三种类型.其中,关于森林城市的建设,他提出“必须恢复生态性地造林”.他特别提出:“要极为珍惜城市中任何一处原生态的树林、芦荡、湖水、沙洲,当然,更要珍惜对这个城市尚有好感,也曾视此城市为它们家园或客栈的各种野生动物.残害野雁、天鹅、乌鸦、浣熊、松鼠这样的事,只能是让人类蒙羞.”[1]88

陈望衡指出,农业环境具有特殊的审美性.因为“农业转变的环境在人类的居住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108.他认为,农业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统一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就水稻仍然是自然物来说,它是自然,就水稻是人劳作的产物来说,它是人文.”[1]109农业虽然也是“人化自然”,却主要不是依靠抽象手段对付自然,它保留着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感性联系,更具审美意味.农耕时代诗歌鼎盛,亦源于此.农业环境的审美特性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农业体现了“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对话以及这种对话的艺术性”[1]110.这种对话是充满感情的,是生命之间最本真的交流,“超出了功利的目的”[1]111.第二,农业劳动是美的源泉.“在所有的劳动中,唯有农业劳动,它的肢体活动是最全面、最丰富的,活动量的调节也是最为自由的.等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1]112因为农业劳动以大自然为背景,具有天然的节奏感和舞蹈的韵律美.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环境是最具人性的审美环境,它的最大优点就是保留了比较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与人工的自然景观,这是它远胜城市的地方,如果要说它比城市的美有所欠缺的话,那主要是在现代文明设施与生活方式上较城市为弱,但这并不重要,也不显得突出,事实上,城市中有的,农村一般也有.现在可怕的是,工业文明进程中的城镇化对农村的吞噬.陈望衡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目前的城市化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模式改造农村,实际上是消灭农村.在这种背景下,陈望衡强调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是突出农村特色.什么是农村特色?那就是它拥有远较城市丰富得多的山林、草地、河流、水面,而且多是自然原有的,不是人工的.陈望衡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注意突出这一点.“与这个问题相关,农村建设要充分注意与自然山水相结合,依山傍水,显山靓水,突出人与自然的亲和性.”[1]125

基于城市环境与农业环境各有对方所需要的优点,因此,城镇化不应是一边倒地城市化,而应是城乡互相吸收其优点同时又各自保持其特点.关于城镇化,陈望衡创造性地提出“尝试城乡互动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城市乡镇化,乡村城市化”[1]200.所谓城市乡镇化,陈望衡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构社区群落概念,将城市划分成更多的相对松散最好不联成一片的小区,有点像乡村群落,让人们拥有更多的生活空间,让紧张的生活节奏变得慢一些.二是让自然更多地进入城市.三是让部分农村功能及景观进入城市.陈望衡的城市乡镇化的构想,也许有些不实际,但其精神是值得城市建设者参考的.关于乡村城市化,主要是文明化,即接受城市先进的生活设施与先进的生活理念.归结起来,“城市化实际上是城市与农村的双向化.这种双向化是双向优化,即城市取农村的自然亲和性,农村取城市的现代文明性”[1]202.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按城市的模式改造农村,也不能用农村吞并城市,而是要让它们优势互补,建设文明性与生态性相统一的山水园林式的城市和农村.

陈望衡的环境美学体系具有明确的逻辑结构:生态文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生活(居)――环境美学的主题,家园感――环境美的本质,城乡互动双向优化――环境建设新思路.陈望衡的环境美学,紧贴我国当前环境建设的实际,具有非常可贵的实践品格.它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发展了美学理论,而且对中国环境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事实上,诸多地区的建设者从陈望衡的环境美学中获得启发,并且已经将其运用到我国城乡建设的实践中去.

相关论文

孟子环境美学思想

本文是一篇环境美学论文范文,关于环境美学方面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孟子环境美学思想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环境美学及生态环境及自。

当代西方环境美学

本文是一篇环境美学论文范文,环境美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环境美学及生态环境及自然环。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本文是一篇环境美学论文范文,关于环境美学方面函授毕业论文,关于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环境美学及生态美学及生态方。

环境美学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环境美学论文范文,关于环境美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关于环境美学是什么?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环境美学及环境保护及自然方面的的。

环境美学其对审美理的挑战

本文是一篇环境美学论文范文,关于环境美学相关电大毕业论文,关于环境美学其对审美理的挑战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环境美学及自然美学及艺术。

我国环境法律体系

本文是一篇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环境保护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环境保护及环境保护法及环境法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