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播学:历史与现代的传递

时间:2023-12-17 点赞:52390 浏览:10755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篇民族文化论文范文属于网络传播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民族文化相关函授毕业论文,与民族文化传播学:历史与现代的传递相关新闻传播毕业论文。适合民族文化及文化及民族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民族文化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民族文化传播学扩展了现代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从历史、文化、技术发展的角度对民族文化信息传播的行为及活动规律、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进行现代建构.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视角、类型描述以及民族文化传播的多重深层因素等方面详尽阐释民族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民族文化传播学;基本视角;类型描述;传播介质;民族文化遗存形态;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126-05

现代的传播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以后,随着人际交往扩大而形成的产物,其学术背景是现代大众传媒,它以现代都市化大众为关照对象,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媒体对信息的传递与系统的控制.而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扩展了现代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从历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文化传承、技术发展的角度对民族文化信息传播的行为及活动规律、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进行现代建构.因此,研究民族文化传播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而且建构民族文化传播学,也将是极具创新性的,它是对历史与现代的连接和传递,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特色传播学的学科建设研究.

20世纪开始,科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边缘学科的兴起,跨学科研究的成果丰硕.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属于“传播学”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的范畴,同样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国内外研究来看,从事“民族学”、“民族文化学”、“人类文化学”、“少数民族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人不在少数.但当我们从传播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民族文化时,就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基本视角

民族文化传播学科的建构,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民族文化传播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沿革;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的形成;民族文化传播学学科建立的意义.本文在基础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寻找和梳理民族文化传播介质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突破口,或者民族文化传播的原点进行研究.研究包含民族文化类型研究,即民族宗教文化传播、民族服饰文化传播、民族建筑形式的传播、民族语言文化传播、民族艺术传播、民族手工艺传播 、民族习俗传播、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等.同时还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现代媒体、多媒体泛滥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弱势文化、非主流文化,由于文化的定性、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手段的落后、原始,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而备受关注.西方学者斯宾格勒形容人类文化像田野里的花,是在一种崇高的无目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说明文化具有天然的多样属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意义,所以本文最终的立足点是文化安全,对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和保护,提出就像保护自然生态一样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以此作为立足点,民族文化传播学在凸现了民族文化传播学学科性质的同时,又超越了学科本身的范畴与属性,这是由该学科的对象性、可操作性、现实性、科学性所决定的.另外,在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忽略新媒体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当今社会作为民族文化承载者的村寨,许多居民也在使用新媒体,变为网民,变为微博和博客的接受者和发布者.所以对民族文化传播与文化变迁的研究,对民族文化活形态和今天存在的民族文化形态的研究以及对民族文化活形态与现代传播的关系研究,也显得很重要.

任何文化的传承都是人的传承,任何文化的传播都是人的传播,人作为文化的媒介,成为传播的终极介质.人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终极介质,而由于对人的传播研究推到文化场的研究,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研究,即民族文化生存的环境研究,使得民族文化研究有了逻辑性和推理性的意义.

二、民族文化传播学类型描述

民族文化传播类型分为宗教文化传播、服饰文化传播、民族建筑传播、民族语言文字传播、民族艺术传播、民族手工艺传播、民族习俗传播、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等几种类型,我们选择几类进行描述.

1.民族宗教文化传播

民族宗教文化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本土产生的,与不同民族原初生存状态密切相连的原始宗教;二是从异地进入的,沿着古道、大海等通道传入民族地区,并产生深刻影响的人为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民族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特征即多元并存.比如拥有25个少数民族的云南地区,多数民族并不奉行某种单一的宗教,而往往是兼收并蓄,或以一种为主、多元并存,或不分主次,多元并存.第二,多形混融,即表现为多种宗教形态混合后产生出新的融生宗教,这是宗教混融最明显的体现.第三,表现为宗教功能的混融,宗教不仅行使自身特有的超自然向度的功能,而且同时具有审美功能、政治经济功能、社群伦理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历史传承功能,而且民族地区的宗教往往与世俗生活混融一体.

宗教信仰可以说渗透进了各民族传统生活的所有领域,民族文化同宗教信仰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往往是同宗教的传承与传播结伴而行的.各种各样的宗教祭祀活动,既是宗教仪式,同时也是宗教教育,内容与形式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是统一的.正如美国著名文化学者杰姆逊所说,没有宗教,就没有文化.

2.民族服饰文化传播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独具特色的衣装服饰,服饰是区分民族之间的标志.少数民族服饰隶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范畴,所以说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文化符号传播的表征,是一种民族性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是出于纯粹状态中的无声语言和标志.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总结归纳了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的公式:人―利用符号―创造文化.按照他的说法,人是“符号的动物”,拥有“符号化的思维”,并且利用“符号化的行为”去创造文化.他认为:首先,人是符号的人,人具有对符号运用和表达的倾向性,具有思维的符号性抽象.其次,人利用符号生活在一个由符号构筑起来的文化世界之中.也就是说,自从人类社会产生和拥有文化之日起,就与符号密切相连,人也就进入了一种符号化的时代,符号赋予了人类能动的创造能力,并且为人类构建起了一个超越于现实物质实体的、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人的符号和符号能力不是人主观地、偶然地创造出来的,符号的发生、形成是人类物质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物质实践的结构功能和主体性在人精神上的内化和积淀.符号是实践结构和功能在人观念领域的形式化和纯化的结果.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被极端符号化的少数民族服饰,其发展的演变展示了少数民族符号化思维的演变.民族服饰就是我们第一个认识不同民族的、最初的符号和最本质的符号. 3.民族的建筑文化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民族文化系统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筑文化具有外显性,但在物化的实体之中又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外显与内在的有机结合体.民族建筑形态的丰富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与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相一致的、丰富多样的民族建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联系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与丰富多样的生计方式相适应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民族建筑的文化意蕴,首先表现为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中华56个民族的建筑材料多取材于自然的土木竹石,进而使整个建筑也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相融契合,如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摩梭人的木楞房.其次,建筑的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环境,遵循着与自然环境协调相融的原则.

建筑另一种形式就是敬神祈神的民族宗教建筑.这类建筑中重要的不是人的位置,而是神的位置,不论是傣族轻盈动感的缅寺和佛塔,还是藏族寺敦实厚重的殿宇和玛尼堆,都力图营造出一种信仰世界中的神圣空间,从而唤起人们的宗教意识.在民族建筑中,同时还体现规范社会秩序的伦理观.建筑不仅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体现.民族建筑的空间布局,尤其是内部空间的分隔充分表达了民族村寨或家庭内部严格的伦理秩序观念.

4.民族语言文字传播

民族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主体所创造、传承、使用的有意义的、符号的集合体.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符号结构、符号系统是一个民族表达、交流与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它不仅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也影响着一个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认知.另外,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之中,蕴含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无比丰富的内容,或者换句话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主要就是依靠语言文字传承.

语言也是人类最早交流和传播的介质之一.人们为了能够相互沟通,获得信息,最初人们是用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声音来表达思想与感情,并逐渐发展成为语言.就语言而言,其产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先产生出一些表达思想感情的音符,再对这些音符经过确定与组织,最后形成共同使用并明确其意义的语言.

文字的产生,使信息符号得以稳定在固态的物质材料上,为信息的间接传递创造了条件.文字的使用扩大了信息的交流范围,满足了人类远距离、长时间信息交流的需求,将人类的信息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表明人类社会交流的增多,活动范围的增大,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出现了专职的信息传播者,如云南纳西族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那1400多个单字符号较好地记载和传播了纳西族文化.纳西族东巴称自己的象形文字为“司究鲁究”,即“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的图画象形文字,其含意为’留记于树木岩石上的印迹”.

5.民族艺术传播

民族艺术传播即通过对少数民族留存下来的绘画、雕塑、剪纸、乐舞等艺术形式进行分析,指出其包含、积淀的民族文化及其传播意义.

民族文化传播中,艺术传播是民族文化传播的最早、最普遍、最常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传播样式.现代,少数民族中,还有艺术形式和艺术的活形态的存在,并仍然不同程度地进行着传播.而这种传播行为还往往同他们的生活、生产有一定的关系,解读或了解他们的传播行为、生存状态,对于解读和认识、了解、研究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艺术传播中,绘画手段的传播是十分丰富的,如宗教绘画,如藏族的唐卡,驻足长留在不同寺庙之中,传播着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东巴教的《神路图》卷轴画,一幅长10~20米的长卷《神路图》是东巴专门为开丧超荐时用的,内容与佛教“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相似,但更显原始纯朴.《神路图》画有天上、人间、地狱三界,并绘有360多个人、神、鬼,以及70多种奇禽怪兽.画面造型准确、色彩丰富、内容繁杂,反映出了现实与精神相交错的广阔场景.东巴画是纳西族古代绘画中一种最原始最有代表性的艺术遗产.

另外就是剪纸,所谓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乐舞指的是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类早期的乐舞与先民们的狩猎、畜牧、耕种、战争等多方面的生活有关.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迄今所知可估定年代最早的记载.《尚书益稷篇》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画面仿佛使我们看到先民们在原始乐器,如骨笛、陶哨、陶埙、石磬的伴奏下,欢乐歌舞的情景. 另外,民族文化传播还包含民族习俗文化传播、手工艺文化传播、现代影像传播等等,不一一而述.

三、“人”――民族文化传播的

终极传播介质 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人,人也因此成了民族文化传播的终极介质.不同的民族,正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承载体,从外在的,到内心心理的都体现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浸润的人都在表现和传播着不同文化.从这个意义来说,民族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关系到中华56个民族,关系到中华文化的生态建设,深层次上关系到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定,进而是对民族情感和民族权利的最大尊重.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西方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之一.的确,传播介质,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也是“人”的文化进程进步与发展的标志.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也是“人”自我表述的载体,从这个意义来说,传播介质是“人”的延伸这一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本身就是介质,就是传播的主体.

民族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基点一定是“人”.民族文化传播发生在不同的族群中,传播行为就被生活化、仪式化了,从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民族文化传播也成为仪式化的民族生活行为. 文化通过物质载体直接服务于人类社会,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文化向来把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看作根本,上升到观念形态,便是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的思想.民族文化传播也就是人的传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我的文化属性的传播.因此,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中,研究的基点是“人”,是人对民族文化的彰显,以及人应用技术手段对文化的传播.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应该理解为创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播理论,要以人为本,这正是对于传播理论元点的复归.

四、民族文化遗存形态与

民族文化传播学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着自身特定的物质属性,它的价值也是在事物的复杂关系结构中被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的构成同样具有关联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民族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文化.基于对民族文化这样的一种认识,我们提出了民族文化遗存形态这个概念,它更注重民族文化构成的在场性,尤其关注民族文化信息依附于其中存储的诸多介质的生存环境.民族文化遗存形态既有物质的存在,也有非物质的存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对于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今人类来说,其价值意义都源于对历史文化存留信息的重新认识与阐释.从文化遗存形态的角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信息的存储介质,诸多介质之间的关系.文化信息通过这些介质的传播方式,这些传播方式不仅仅是形式同时也是内容,指向的就是上面我们所说的民族文化信息存储介质的总体生存环境,这也是我们当前应该着重保护的对象.

民族文化遗存形态属于传统文化的范

这篇民族文化论文范文属于网络传播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民族文化相关函授毕业论文,与民族文化传播学:历史与现代的传递相关新闻传播毕业论文。适合民族文化及文化及民族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民族文化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畴,它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各个民族由于自身生活的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环境不一样,会形成独特的,完全不同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各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中都深深地沉积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就像有色气体一样,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着的精神力量,它烙刻在民族心理上,不可抹灭.传统影响着各民族人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等,使民族社会与自然环境共生和谐.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定首先必须从文化的历史价值开始,换句话说,就是从对包括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价值认定开始.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对多元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对人类大文化系统的维护与回归.

笔者认为,对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研究,需要解决学术层面的问题是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价值认定及对其存在形式的探究;需要解决的实践层面的问题是怎样使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保护与发展与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谐同步.目前,中国在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民族文化遗存形态正在被现代化的双刃剑砍得支离破碎,现代化与民族文化遗存形态以及文化传统产生剧烈的矛盾,甚或是对立.因此,这个问题的提出显得非常的重要.

五、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安全思考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执政之基、立国之本、力量之源.同时,文化作为“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之一,逐步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逐渐被外来异文化取代本土文化地位而失去了自身文化个性和文化传统,将面临着精神、文化层面的被奴役和被统治.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以及媒体传播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争相展开了文化软实力的比拼,在国际关系中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逐渐取代军事和经济力量成为当前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中,谁占领了文化制高点,抢占有更多思想文化阵地, 就意味着在未来国际影响力的比拼和较量中掌握自己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今天, 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并已成为全球经济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势不可挡,文化的大冲突日益突出,“文化安全”也应当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信息安全一样,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而进行研究,并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上来.

当国家安全开始从传统的政治、军事、经济安全领域扩大到文化等非传统的安全领域,各国在扩大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战略时,也开始改变过去在其他领域的固有思维,呈现出一种“隐性化”的倾向,在这里,我们把它称之为“隐性文化侵略”.“隐性文化侵略”是一种潜藏的对思想意识和文化的侵略行为.它依附在各种文化载体上,从深层次渗透到人们思想意识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它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不易发现的,但影响力却是更为巨大和深远的,并且影响涉及很多方面,在体制上它借助了新兴的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电子传媒,其传入途径为:输入文化形式,引导价值观改变,影响生活方式;同时,容易被我们所忽略的还有其传播输出方式:经改造后的民族文化会被误导、谬传、歪曲,最终导致民族文化资源破坏、丧失以至消亡.“隐性文化侵略”伴随着经济而来,区域经济的过度开发,使文化承载力降低,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和丧失,甚至导致文化失传.“隐性文化侵略”具有文化侵略的所有性质,它的背后是一个国家通过文化浸润对他国进行的文化入侵.它是在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变化的语境下产生的,它改变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加大了人们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最终实现文化同化,甚至征服其他民族的目的.它是冷战后文化侵略存在的必然演化体,只要国家和地区间经济和政治的竞争存在一天,文化侵略及“隐性文化侵略”就会存在一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加强,作为国家文化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安全正在遭受种种威胁和挑战.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安全,一方面是对不同民族文化特质的坚持和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不同民族文化元素、文化资源的使用和保护.由于现代文化交流融合的复杂性特点,强势文化随意使用“非己文化”来为自己创造价值和卖点早已泛滥开来.而“文化侵略”、“文化掠夺”、“文化交流”、“文化全球化”等词汇,包含了更多经济因素和文化产业化因素.所以,维护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维护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安全,防止隐性文化侵略,应该跨越“交流无界限”的因素而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层次和产业化的经济因素去考虑.

[参考文献][1][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2][美]萨默瓦,波特.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0,7.

[3]郑晓云.全球化与民族文化[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4]张文勋主编.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克莱德.伍兹著.文化变迁[M].施惟达,胡华生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相关论文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本文是一篇民族文化论文范文,关于民族文化相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民族文化及文化及。

鲁迅对民族文化心理的认识文学影响

本文关于文学创作及现当代文学及民族文化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学创作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鲁迅对民族文化心理的认识文学影响。

宋代文化的历史特色

该文是饮食文化专业文化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文化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与宋代文化的历史特色相关论文范文素材,适合文化及王朝及科举。

民族文化与文学前景国际学术会综述

本论文为文艺理论有关文学论文提纲范文,关于民族文化与文学前景国际学术会综述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文艺理论论文写作研究的大。

幼儿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本文是一篇幼儿教育论文范文,幼儿教育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幼儿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幼儿教育及幼儿教师及。

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建构

这篇政府论文范文属于茶文化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政府类硕士学位论文,与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建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适合政府及幕府。

民族文化传承机制

为您写民族文化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民族文化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相关论文例文,包括关于民族文化及民族及文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