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少民族文化传播

时间:2023-12-18 点赞:50381 浏览:10155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为关于文化传播毕业论文范文,与新媒体语境下少民族文化传播相关新闻传播论文范文,可作为社会传播学专业文化传播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文化传播及民族文化及媒体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摘 要】传统的和新媒体语境下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在纳家营同时存在.传统的传播语境下,纳家营主要通过经堂教育、利用杂志、广告等大众媒介传播民族文化.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纳家营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提高了民族文化传播的速率,扩大了传播范围,使传播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文章通过对云南省通海县纳家营的田野调查,描述其传统和新媒体语境下的民族文化传播.

【关 键 词 】纳家营;新媒体;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纳家营位于云南省通海县西北部纳古镇,背靠狮子山,面临杞麓湖,南去县城14公里,北上昆明110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云南著名的回族聚居地.纳家营的祖先擅长制作刀剑、工具,以手工业为生.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后世们发挥历史发展优势,以冶炼钢铁,制作工具为主要产业.纳家营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围绕着钢铁产业,近年来发展了手工制品、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纳家营人民在独特的地域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当地居民大部分同属一个姓氏,祖上属于亲戚关系,加上信仰伊斯兰教,整个社区呈现出很强的凝聚力.他们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传统和发展;二是伊斯兰宗教文化.

为了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纳家营探索了很多方式.传统的传播途径包括:以伊斯兰宗教知识为主的经堂教育;办杂志,出版书籍,结合宗教经典著作制作宣传册和广告标语.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的变化,纳家营积极运用新媒体包括网站、论坛、微博、群等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

本文根据对田野调查的梳理,介绍纳家营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并描述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民族文化传播.

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传统方式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反映着本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信仰、国民品性等属于‘深层结构’的东西”.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传播是精神现象转换成符号并在一定的距离空间得到搬运,经过一定的时间得到保存的手段”.从这个角度理解,传播包括信息在时间上的传承和空间上的扩散.本文讨论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既包括民族文化历时性的传承,也包括空间距离的扩散.在历史发展中,纳家营探索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

(一)经堂教育

纳家营与其他回族聚居地相似,具有浓厚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手工制造业的历史沿革,具有民族工业文化区域的特征,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区域.历代的探索中,发展起了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是在清真寺里进行的宗教教育,以传授伊斯兰宗教知识和培养宗教专业人员为目的.纳家营清真寺经堂学院开设了普及班、短期班、业余班、专业班,分为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普及教育是为了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掌握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宗教功修知识,主要是内容是简单的阿拉伯语、五大功修、六大信仰、拜功仪式、相关祷告词、大小净、学会礼拜并熟悉《信仰》要素、清真言和作证言及简单的阿语会话.专业班是为了培养专门的宗教专业人员,学生不仅要掌握普及教育的基本教义,还要原文学习《古兰经》、圣训、教义学、教律学等.

除了将本民族的文化纵向的传递给群体内部成员,纳家营还开展了在全国民族区域都很有影响力的暑期宗教学习班.每年暑期,纳家营清真寺组织全国各地对伊斯兰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来学习宗教知识.每年都会有300-500名大学生从全国各地赶赴纳家营,吃住在清真寺,参与规模宏大的暑期宗教学习.清真寺从世界各地请来在伊斯兰宗教文化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讲授宗教哲学、宗教和科学、宗教和社会等等方面的知识,其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形式多样.

(二)杂志《纳家营》

《纳家营》是一本由纳古镇政府主管,纳古镇文化事务中心主办,清真寺协办的刊物,开设了在线阅读网站.包括卷首语、名人名著、纳古春秋、经训感悟、时事聚焦、八面来风、乡风民俗、企业之窗、纳古论坛、综合文苑10个板块,主要内容涉及纳古镇的历史、名人、宗教文化、企业时事、论坛、读者感悟等等,至今发行了17期,属于内部刊物,免费赠阅.该刊物排版严谨,内容积极,与时事结合紧密,印刷精致,是由纳家营人自己编辑出版的正式刊物,读者主要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清真寺经堂学院的学员和外部到纳家营参观交流的人员.

《纳家营》面向的读者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人群,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精英教育.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经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需求.民族文化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特别是现代文化对传统的乡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质疑,使得纳家营民族文化的传承向更为系统、深刻、全面的方向发展. 《纳家营》出版一定程度上回应来精英群体的诉求,为丰富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作了有益的探索.

(三)广告标语和手册

在纳古镇的街头巷尾的墙体上,清真寺建筑的墙体上,政府办公楼的墙体上都可以看见很多《古兰经》和圣训的语句,有关于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行善止恶、公道正派、谦虚好学等等方面.标语简明扼要,一般都是摘自《古兰经》和圣训的内容,只要有识字能力的人都能够阅读.这些标语遍布纳家营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当地政府印制了《纳古廉政文化建设―古兰经和圣训辑选》的廉政建设知识手册,结合宗教教义和党的廉政建设方针政策,弘扬伊斯兰教义中的廉政观,服务回族地区的廉政文化建设.

纳家营的广告标语通过引起人们的注意,将朴素的宗教教义传递给他们,希望人们能够根据教义的提醒时刻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中,宗教教义和民族文化就根植到人们的心中,内化为一种习惯和精神.运用宗教教义宣传廉政政策的手册不仅是政策实施的本土化探索,也无形中传播了民族文化,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营造了新的媒介环境,新媒体语境下,纳家营的民族文化传播也发生着新的变化.

(一)新媒体及其传播特性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曾经的新媒体在遇到更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介形态就变成了传统媒体.本文探讨的是当下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多媒体形式互动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媒体形式和传播形态.当前主要的新媒体包括门户网站、论坛、博客、空间、微博、微信等.

新媒体的特性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介以传播者为中心单向的、点对面的传播.新媒体是点对点、点对面以及面对面双向、互动传播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或链接方式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博客、微博、空间、微信等手段发表言论.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传播者和受众的地位的变化.传统的大众媒介环境下,传播者充当“守门人”的角色,信息的决定权在传播者手里.新媒体语境下,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或手机,以点对点的方式传播信息,大大地淡化了传者的中心地位,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

其次,新媒体语境下,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性增强.传统媒介环境下,传播者和受众地位并不平等,传播者占据主体地位决定了信息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单向的流向受众,而受众少有机会反馈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新媒体语境下,传者和受众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的,双方具有了类似人际传播的互动性.

(二)新媒体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1. 网站和论坛

以“云南纳家营清真寺”为名的网站是纳家营传播宗教和纳古文化的一个窗口,网站包括清真寺、图片中心、文化教育、新闻记事、古兰圣训、纳古春秋、企业之窗、论坛、同学录、留言、下载11个板块,主要介绍纳家营清真寺的基本情况,新闻事件,纳古镇的企业和经济,伊斯兰文化的宗教文化等等,图文并茂,将伊斯兰文化和纳古镇文化融合起来.

在伊斯兰文化著名社区网站“中穆网”中建立了“纳古社区”,论坛的活跃分子经常讨论关于纳家营和清真寺,很多问题涉及民族文化的保护,当地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优良传统的发扬等等.论坛的使用使得民族文化在更大范围内,更为快速的进行传播,而且这是一种类似人际传播的方式,有很强的互动性.论坛中的活跃分子设置议题,其他成员积极回应.回应中既有对议题的回复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简单表示支持或反对.例如论坛中一个关于“马从德博士在纳家营的演讲”的议题.讨论者上传了马从德博士在纳家营演讲的视频,吸引到了很多话题关注者参与到讨论中,有就演讲内容发表看法的,有对纳古镇发展提出建议的,有关于宗教与社会.在热烈的讨论中,通过交流信息,交换意见,参与成员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民族文化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得到传播.

年轻人是网络的主要接触和使用者,以民族文化为主要传播内容的网站和论坛体现了纳家营人民传播民族文化过程中对新媒体的利用.与此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行为本身也成为了新时代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文明成果,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进行再生产.传统的民族文化借助现代化的手段与途径,使文化传承与时俱进,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纳家营网站和论坛的运用,为民族族文化发展和传承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2. 群和微信

群是纳家营传播民族文化的又一个新媒体.纳家营有一个由当地年轻企业家、学者、政府青年干部组成的民间慈善组织.他们组成了一个群组,将常在群里面讨论纳家营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等问题.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或者认识,或者互不认识甚至没见过面,因为共同关注的问题聚集在一起.通过在虚拟世界里的交流和认识,他们逐渐也开始在现实世界中的交往.参与慈善环保事务时,通常是在群里面邀约联系好,约定时间地点一起去做.往往一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这种群体的合作得以实现.这些年轻人都表示,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使得他们的想法得以实现,也使得他们的行动更有组织性,效率更高.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媒体也被运用在文化传播.名为“纳古社区”的微信经常发布关于纳古镇的发展变化,纳古青年志愿者志愿活动的图片和文字.微信集数码相机、计算机、网络的优点,实时发布信息,现场直播事件,有很强的现场感.微信操作简便,只需要普通的智能手机,而且以图片为主,生动自然,吸引了大量的普通群体.一些民族内部的道德观、态度、品质等优秀的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好的行为模式的到赞扬,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播.

(三)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总的来说,新媒体的运用使得民族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增大,形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1. 新媒体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速效

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或多或少的受到时间限制.例如传统的大众媒介是由专业的组织和人员掌握的,信息的生产和发布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传播速度也会受到影响.新媒体的运用使得民族文化传播的速率得到显著地提高.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使得民族文化传播几乎可以达到现场直播.在网站和论坛中可以上传直播的演讲视频,手机微信可以上传图片.新媒体及大地压缩了文化传播的时间限制,瞬间将少数民族文化信息传达到受众,实现传播的高速率.

2. 新媒体扩大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范围

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具有很强地域性,传播空间范围局限在一定的区域.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范围扩大.传统的传播方式的影响范围有限,信息传播局限在特定领域或特定人群.新媒体的互动性和海量信息使得民族文化传播的范围扩大.以往小众的民族文化借助新媒体实现了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传播的迁移,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展现出来.新媒体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不但传播信息,还在不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交流态度和意见,民族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3. 新媒体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时代,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即时聊天工具等新媒体发挥多媒体的功能,集视频、图片、文字为一体,传播着民族文化.民族建筑、音乐、服饰、宗教等物质和精神文化以文字、影像制品、漫画、游戏等方式得以传播.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播掌握在一定的社会群体手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偏向一定群体的价值取向.新媒体语境下,普通大众可以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按照自己的偏好传播民族文化.个性化媒体平台同时也带来了个性化的传播,民族文化传播因为新媒体的运用更加个性化.

三、结语

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很多,新媒体的出现为民族文化传播增添了新的途径,提高了民族文化传播的速度,扩大了传播的范围,丰富了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新媒体语境下,运用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其能够发挥作用的程度还有待考察,但是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正在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本文是西南少数民族运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方式传播民族文化的个案,体现了少数民族运用媒体提高文化影响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对民族文化传播路径的有益探索.

该文为关于文化传播毕业论文范文,与新媒体语境下少民族文化传播相关新闻传播论文范文,可作为社会传播学专业文化传播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文化传播及民族文化及媒体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0(16).

[10] 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叶春丽,玉溪师范学院,助教.

相关论文

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本论文为媒体方面新闻传播论文范文,关于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文化建设相关学士学位论文,可用于媒体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

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该文是大学毕业论文专业媒体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媒体方面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文化建设相关论文范文文献,适合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