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高明而道中庸”:传统政治哲学的领导思维艺术

时间:2024-03-01 点赞:49800 浏览:10256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篇政治哲学论文范文属于西方哲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政治哲学相关毕业论文题目,与“极高明而道中庸”:传统政治哲学的领导思维艺术相关大学生哲学论文。适合政治哲学及比较好及儒家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政治哲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在中国古代儒家的政治哲学中,“中庸之道”(或者说“中庸”),影响深远,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其核心属于哲学层次的领导思维艺术.当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庸之道”的理论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与对整个儒家哲学思想一样,应该持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的政治黄金律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中庸之道”主要是儒家学派的思想遗产.“中庸”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使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具有了典型的政治哲学性质.在儒家的经典中,“中庸”被称为“圣人之德”,“故君子遵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就是说,“中庸”之道,作为一种特有的政治哲学范畴,在儒家学派看来,它反映的是一种最高明的政治思维方式,最高尚的政治伦理目标,最恰当的政治手段.或者说,“中庸”之道所要求的是人们言行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完美性.就这一实质性内容而言,“中庸之道”可以称为儒家的政治黄金律――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领导思维艺术.

所谓黄金法则(“黄金律”),是由几何学上的“黄金分割”而来的.几何学上的所谓“黄金分割”,也叫中外比.用这种分割方法而形成的新图形之所以比较悦目,是由于它找到了人的视角最佳比例,显得最和谐,而和谐的比例自然会产生最美的图形.“中庸之道”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人们在处理极为复杂的政治问题时,用最佳的方法、最恰当的形式、最高明的手段,得到最理想的结果.当然,作为一种政治哲学,“中庸之道”有相当成分的理想化色彩;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有它的时代局限性,比如其中的“明哲保身”就需要进行批判地分析.

二、“允执其中”:治国处事高明之奥秘

孔子及其弟子们言必称尧舜.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尧舜是理想政治家的化身,是最完美的政治、道德典范.因而,作为古代的统治者,尧舜的治国本事在政治上也是最高明的.那么,他们的统治在政治上高明的奥秘何在呢?这就是《论语》中记载的由尧传给舜、舜又传给禹、禹又用以诏告天下的一个“政治秘诀”:“允执其中.”

儒家学派在这里所称道的“允执其中”,就是要求君主在治国的政治实践中,要老老实实地按“中庸”之道去行事.其中所强调的“中”,则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内容,即“中道”“中正”“中行”等等.孔子曾称赞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实际上,对于孔子等儒家学者来说,“中庸”不但是最高尚的道德要求,也是最高明的政治方法.如前所说,“中庸”之道,是要求统治者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要采取最高明的方法,使那些复杂的、棘手的问题得到最妥善的解决.因此,孔子把“允执其中”称之为舜的“大知(即智)”,也就是儒家认为的一种政治大智慧.

关于这个问题,孔子曾以舜为例来具体说明过.他极力称颂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句话.朱熹对这句话的注释是:“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业切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这是对“允执其中”实质内容的解释,也就是对“中庸”范畴含义一种较全面的解释.他还进一步解释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孔子把“允执其中”说成是舜的“大知”,那么,这里所说的“大知”,即政治上的高明之处何在呢?在于他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全面性,不走极端,善于权衡而恰到好处.

那么,在政治统治的实践中,帝王们应当怎么做才能算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从而达到“允执其中”呢?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孔子曾用“宽”与“猛”两手的结合来说明这一思想的实质:“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可以看出,作为统治百姓的政治手段,“宽”与“猛”可以说是“两端”,而高明的统治者,善于“用其中于民”,即“宽猛相济”的这种恰如其分的方法.这就是说,在处理复杂、棘手的政治问题时,高明的政治家应当善于把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手段,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取其“中”而用之.除“宽猛相济”外,“恩威并用”“软硬兼施”等也是如此.当然,这种“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统治手段,能否运用得好,显得高明,那就要看政治家们能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表现出他们的“运用之妙”了.

子产论政宽猛

孔子的议论,针对郑国大夫子产的为政宽猛观点而发.据《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得了病,叮嘱子大叔说:“我死之后,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譬如烈火,让人们一见就怕,所以人们很少死在火中的.水很柔弱,人们不怕它,因此在水里嬉戏玩耍,常有人溺死其中.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子产病数月后死去,子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郑国因此盗贼蜂起.子大叔后悔了,说:“我早听子产的话,不会到这个地步.”便发兵去攻击盗贼,将他们全部杀灭,盗贼才稍微收敛.

对于“允执其中”这种治国方法和政治艺术,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者还做过进一步发挥,这对于我们理解其实质,也是有帮助的.如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曾用“天人感应”这种天道自然观来解释孔子的这一思想.他说:“是故志意随天地,缓急仿阴阳.然而人事之宜行者,无所淤滞,且恕于人,顺于天,天人之道兼举,此谓执其中.”清代曾国藩曾根据自己的政治经验,把“执中”的方法比喻为“自然之妙”.他说,治国与善生是一个道理,不可操之过急,像商君治秦、荆公治宋,都是“失自然之妙”,而治国、处世,都要合自然之情.这就是说,作为一种高明的统治艺术,“执中”包含了“天道自然”的意思,或者也可以说,“允执其中”就是顺乎自然之理.

上述理解也说明,“允执其中”“执中”的意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作为一种治国的政治艺术,“允执其中”并没有一种可以随时照搬的模式,也没有一种可以套用的公式.治国艺术之所以称为治国艺术,就因为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种公式.这就是说,对于“允执其中”的思想,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符合实际的方式,灵活运用. 至于怎样才能比较好地把握“允执其中”这个治国艺术,孔子有一句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研究的,即“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所要求的“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为“中”,那是要因时而异的.所以,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之所以能够显出高明之处,能够“允执其中”,那就要求他在处理具体的政治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注意把握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中”,也就是说,要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灵活地“执中”.

孔子所强调的“时中”,是儒家权变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朱熹认为,“权”的目的就是为了“得中”,“时中”是个动态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即是“时中”.权是一种政治艺术,它的实质同样是“允执其中”.

可见,作为儒家治国艺术的“允执其中”,不能作形而上学绝对化的理解,而必须从具体的时间、地点、情况出发,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允执其中”之所以能成为一种高明的统治手段,成为治国的政治黄金律,其秘密正在于此.对于这一点,许多伟大的政治家也从自己的政治实践中总结出了相当精辟的思想.拿破仑曾有过这样一句名言:“我有时是狐狸,有时是狮子.进行统治的全部秘密就在于要知道什么时候是前者,什么时候是后者.”

孟子论“权”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是礼之规范;嫂子溺水,伸手相救,虽违男女授受不亲之礼,但这是迫不得已的变通之法.

◎孟子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执中而无权变,犹如“执一”.“执一”损害仁义之道,它偏举一点而废其余,有百害而无一益.

三、“无过无不及”:政治策略的辩证法

作为领导思维艺术的基础之一,“无过无不及”实质是儒家政治策略的辩证法思想.

在儒家看来,“执中”作为一种政治要求就是恰当地维护“礼”.孔子认为,礼(即道)之所以不能很好地为人们所实行,主要是由于人们智(知)、愚、贤、不肖的区别而在认识上产生的偏差造成的.这种偏差,或者是“过”,或者是“不及”.他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可见,为了“允执其中”,正确地实行“礼”,人们就必须克服认识上的两种极端,在实践中做到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那么,“过”与“不及”这两者中,是不是有一种比较好一些的呢?有一个论述,可以说明孔子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孔子有两个学生师与商,俩人中一位才气高,因而做事常“过”;另一位则拘谨狭隘,因而做事常“不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很清楚地表明了孔子的观点:“过”与“不及”都不可取,同样不利于正确执行礼.因为,对于执行礼这种严肃的事情而言,任何一种极端的行为都是有害的.这两者都会“失中”,“过”和“不及”都不能“允执其中”.

在孔子所称道的先秦政治家中,管仲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管仲有一句名言:“国机,徐疾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处理好国家大事的关键,在于处理问题、执行政策时做到缓急得当.很显然,这就是实践中是否具有“允执其中”的政治艺术水平的问题了.政治、行政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在处理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时,或者在作重大决策时,有时就需要当机立断,否则会产生严重后果,丧失良机;而在另外的情况下,或者对于某些特殊问题,则需要有耐心,善于“冷处理”,急了是要犯错误的,甚至可能因为草率处理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政治家,特别是那些高层决策者是否真的高明,就看在关键时刻能否把握这个适中的火候了.

儒家“中庸之道”关于“无过无不及”的要求,不仅对于反倾向斗争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政治家进行思想品质修养,也是有借鉴价值的.孔子常常教育他的学生要按中庸的原则行事,防止过与不及,注意自己言行的适度性.同时,他也严厉批评过自己一些学生(如子张、子夏等)“过”与“不及”的毛病,要

这篇政治哲学论文范文属于西方哲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政治哲学相关毕业论文题目,与“极高明而道中庸”:传统政治哲学的领导思维艺术相关大学生哲学论文。适合政治哲学及比较好及儒家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政治哲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求他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良、恭、俭、让”.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有些同志本来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但由于思想方法上考虑得不周到,发言有时不注意场合,对于处理党内矛盾也是锋芒毕露,甚至咄咄逼人,搞得关系很紧张.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能解决问题,反而自身成了众矢之的.可见,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生活中,能不能真正把握这个政治黄金律的精髓并加以运用,往往显示出一个政治家的高明程度.


(选自《唯实》2013年第8期.作者为党校文史部教授,链接为编者所加)

莫行心上过不去事,莫存事上行不去心.

――《小窗幽记》

点评:昧着良心的事不能做,有悖事理的心不可有.

相关论文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本文是一篇政治哲学论文范文,政治哲学相关电大毕业论文,关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政治哲学及政治思想及儒家方面的。

中国文化中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认知

本文是一篇政治哲学论文范文,关于政治哲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文化中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认知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政治哲学及哲。

陶行知政治哲学思想要

此文是一篇政治哲学论文范文,政治哲学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陶行知政治哲学思想要相关毕业论文提纲。适合不知如何写政治哲学及共和及教育思想。

群众路线的政治哲学基础?

本论文为关于政治哲学政治小论文,关于群众路线的政治哲学基础?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政治哲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需要新的社会政治哲学

这是一篇政治哲学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中国需要新的社会政治哲学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思想专业与政治哲学及国际关系及清华大学方。

陶行知政治哲学思想要

该文为政治哲学类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陶行知政治哲学思想要相关政治与经济论文,可作为思想专业政治哲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

中国文化中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认知

本论文为政治哲学相关政治综合论文,关于中国文化中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认知相关毕业论文,可用于政治哲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逻辑

该文为社会学方面有关硕士论文范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逻辑相关哲学方面的论文,可作为逻辑学专业社会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