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选择技巧

时间:2024-03-12 点赞:48775 浏览:9973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选择技巧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大学生及什么是及政治理论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目前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课件的文章,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问题谈及甚少.在制作《纲要》多媒体课件时,要着重从内容上下工夫.课件内容的选择有四个技巧:一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二要体现内在的逻辑性;三要经典精炼、适度适量;四是要体现历史人物的魅力.

[关 键 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课件内容选择

自2005年国家教育部规定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以来,探讨《纲要》课程多媒体课件的相关文章也逐渐增多.这些文章要么探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状况,要么探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的利弊问题,要么探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和方法问题,而对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问题谈及甚少.现在的多媒体课件,注重形式的多,而对内容的重视还不够.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笔者认为,在制作《纲要》多媒体课件时,要着重从内容上下工夫,课件内容的选择更是一门技巧.

一、课件内容的选择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和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纲要》多媒体课件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服从、服务于上述目的.

怎样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呢?这要集中体现在《纲要》多媒体课件中的教学重点问题上.比如,笔者在讲解“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将教学重点放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及其失败的原因”两个问题上面.


对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笔者又将重点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上.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因为西方列强通过四次战争及四批不平等条约逐步把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笔者在简要地介绍四次战争发生的原因和过程的基础上,重点给学生分析战争的结果,即四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如在分析《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时,笔者重点解释什么是“被迫开放”,什么是“协定关税”,什么是“领事裁判权”,什么是“片面最惠国待遇”,什么是“租界”.

在讲解完四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后,笔者紧接着提个问题,即“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这时候,学生们已经学会了对“近代中国哪些国家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进行归纳,得出的结论是:1.领土完整;2.关税自主权;3.司法主权;4.贸易自主权;5.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等.

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笔者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社会革命性质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上面.通过对“四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的详细解释,学生已经能够概括出以上问题的结论,尤其是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纲要》教材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但这只是泛泛而谈.作为授课教师,在兼顾课本的同时,切忌简单地以教材目录代替课件内容而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根据近现代中国“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主题来选择《纲要》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点分析.

二、课件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内在的逻辑性

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有内在的逻辑性.《纲要》课件内容的选择要能够体现出内在的线索,而不能像教材那样采取过于泛泛的叙述方式,目的是让学生易懂易记.

比如,笔者在讲解《纲要》教材“上编从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时,提醒学生记住:这是旧主义革命80年,可以用“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来概括.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其内在线索就是“四条绞索”,即:(1)1840—1842年第一次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第二次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进程;(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定: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形成.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和“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其内在线索就是“五次斗争”,即:(1)1851—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2)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3)1895—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4)1899—1901年义和团运动;(5)1894—1912年辛亥革命.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战争以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两大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任务贯穿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完成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1980年代以来,史学界把“现代化”理论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范式.对于“义和团运动”,由于具有盲目的排外性和落后性,就没有把它纳入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中.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了突出辛亥革命在“五次斗争”中的重要性,《纲要》教材把它专门作为一章,即: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因此,“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就只有太平天国农民斗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

通过“四条绞索、五次斗争”这8个字来概括,笔者就把《纲要》多媒体课件“上编从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中第一、二、三章内容的内在联系指出来了.学生顿时明白了,为什么教材把第一、二、三章的内容放在一起,作为“上编”,而不是与“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衔接起来.同时,学生对于“旧主义革命”和“新主义革命”也有了新的理解.三、课件内容的选择要经典精炼、适度适量

《纲要》多媒体课件不仅有大量的文字资料,还有大量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照片、人物照片、视频、影视等各种资料.这些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纲要》内容有三编十章,时间跨度从1840—2009年.然而,这门课程只有32个学时,一学期上完,时间紧,任务重.信息量如果太大,学生就会消化不了.因此,我们在选择课件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经典精炼、适度适量.

笔者所在的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通过对2006—2011级5轮多媒体教学的摸索总结,精选了一些课件资料,既加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又保证学生不因贪多而废食.

比如视频资料的选择,笔者所在的教研室规定,每节课播放录像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每学期可以播放一次教学片.这些录像资料有《洋人的朝廷》《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一大》《四一二政变》《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西安事变》《审判》《解放战争》《开国大典》,等等.这样选择,就可以保证每一章节中有比较经典的录像资料,而不至于雷同.对于教学片,我们播放比较多的有《走近》《地道战》《长征》《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等.选择播放的革命歌曲有《送别》《十送红军》《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毕业歌》《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春天的故事》,等等.

《纲要》课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给学生讲述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又要给学生归纳历史理论和历史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选择一些经典的案例,讲述时语言要精炼.例如,笔者在给学生分析“太平天国农民是小生产者,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作指导”时,选择的案例是曾国藩在组建“湘军”前,他的幕僚郭嵩涛讲述的一段话,即“‘长毛’绝不能成功,其致命之处是崇拜天帝,迷信《新约》,而以中国数千年的儒教为敌,所到之处毁学问、砸孔庙、杀儒生,文人学士无一不切齿恨之.连乡村愚民、走卒贩夫也不容其毁关庙、焚庙宇.我辈出以卫道争民心,正可以应天命、顺人心,灭洪杨而振国威,正可一展鸿图,乃天赐大好时机,不可错过”.同时,笔者选择了曾国藩在湘军出征之前发表的《讨粤匪檄》中的一段文字材料,它说太平天国“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制,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苦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通过上述两段文字资料,学生立即明白,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作为革命理论实在是太落后了,与中国的“儒教”为敌,把大量的知识分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他的对手曾国藩只需要利用儒家道德就可以号召读书人起来与之对抗.

由于学分与课时的限制,《纲要》多媒体课件选择的内容必须具有经典性、代表性、针对性、适宜性.&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选择技巧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大学生及什么是及政治理论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21482;有这样,才能在提高教学效果与有限的学时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

四、课件内容选择要体现历史人物的魅力

历史就是人类过去的生活,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主角.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涌现出众多的历史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等.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这些历史人物并从中汲取营养,也是《纲要》课件内容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历史人物往往是很复杂的.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公允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是《纲要》课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如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是镇压太平天国农动的刽子手,曾对当时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从个人角度来讲,他也是一个充满智慧谋略的人.笔者在给学生介绍他时,除了介绍他镇压农民起义的历史外,也介绍他的令人刮目相看之处:比如,他首倡学习西方文化中某些长处,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在清朝国家军队腐败无能的情况下,独创湘军,并以儒学的道德观念、纲常伦理去治军;他的封建人生哲学观曾受到很多人的赞誉.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让大学生明白,对于历史上长期有很大争议的的人物,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有益的养份.

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为了引导大学生学习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精神,笔者介绍了左宗棠爱国御辱、抗击侵略的事迹.1870年代,左宗棠69岁抬着棺材去收复新疆,1880年代,他四次请缨奔赴抗法前线,誓与法国侵略者决雌雄.

为了引导大学生学习勇于探索、百折不饶的精神,笔者介绍了孙中山立志救国、发动起义的事迹.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香港澳门行医,本可以过上富裕安稳的日子,可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他选择了弃医从政.从1894年组建兴中会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他领导的武装起义有几十次,屡战屡败,但他从不气馁,以顽强的意志坚持革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为了引导大学生学习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笔者介绍了引兵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事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领导的革命处于低潮.仍然坚持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主张进攻路线和中心城市.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主张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领导秋收起义失败之后,他果断地把部队拉向了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纲要》课程讲述了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无数的中国人为了追求独立、、自由和富强的国家而进行过艰辛的探索.《纲要》课件内容的选择,就要始终注重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介绍和客观评价,引导大学生学习他们为了救亡图存、国家富强而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也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业绩功过、智慧谋略、成败得失给大学生以生动具体的理想和人格的教化,让大学生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主义情感,加强爱国主义观念,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关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思路的与

本文是一篇政治理论论文范文,关于政治理论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思路的与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