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学:在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之间

时间:2024-03-10 点赞:48223 浏览:9698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国际政治论文范文,关于国际政治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外交政策学:在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之间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及政治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国际政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在政治学中没有哪门学问比外交政策学更具有交叉性.从发展脉络来看,外交政策学演变出三条研究路径:外交决策论、比较外交政策论和外交政策环境论,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交叉研究在这里随处可见.从研究视角来看,外交政策学有国内政治视角、国际政治视角和国内——国际政治视角三类,在这里既可以找到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系方法,又可以找到比较政治研究中的国内结构方法,还可以看到国际体系与国内结构方法的交叉融合.随着外交政策议题的多样性和影响因素的复杂化,未来更应注重交叉研究的推进.

关 键 词:外交政策交叉研究比较政治国际政治

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812(2013)04-0032-38

外交政策研究在西方被称为外交政策分析或外交决策学,研究决策者与所处环境之间在不同层次上的互动过程和互动内容.在传统的外交政策研究中,一些学者通过描述和解释各国的外交政策来分析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研究决定外交政策的国家间实力对比、国际规范,使外交政策学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些学者大量使用比较政治研究方法,关注外交政策本身如何形成,因而外交政策学一度被称为比较外交政策学.在交叉学科兴起的背景下,外交政策学作为国际关系学科和比较政治学科的有机结合点,在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上需要全新的解析和建构.本文旨在梳理外交政策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尝试在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交叉研究方向上对其未来发展作一粗浅说明.

一、外交政策学的发展脉络

外交政策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二战以后,受当时政治学学科中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迅速发展的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分别为“外交决策论”、“比较外交政策论”和“外交政策环境论”.

1.外交决策论

1954年,施耐德(RichardSnyder)、布鲁克(HenryBruck)和萨宾(Burtonsapin)发表《决策:国际政治研究的一个路径》一文,文中提出“国家即决策者”,开启了外交政策学的第一条研究路径“外交决策论”,主张在国家层面研究外交政策,将国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970年以后,外交决策论逐渐发展出两大分支,一派认为外交政策是国内各种政治组织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派认为外交决策是国内特定决策集团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

前一派的代表人物首推埃里森(GrahamAllison).在1971年出版的《决策的本质:解释古巴导弹危机》一书中,埃里森分别用理性决策模型、组织过程模型和政府政治模型对肯尼迪政府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决策进行了分析,他对组织过程模型和政府政治模型的分析都强调了外交决策过程与国内各种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使外交决策变为一个受政治组织规则支配并被政治组织之间的权力斗争所左右的过程.此后,他进一步将组织过程模型发展为组织行为模型,将政府政治模型发展为官僚政治模型,将外交决策看作是一个各种政府组织和官僚之间讨价还价的过程.此外,纽斯塔特(RichardNeustadt)和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等学者也对外交决策过程中的政治组织进行了研究,为该学术派别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后一派的代表人物为詹尼斯(IrvingJanis).1972年,詹尼斯出版《群体思维造成的牺牲》一书,对美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猪湾事件、水门事件、马歇尔计划、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扩大事件和朝鲜战争扩大事件中的决策过程展开了分析,认为外交决策是政府内部小集团的行为,一旦决策集团具有高度凝聚力,就很容易为维护群体内部的团结一致和行动一致而陷入群体思维,从而导致决策惨败.为了说明决策集团在何种情况下会陷入群体思维,詹尼斯提出了一个包括一系列变量在内的单线因果关系模型.此后,外交决策中的小集团现象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赫尔曼(MargaretHerman)和彼得森(RandallPeterson)等人都相继采用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方法对此进行了后续研究,决策集团中的领导能力变量、权力结构变量、群体发展阶段变量、群体构成原则变量都被看作是影响决策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加以研究.

2.比较外交政策论

1966年,罗西瑙(JamesRosenau)发表《预理论与外交政策》一文,认为外交政策理论应运用政策科学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开发出适用广泛的一般理论,开启了外交政策学的第二条研究路径,即“比较外交政策论”.比较外交政策研究试图发掘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一般理论,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跨国性和多层次性.其研究侧重两个方面:外交模型的构建和外交行为数据库的构建.

比较外交政策论的模型构建,是开发外交政策一般理论的第一步,也是建立研究假设的过程.同比较政治学一样,比较外交政策的模型构建也深受阿尔蒙德(GabrielAlmond)“结构一功能”(structurN-Funcfional)模型和伊斯顿(DidEaston)“投入一产出”(Input-Output)模型的影响,广泛运用了体系、结构、功能等概念,甚至有一些分析模式直接来自比较政治理论.如罗西瑙的链接政治模型(LinkagePoliticsModel)就认为影响外交政策有五个投入因素,即外部因素、国内社会因素、政府结构因素、决策者的角色因素和决策者的个人因素,这些投入因素以大小、发达程度和开放性为标准划分为的不同国家类型依次以不同的顺序对外交决策产生影响.继罗西瑙之后,布雷彻、威肯费尔德和莫斯着手研究国际纷争和外交危机的关系,先后整理出《国际危机手册》和《外交政策危机手册》,囊括了1929年到1979年在全球278个国家发生的627件外交危机事件,从危机状况、关联国家、引发危机的势力、危机的程度、纷争的程度、超级大国和国际机构介入的程度等方面收集整理了相关数据,为比较研究的展开提供了资料.而外交行为数据库的构建则为检验外交政策一般理论提供了依据.除布雷彻、威肯费尔德和莫斯在外交危机数据库和鲁梅尔在国家特征数据库上的贡献外,麦克利兰(CharlesMcclelland)主导的世界事件相互关系调查数据库、阿扎(EdwardAzar)主导的冲突与和平数据库、赫尔曼(ChadesHermann)等人主导的各国事件比较研究数据库、泰勒(CharlesTaylor)和乔迪斯(DidJodice)主导的世界政治和社会指标数据库都为比较外交政策研究的科学化作出了贡献.数据库的盛行,导致外交政策研究主要运用调查统计方法.然而,各式各样的调查统计方法并没有促进外交政策一般理论的诞生,反而使研究陷入了纷杂的数据之中,原本明晰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看似复杂的研究却只得出了一些常识性结论,这使比较外交政策的研究在1980年代进入了反省时期,期待在研究方法上得到新的突破.梅斯基塔(B,BuenodeMesquita)引入的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UtilityTheory)和博弈理论在外交决策方面的发展,是比较外交政策研究的新发展.

3.外交政策环境论

1956年,斯普劳特夫妇(HaroldandMargaretSprout)出版了《国际政治语境下的人与环境关系的假设》一书,开启了外交政策学的第三条研究路径,即“外交政策环境论”.外交政策环境论将研究比喻为开启决策的“黑匣子”(Black-box),把重心放在对决策者个人心理认知过程的研究上,认为影响外交决策的各种客观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决策者的主观环境(即认知过程)才能对决策结果产生实际性的作用,不被决策者主观认知的客观决策因素对决策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根据影响决策者主观认知因素的类型,外交环境论可以分为国际、国内和个人三个层面.

从国际层面来研究决策者认知的学者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印象对决策者的影响,决策者的认知来自相对国家的行为特征.唐肯(GeeDuncan)和西沃森(RandolphSiverson)是该领域的拓荒者,贝利(WilliamBerry)、约翰(FreemanJohn)和乔布(BrianJob)利用马尔科夫链(MarkovChain)开发出了对国家层面认知的测量方法,认为国家之间过去的合作或敌对行为直接影响今后决策者在相关外交决策中的认知,其认知类型包括对冲突敏感的认知、对冲突迟钝的认知、封闭型认知和开放型认知四种.

从国内层面来研究决策者认知的学者,认为国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对决策者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如汤普森(KenhThompson)和麦克迪斯(RoyMacridis)将政府类型分为政权、政权、共产主义政权、社会主义政权等类型,认为不同的政府类型有不同的外交选择.奈(JosephNye)的“软实力”概念和古里恩(EdmundGullion)的“公共外交”概念,均强调文化、教育机构和媒体等多种主体在外交决策中的参与.

从个人层面来研究决策者认知的学者,主张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决策者的认知,特别是在集权政治体系和危机状况下,决策者的个人因素在决策中至关重要.这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有赫尔曼(MargaretHermann),其研究将领导人的个性与外交决策联系在一起.此外,霍尔斯蒂(OleHoli)还研究了领导人的信念体系与国家印象之间的关系,巴伯(JamesBarber)和乔治(AlexanderGee)等人还对决策者的领导类型进行了分类.

二、外交政策学的研究视角

在外交政策学的研究路径中,既可以看到比较政治学中对国内结构因素的分析,又可以看到国际关系中对国际体系因素的分析,具有明显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使外交政策学以国家为界分为两大研究层次:国内结构层次和国际体系层次;三大研究视角:国内政治视角、国际政治视角、国内——国际政治视角.

1.国内政治视角

以权力和利益为基础展开研究的现实主义学派认为,最理想的外交政策是不受国内其他政治因素影响,完全为国家利益最大化服务的外交政策.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国内政治结构就成为了外交政策研究的重要因素.因为,根据国内政治结构的不同,国家利益的定义也不同,国家利益在外交政策中的反映程度也不同.国内政治结构的分析,一方面从政治体制人手,一方面从政治行为体人手.

政治体制是比较政治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由政府组织、政治人、市民团体和一般市民共同构成.在伊斯顿的影响下,政治体制的研究主要围绕“投入”、“产出”、“需要”、“支持”和“反馈”之间的关系展开.在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同样的“投入”经过不同的政治体制会“产出”不同的外交政策,不同的政治体制不仅有不同的外交“需要”,而且面临不同的国内“支持”状况.这样,找出政治体制中影响外交决策不同的因素,再以这些因素的变化为标准将政治体制加以分类,就成为研究政治体制与外交政策关系的首要任务.这类研究将注意力放在政府结构、议会结构及政府与议会之间的关系上,关注政府首脑的合法性和权限大小、政府与议会关系、议会中的政党关系、政权交

本文是一篇国际政治论文范文,关于国际政治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外交政策学:在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之间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及政治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国际政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替时的连贯性等具体因素.从政治体制人手来分析外交政策,使外交决策成为了国内政治研究的一部分,虽然可以将国内决策理论成果运用到外交政策分析中,但是却很难找出一般决策和外交决策之间的差异性.

政治行为体的研究是指,将国内政治行为体分类后,选择并研究特定行为体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前文中提到的群体思维模型就是研究决策小集团与外交政治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有以国家元首为中心的首脑与外交研究,以经济组织为中心的利益集团与外交研究,以新闻媒体为中心的媒体与外交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在方法上都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广泛引入了社会学、法学、新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以上这些研究都把原因变量的范围限制在国内,忽视了国际体系与外交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被国际关系学者认为还没有从政治学中脱离出来,对构建独立的国际关系研究范式意义不大.2.国际政治视角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行动虽然依托国内实力,但这种实力必须放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加以审视,是相对实力而不是绝对实力决定着国家的行动样式.换句话说,是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影响国家行动.根据这样的思路,外交政策研究开始分析国际体系因素的作用,除比较外交政策论的类似倾向外,还有一些国际政治学者开始关注国际体系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华尔兹(KenhWaltz)、温特(AlexanderWendt)、佐兹曼(JohnZyan)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华尔兹将国家看作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的单一的、不可分割的行为体.以小到追求本国的生存,大到称霸世界为目标;对内增加自身实力,对外强化本国同盟并弱化他国同盟.在这样的理论假设下,华尔兹预见了战争的不可避免、实力均衡的形成和维持、两极体系的稳定性等等.温特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变化的,存在霍布斯、洛克和康德三种状态,在不同的文化状态下国家会作出不同的对外行动选择.佐兹曼联合善德海尔兹(WayneSandhiltz)、宝儒斯(MichaelBorrus)等人研究经济外交政策,他们认为国际体系已经从无政府状态转变为相互依存状态,传统的军事、政治外交应该让位给经济外交;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地区经济合作程度、经济摩擦和冲突的大小影响着国家的外交政策.另外,主张霸权稳定论的学者认为,霸权国家为了维持霸权地位而在全球推行自由经济体系.研究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问题的依附理论学者认为,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公正的国际体系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

单纯从国际体系来研究外交政策的理论,基本都处于框架和假设阶段,在理论发展和证明方面始终踏步不前,被认为仅从国际体系层面无法充分解释和预测外交政策的变化,国内体系和国际体系的统合势在必行.

3.国内——国际政治视角

虽然,外交政策学的发展需要国内结构分析方法和国际体系分析方法的结合,但如何结合学者们并未达成共识.一些学者侧重从国际体系层面研究外交政策,认为国内结构只是国际体系的中介变量,国际体系通过国内结构对外交政策产生影响.基欧汉(RobertKeohane)认为在综合考虑国内结构和国际体系因素时,国际体系因素应该总是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国际体系因素绝对不仅仅是对国内结构因素的补充.而那些侧重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来研究外交政策的学者,并不赞同国内结构只是国际体系的中介变量的看法,认为国内结构变量不受国际体系限制单独发生作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古勒维奇(PeterGourevitch)就认为像侵略、占领这样的国家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国际体系在国内结构上的简单反映,需要将国际体系和国内结构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加以考虑.侧重从相互依存的角度来研究外交政策的学者,认为国内结构和国际体系因素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使国内因素也通过各种国际势力变得相互依存起来,以国家为界线的研究方法已经变得过时.安德森(PerryAnderson)、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等学者认为,早在400多年前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的相互依存在欧洲就早已出现,尤其是在战争和对外贸易中.15、16世纪的国际贸易引发了一些主要都市的兴衰和国家地位的改变,甚至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国内结构和国际体系研究的结合克服了外交政策分析层面的单一性,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在结合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哪些国内结构因素与国际体系因素.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就造成了分析因素选择上的随意性.

三、外交政策学在交叉研究中的未来

正如外交政策分析学者所说:“尽管政治学的任何分支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但外交政策学的特殊性却在于它既研究国内也研究国际,从个人到国家,再到(国际)体系层次都进行分析,并努力将所有这些方面结合起来”.因而,外交政策学的发展,有赖于国际关系理论、比较政治学(区域和国别研究)乃至政策科学的结合.这种交叉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就外交决策论来讲,可以将国际协商和国际组织中的多国互动内容纳入研究范围.在全球化时代,许多外交决策都不再仅由国家内部的政治人和组织决定,而是多个行为体跨国讨价还价的过程.普特南(RobertPutnam)将国际协商中外交决策的产生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际协商中各国代表之间的谈判过程,第二阶段是使谈判结果得到国内相关机构批准的过程.作为可以在第二阶段得到国内批准的谈判方案的集合,“赢集”的大小在各谈判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决定其大小的因素则包括国内制度、国内政治集团的偏好和国际谈判的战略.这种双层博弈理论对于研究外交政策中的多国互动是个有益的贡献,但国际体系的诸多因素(如谈判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国际规则和惯例)在国际协商中的作用还有待研究,这些国际体系因素如何与国内决策行为体相连接也有待探索.

第二,就比较外交政策论来讲,在目前还不能建立起囊括各种国内外因素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般理论的情况下,在国际组织或地区一体化问题上将国内外因素与外交政策结合起来研究不失为一种方法.国际组织是现代国家外交政策的产物,没有国家的主权让渡和相互合作就不会有国际组织.国际组织产生后同时也成为各国外交征战的场所.国家通过讨论、、决议等形式进行外交活动,这些外交活动与国内议会政治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国际组织中的外交行动直接受国际组织的体系因素和国内结构因素的共同影响.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行为不仅影响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而且影响国际体系.不同的国际组织、地区体系,其地位性质、一体化道路和各国的外交政策各不相同,必须结合国内国际因素加以研究.

第三,就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结合研究的方法来看:有的以国内结构为主、国际体系为辅;有的以国际体系为主、国内结构为辅;有的则是国内结构和国际体系并重.这些方法并无真正的优劣之分,因而按照不同的外交政策议题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显得就很有必要.外交政策议题可以按照对国际社会的敏感程度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指政治安全等议题;第二类是指经济贸易等议题;第三类是指文化宗教等议题.对国际社会敏感度越高的议题越需要在研究方法中重视国际体系因素.战争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传统问题,处于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对来自国际体系的危险因素感知并不相同,感知内容直接影响了国家选择战争的可能性.而感知内容又和国内结构相关,只有综合国内外因素对其研究才能解释和预测国家的战争行为.经济问题在20世纪中叶以后地位逐渐凸显,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已经超越了政治问题,几乎不存在不考虑国际经济体系而制定外交经济政策的国家.和政治、经济问题相比,文化问题的国内性更强,再加上国际文化体系还处于松散和不完善的状况,研究重心应放在国内结构上.此外,由于文化外交政策对国际体系的影响大于国际体系对文化外交政策的影响,文化外交研究在国内结构和国际体系的结合中,可以以国内结构为原因变量,国际体系为结果变量.


中国的外交政策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内容上大多重在介绍大国外交政策,将描述和解释方法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工作还需进一步推进.有学者尝试用国外理论为工具来分析外交政策,但在构建中国外交政策理论方面还存在很大空间.外交政策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要在理论开发上有所突破,跨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就非常必要.首先,为了更好地分析外交政策的国内结构因素,需要比较政治学者和地区国家研究学者的共同研究.冷战后,经济、环境、人权等问题在外交政策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加,主要受国内结构因素影响的此类外交政策研究更需要比较政治学和区域及国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其次,为了更好地分析外交政策的国际体系因素,需要国际政治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新现实主义对国际体系分析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最后,为了能将国际体系和国内结构因素更好地结合起来研究外交政策,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跨学科研究则是重中之重.

学科的设界是为了集中系统地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然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使许多问题无法在单一学科范围内得以解决,跨学科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新的理论和发现都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学科的专业性和开放性并不矛盾,对于同处于政治学之下的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来讲,多样的交叉研究不仅可行,而且必须.

相关论文

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学科互动

本文关于比较政治及国际关系及理念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比较政治论文范文例文,与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学科互动相关毕业论文范。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逻辑串讲

本文是一篇科研创新论文范文,关于科研创新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逻辑串讲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科研创新及。

冷战后国会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国会论文范文,国会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冷战后国会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国会及经济发展及国。

公共行政学:管理还是政治?

本文是一篇公共行政学论文范文,公共行政学类有关电大毕业论文,关于公共行政学:管理还是政治?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公共行政。

学进展:第4届国际ISAAC会议文集

本文是一篇应用数学论文范文,应用数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学进展:第4届国际ISAAC会议文集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应用数学及。

故宫学与明清政治文化学术会综述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范文,政治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故宫学与明清政治文化学术会综述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政治及政治思想及吉林大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