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子山秦公陵园述略

时间:2024-04-03 点赞:46355 浏览:8999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博物馆论文范文,关于博物馆相关学士学位论文,关于大堡子山秦公陵园述略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博物馆及堡子及乐器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博物馆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发现,为西垂作为具体城邑及其方位的判断提供了有力依据.而陵园本身的发现及其所出土文物,也进一步说明了嬴秦崛起于陇山以西.秦公陵园的发掘主要分为大堡子山城址、大型建筑基址、祭祀遗迹三部分,所出器物以金器和青铜礼器为大宗,也有车马器和兵器,其中鸷鸟形金饰片、青铜鼎及铭文、青铜簋及铭文、青铜镈及铭文、附镈三虎等都更加表明了秦都东移后仍有公族率部留守故都,保持着宗庙陵畤祭统.

[关 键 词]大堡子山;秦公陵园;西邑;鸷鸟形金饰片;“秦子”乐器坑

[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046-05

秦人缘起于海岱文化圈的嬴姓部族,其始祖可追溯到东夷集团鸟图腾部族首领少昊,以及位居“五帝”之二的高阳氏颛顼.对此,学界认识已趋一致.这支嬴族在何时、因何由而西迁陇右,人们的观点却大不相同.20多年前即有学者提出,周灭商后又平定了三监之乱,参与叛乱的一支嬴族作为战俘被遣配到陇山以西,与戎狄杂居,秦人乃其后裔.近年新发现的清华简与此说应合,有简文谓在商王朝任要职的嬴秦近祖飞廉,于商亡后逃至商奄,周成王伐商奄,杀飞廉,迁其民于朱圄山(今甘肃省甘谷县西南境),是为秦之先.2011年,李学勤先生撰文对这则战国简资料作了考证,并据此论定西迁朱圄山的这支嬴族,即为“秦人始源”.①此说还拥有田野考古的辅证.20世纪80年代,在朱圄山附近的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发现过时代较早且内涵丰富的秦文化遗存,表明那里确曾为一处嬴人的聚居地区.②但我们还是听到许多质疑的声音.有些学者认为,战国时期有关古史的异载杂说并不少见,在未经考古发现明确印证前,几支战国简文尚不足以为这一重大史事定论,毛家坪遗址出土物亦未显示出海岱文化的任何影迹.即使飞廉余族确曾战败西迁,也不必定是秦之“始源”,因为许多迹象表明,嬴族西迁不止一次.换个角度说,飞廉余族之所以不迁他处而迁于朱圄山一带,正因为这里本即飞廉主族的活动地域.

我们还是尊重《史记》的记载.据《秦本纪》言,至迟在商代中后期,嬴族已在西垂地区创建了一个以商王朝为宗主的小方国,商亡后又依附于周.所谓西垂地区,即秦汉时代陇西郡西县境域,古今学者对此无异议.其范围大致含涉今甘肃礼县东部、西和县北部及天水市南部,包括甘谷、武山的某些地带.笔者曾多次作过考析,西垂作为具体城邑,其本名也即初名称“西”.早在五帝末期,该地即曾被部落联盟领导中心确定为西方测日、祭日的标位点,后来因被犬戎族长期占据过,故又名犬丘或西犬丘.其方位应在今礼县西汉水上游永兴与祁山之间的域段内,也即后世省、州、县史志屡言的“天嘉古郡”故址.③20世纪90年代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发现,为上述判断提供了有力依据.

大堡子山位于礼县城东约26华里的西汉水北岸,是永兴、永坪二乡的交界地,因其西南端山嘴上有座清代民间修筑的避乱土堡而得名.此山距笔者所推断的西邑地望约10余里,那正是先秦方国都邑与祖陵间的通常距离.流向大体由东而西的西汉水和由北而南的永坪河,在山下舒缓交汇;天水徐家店至礼县城的公路,从山腰盘绕而过.以往谁也未曾想到,被历史积尘掩埋了两千七八百年的秦国第一处公陵,就坐落在这个山包顶部向阳的斜坡上.大堡子山深深隐藏着一段失落已久的历史,这个巨大秘密的被揭示,成为改革开放后甘肃文博考古领域最具轰动性的事件.

陵园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盗墓正猖獗时被发现的,及至有关部门和省上领导关注此事,并拨款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时,几座大墓早已被洗劫一空.大批珍贵文物迅速出现在纽约、伦敦、巴黎、,以及香港、台北和澳门的文物交易市场上,令社会各界扼腕瞠目,痛惜不已.尽管如此,陵园发现本身即具重大意义.嬴秦崛起于陇山以西那段被忘却了的历史,将由此再现其风貌;秦文化的研究探讨,也将由此翻开新的一页.通过考古人员的清理发掘,我们得以明确陵园的位置、布局和规模,了解墓葬的形制、结构和品位;经过门从盗、贩文物罪犯手中的追缴,以及各地收藏机构的积极征集,陵园所出部分器物已收归公有;流失海外的墓中珍品也多已面世,有关资料信息被陆续反馈回国内.这一切,都为我们了解、研究该陵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陵园中心部位处于大堡子山顶部地势较为平缓的东北山梁的南坡,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40米,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图1).由北到南(也即由上而下)平行并列着两座大墓,北面一座为“目”字形(M3),南面一座为“中”字形(M2)(图2).“中”字形大墓以南,附有一东一西两座车马坑,已清理的是东面一座(M1).周围有规律地分布着200多座中、小型墓葬.所有墓葬均为东西向,坐西朝东.陵园正上方有夯土台基遗存,附近发现不少秦瓦残片,表明那里曾存在陵寝类墓上建筑.“目”字形大墓全长115米,墓室口长24.65米,宽9.8米,墓深16.5米.“中”字形大墓全长88米,墓室口长12.1米,宽11.7米,墓深15.1米.两墓均有东、西两条斜坡墓道,墓室呈上大下小的斗状,皆设二层台,台上有殉人(“目”字形大墓台面盗扰破坏严重,只发现殉人1,另有西墓道填土中有殉人7;“中”字形大墓二层台上有殉人7,另在西墓道填土中有殉人12).墓主葬式为仰身直肢,殉人则多为屈肢.两墓棺下均有腰坑,坑内各殉犬1只,玉琮1件.车马坑(K1)为瓦刀形,全长36.5米,东西向,坑道在东.坡状倾斜至坑底.坑东西长14.65米,南北宽12.95米,深5.4米.坑内殉车4排,每排并列3乘,每乘两服两骖,辕东舆西.

已知的资料及信息显示,陵园所出器物,以金器和青铜礼器为大宗,散现的车马器和兵器也颇引人瞩目.曾在巴黎展出过的一批金器,包括一对金虎和大量棺椁饰片,其中有大型金鸷片4对8件,高52厘米、宽32厘米,钩喙、环目、凸胸、屈爪,饰不规则的凹凸勾云纹(图3).有4件在纹饰余白中随纹样走势镂出10个形状各异的透孔,当初可能含宝石类镶嵌物,以示雄雌之别;另有数十件形制各异的小型金片(这类小型金片甘肃省博物馆和礼县博物馆各征集过一批),大都为羽瓣形,应为组成鸷鸟身、尾的部分构件.用成对的大金鸷装饰棺椁,反映了嬴秦以鸷鸟为始祖图腾的宗教观念.青铜礼器有鼎、簋、椭方壶、编钟、编镈等,数量甚巨,分散收藏于世界各地.上海博物馆和甘肃省博物馆各藏有一批列鼎、列簋(包括许多残件).最大鼎高47厘米,口径42.3厘米,宽体,外折平唇沿,厚立耳,浅垂腹,平底微圜,三蹄足,足上部有三齿扉棱.沿下和腹部均饰窃曲纹,足部饰兽面纹.器内腹部铸铭2行6字:“秦公乍铸用鼎”(图4).最大簋高23.9厘米,口径18.6厘米,弇口,高盖,兽面耳垂珥,圈足下附3兽首支足.盖顶捉手内饰变形凤纹,盖坡沿与器口沿饰窃曲纹,下腹部与盖面饰瓦棱纹,圈足饰垂鳞纹.盖内与器内铸对铭2行5字:“秦公乍宝簋”(图5).大堡子山秦陵披露后,学界首先关注的是墓内问题.尽管考古信息和文献记载都为墓主的判断划定了较窄的时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但学者们的意见还是很不一致,对于两座大墓究系二公之墓还是一公的夫妻异穴合葬,就有不同认识.即以二公言,庄、襄、文、静四位秦君都容含在大墓时域所允许的范围内.笔者力主襄、文二公说,并作过具体论证,认为上方的“目”字形大墓应为襄公之墓,而其下的“中”字形大墓,墓主当系文公.④

必须附笔略述的是,在大堡子山秦陵清理后不久,又在永兴乡赵坪村西北侧圆顶山北坡上,发现了一处秦国贵族墓地.这里是一片平缓宽阔的河谷台地,与大堡子山隔西汉水相望,距离不过六七里,往昔就曾多次出土过品位甚高的先秦器物.1998年和2000年,考古人员两次清理发掘了属于春秋中期的贵族墓葬4座,车马坑1座,出土了大量包括成套青铜礼器在内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两座五鼎墓,出土器物尤其可观.经初步调查和勘探,已知该地带是一片范围较广、跨时甚长的秦国墓区,有春秋早期也有春秋中、晚期乃至战国时期的墓葬,且多为贵族墓葬.这表明,在秦都东移关中后,此处仍有公族留守.从其位置和规格看,这应当就是秦国最早的一处国人墓地.它与大堡子山公陵一南一北成犄角之势,共同拱卫着国都的西郊.这片墓区的发现,更坚定了我们对秦都西邑地望的判断.

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面世,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也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也随之展开.2006年,由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博物馆考古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又在大堡子山地区开展了新的调查发掘工作.以下我们对其成果分三项作简略介绍.

首先,对大堡子山城址的发掘.

城址位于大堡子山顶部西南向和东北向相连接的两道山梁上,平面大致呈长方形,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城墙依山势而修,夯土建筑,大都残毁严重.东西断续长约1000米,南北断续长约250米.东北角一处保存较好,长约5米多,残高约3~4米,夯层厚8~12厘米.20世纪发现的秦公大墓及车马坑、新发现的乐器祭祀坑及大型建筑基址,均在城址内,中、小型墓葬城内也有零星发现.发掘报告坦承:“大堡子山城址的城墙只是经过了初步调查和钻探,尚未试掘,有关城墙的准确走向和详细结构,以及城墙的建造和废弃年代等尚不明了,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工作.”⑤笔者陋见,从该城址的位势、规模,尤其是城内文化遗存(主要是秦公大墓、车马坑、乐器祭祀坑、府库建筑和中小型墓葬)看,城墙当为保护陵园而建,并非常规性的民众居邑,更不可能是都城.

其次,对大型建筑基址的发掘.

基址(编号21)位于城址内南端高处两个相邻的台地上,为夯土建筑,呈南北向纵长方形,南北长107米,东西宽16.4米,东西两墙基间宽11.4米,基槽深1.12米,宽3.2米,夯层7~10厘米.东西两墙之间的正中位置,有南北一字形排列的17个柱础,础间距约5米,另有一柱础被移位至西北方5米以外处.柱础石质,为当地有所暴露的青灰色页岩,形状不规则,未经加工,个别柱础由小石块堆积而成.室内地面基本上全被破坏,残存小片地面显示与柱础石面相当,柱石应为暗础.未发现木柱腐朽后留下的柱洞痕迹,表明立柱非建筑物隔墙所用的墙内柱.未发现瓦片堆积,因地表破坏严重,也未发现门道和台阶一类设施.综合诸因素考察,这应是一座具有梁架结构的两面坡式建筑,估计为茅草屋顶(图6).

基址夯土内出土两件可断代陶片,时代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基址内发现分别属于春秋早期偏早和战国时期的墓葬,前者被基址打破,后者打破了基址.这可以确证,该建筑始建于春秋早期偏晚或中期偏早,而至战国时期即被废弃.发掘者认为,这应是一座大型府库类建筑,“始建年代与被盗秦公大墓的年代大体相当或稍晚”.⑥

第三,对祭祀遗迹的发掘.

这是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田野考古收获最丰硕、意义也最深远的后续发现.

祭祀遗迹位处被盗秦公大墓M2西南方约20余米的平缓地带,包括1座乐器坑、4座人祭坑、6个灰坑.附近盗洞遍布,最大一个盗洞紧贴乐器坑南壁而过,相距仅20厘米.乐器坑有幸未遭毒手.

乐器坑(K5)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8.8米,南北宽2.1米,残深1.1~1.6米,距地表深1.92~2.06米(图7).坑内乐器分两排设置,坑南部置青铜编钟与编镈,靠坑壁一字形摆开,8件甬钟在东、3件镈在西.编镈由西向东依大小顺序排列,编钟则以大者在中间的方式置放.钟镈均有挂钩,在器上或器旁.钟镈表面残留布纹痕迹,说明入坑时包以麻布.3件镈

本文是一篇博物馆论文范文,关于博物馆相关学士学位论文,关于大堡子山秦公陵园述略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博物馆及堡子及乐器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博物馆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上或其侧各有1件铜虎,钟镈及虎的纹饰沟槽内均发现朱砂残存.钟镈北侧为钟架,存有时断时续的木质朽痕,由朽痕可知是用一根东西向长方木条和两根南北向短方木条构成,长8.8米,宽1.97米,外表经髹漆,但纹饰已无法辨别.未发现钟架上附有铜质构件,且钟镈皆安放于木架一侧而未悬挂,可猜测钟架为象征性冥器,非实用物.坑北部置石编磬与磬架.编磬5件一组,共两组,按规格大小依次由西向东排列.磬架亦木质,形制与钟架近似,长2.5米,宽0.8米,有髹漆.编磬发现于磬架之下,不排除悬挂摆置的可能.磬的形制,与被盗大墓中所出相同,股、鼓两边都微凹呈弧线形,显示出秦磬的特色.

最大镈通高66厘米,体高48.5厘米,铣间距37.2厘米,舞长径29.4厘米,短径23.7厘米.平于,椭圆口,舞面开长方形孔,透雕扁体龙纹繁纽,镈身附4条透雕蟠龙纹脊棱,其中两条上延至舞部与繁纽相接.舞部以脊棱为界,分饰对称的4组龙纹.镈身被脊棱分为4个上下镶袢带的纹饰区,区内分饰对称的组合龙纹图案,上部为双首龙纹,下部为单首龙纹.三镈形制、纹饰大致相同,繁简略异,规格递小.造型宏伟,装饰华美,铸制精良.最大镈鼓部铸铭6行28字:“秦子作宝龢钟,以其三镈,厥音鉠鉠雍雍.秦子畯命在位,眉寿万年无疆”(图8).每镈附一铜虎,虎体中空,顾首向上,呈蹲踞状.三虎长分别为22.6厘米、22.4厘米、21.7厘米,宽分别为8厘米、11.1厘米、7.9厘米,高分别为11.1厘米、8厘米、11.3厘米(图9).有学者主张铜虎也是一种乐器,是用来为镈止音的,即古文献中所说的“敔”.⑦笔者认为,铜虎和大墓中所出的金虎、铜虎性质相同,显示某种神秘的宗教意义,对葬品起守护作用.这种举措当和嬴秦成为西方诸侯国后日渐昂扬的崇虎情结有关.⑧

8件甬钟形制、纹饰基本相同,规格依次递小.最大钟弧于,椭圆口,通高43.7厘米,体高31.5厘米,甬长12厘米,舞长径19.6厘米,短径15.3厘米,铣距22.2厘米,附钩.舞部分4个对称纹饰区,饰阴线卷云纹,钲部左右各分5个篆区,每区凸3枚,鼓部饰左右对称的阴线顾首夔龙纹.

乐器坑附近有4个人祭坑,形状与大小不一,共殉6人,其中4人为儿童.或俯身屈肢,或蹲坐蜷伏,或双手掩面,或骨架残缺倒置,其相甚惨.

乐器坑与人祭坑距秦公大墓(M2)很近,且与大墓及所附车马坑方向一致,可以肯定和大墓有关.因尚未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以乐器坑陪葬贵族大墓的先例,故发掘者认为这不属秦公大墓的从葬或附葬内容,而应为祭祀遗迹.⑨这种分析是正确的,出土器物的时代特征也能辅证.已有学者对已知秦镈体高与铣间比、主体纹饰个性、铭文内容及至字体风格,作过对比研究.结论是大堡子山乐器坑所出镈的时代,比陕西宝鸡太公庙所出武公镈的时代要早,而比上海博物馆所藏出土于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秦公镈时代要晚.⑩也就是说,乐器坑不大可能与秦公大墓同时修造,它应当是大墓墓主的后嗣为祭祀先公而兴建的.在此还须提及日本MIHO(美秀)博物馆所藏传出大堡子山秦陵的编镈和编钟(件数不全),其规格与乐器坑所出相近,而形制和纹饰则几乎完全一样.其甬钟铭文除了因不是编镈而少“以其三镈”一句外,内容全同于乐器坑所出镈铭,句式、语气、字体如出一手.如”秦”字,均为省臼而从三禾,这是该字后起的一种颇具个性的写法;又如“年”字,皆简笔写成近似“人”字形.笔者曾撰文指出,MIHO博物馆所藏那批秦子乐器,与乐器坑新出乐器当为同时铸造,乃另一座秦公大墓(M3)的祭品,而作器者秦子当为同一个人.11


如此一来,便提出了两个新的也是近些年来学界正在探讨的问题:乐器坑的主祭者也即镈铭中的秦子究为何人?他与大墓墓主是什么关系?问题很不容易解决,因为这既牵涉到对“秦子”义涵的诸种解释,又取决于对M2墓主的判断是否正确.所以,答案可谓众说纷纭.秦子指谁,较有影响的即有静公、出子、宪公、宣公诸说.同上文对两座大墓墓主为襄、文二公的判断相照应,笔者认为镈铭中的秦子当为宪公,“秦子”乃宪公在文公丧期内的自称.12宪公在为其祖文公营建乐器祭祀坑的同时,也为其曾祖即开国之君襄公营建了一个.该祭坑已在大堡子山盗掘浩劫中破坏掉了,日本MIHO博物馆所藏秦子器即为该祭坑所出.学者们考证这两批乐器时代在秦公大墓之后,又在武公时代之前,也正与宪公的时代相当.

大堡子山遗址的后续考古成果,内容丰富,意义重大,不仅进一步夯实了该遗址为秦公陵园的性质,也为遗址的规模、范围、格局和时代,提供了更全面、更确切的实证.陵园护卫城墙及大型府库基址的揭示,反映了嬴秦对先公墓茔的深度眷顾,印证了我们过去所作秦都东移后仍有公族率部留守故都、保持宗庙陵畤祭统的论述.乐器祭祀坑的完整发现,不仅使学界对嬴秦祭祀制度及重乐传统有了新的认知,也使人们对秦国青铜工艺进步之快有了直观的感受.秦子镈铭引发学界对秦公大墓墓主及主祭者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并关联到对秦国公室宗理的辨析.这一切都在文献记载同田野考古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大幅度开拓了秦史、秦文化研究的视野,把这一领域的学术进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注释]

①李学勤:《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第11版.

②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3期.

③可参阅《阳鸟崇拜与“西”邑的历史地位》一文(《丝绸之路》1998年学术专辑)及《早期秦史·都邑篇》(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④祝中熹:《大堡子山秦陵墓主再探》,《文物》,2004年第8期.

⑤早期秦文化考古联合课题组:《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遗址》,《考古》,2007年第7期.

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1期.

⑦梁云:《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青铜乐器坑探讨》,《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

⑧祝中熹:《大堡子山秦陵乐器坑所出铜虎性质刍议》,《丝绸之路》,2010年第2期.

⑨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1期.

⑩赵化成、王辉、韦正:《礼县大堡子山秦子“乐器坑”相关问题探讨》,《文物》,2008年第11期.

1112祝中熹:《秦西垂陵区出土青铜器铭中的“秦子”问题》,《丝绸之路》,2009年第2期.

相关论文

秦公大墓的劫难与保护

本文是一篇博物馆论文范文,博物馆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秦公大墓的劫难与保护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博物馆及文物及旅游经济。

秦公六号大墓盗墓实录

本文是一篇博物馆论文范文,关于博物馆方面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秦公六号大墓盗墓实录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博物馆及墓室。

天地大美石膏山

本文是一篇石膏论文范文,关于石膏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天地大美石膏山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石膏及景区及哪里有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

公私募1月业绩大PK:公募略胜一筹

本文是一篇低碳环保论文范文,低碳环保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公私募1月业绩大PK:公募略胜一筹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低碳环保及互联网及。

电商“斗”物流关公战秦琼

该文为电子商务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电商“斗”物流关公战秦琼相关电子商务论文免费下载,可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论文写作研究。

别恨嫁,找老公是一门大学问

该文为老公类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别恨嫁,找老公是一门大学问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可作为专业老公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