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之树》:分裂语言的弥合

时间:2024-02-13 点赞:45378 浏览:8830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语言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语言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无风之树》:分裂语言的弥合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语言及意象及价值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语言论文范文。

摘 要 :《无风之树》的立体叙事方法,使得第一人称叙事从语言形式和内在价值基础两方面弥合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语言分裂,即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分裂,使作者摆脱了困扰中国现代作家的语言梦魇,得以用中国人的日常话语叙事,还原了汉语的原生性,摆脱了欧美语言对中国人的语言表达的扭曲.但是作者自身的价值分裂和第一人称叙事的局限性决定了这只是暂时性的、个案性的弥合.

关 键 词 :立体叙事;第一人称叙事;语言;价值;弥合

中国现代文学①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分裂现象在《无风之树》中得到暂时性的、个案性的弥合,第一人称叙事使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使作者摆脱了困扰中国现代作家的语言梦魇,得以用中国人的日常话语叙事,还原了汉语的原生性,摆脱了欧美语言对中国人的语言表达的扭曲.在欧美文化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造成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撕裂,在语言上的效应是汉语从词汇到语法各个层次上的欧化现象,造成了中国人的生活意象和书面语言表达之间的非原生性,使中国现代作家的描写和表达总是有隔靴搔痒之感,对于中国的地方(指北京以外地区)作家来说,更是双重的痛苦:他还要把方言构筑起来的生活意象转换为以北京方言为主的普通话语言意象.余华曾非常形象地描述过这种感受:“我就是在方言里成长起来的.有一天,当我坐下来决定写作一篇故事时,我发现二十多年与我朝夕相处的语言,突然成为了一堆错别字.口语与书面表达之间的差异让我的思维不知所措,如同一扇门突然在我眼前关闭,让我失去让前进时的道路.我在中国能够成为一位作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语言上妥协的才华.”②我们把这种语言的转换比喻为“语言进城现象”:方言进普通话的城,汉语进欧美语言的城.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在语言上的困境已经争论得太多,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荷花淀派”、“山药蛋派”,企图用充满中国乡土民俗的文化意象去克服语言的异域化,但这是一种偷换概念的做法,文化意象是表达的内容,语言是表达的方式,即使内容完全“国粹”,也丝毫改变不了表达方式的假洋鬼子品性,八十年代的“京味小说”“寻根文学”都是相似的情形.中国现代文学的语言困境是历史造成的,无论今天我们拿出多少种解决方案,都无济于事,这是一件人力无可奈何之事,唯一的办法就是:时间.这是一个语言的文化沉积过程:生活意象如何渗透到词语以及词语之间的联系中去,词语如何从生活意象中生长出来,词语如何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去表达生活意象,达到水融的原生状态,以及词语自身构建起气象万千博大精妙的意蕴世界,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幸的很,我们所有的现代文学创作都是拓荒,我们所有的现代作家注定只是筚路蓝缕的拓荒者.

《无风之树》的第一人称叙事用口语的形式无形之中突破了现代文学的语言困境,捅破了中国人生活意象和书面语言表达之间的隔膜,这种语言和意象的水融状态使作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从原来高度控制井然有序的书面叙述,到自由自在错杂纷呈的口语展现的转变中,我体会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丰富.”③模拟人物的口语,而这些人物又是几乎未受到现代文化沾染的乡土中国里的农民,他们的语言是他们生活的原生产物,这就使小说语言和生活意象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实现整个叙事的口语化,作者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我们把它称为“立体叙事”.这种叙事的特点是:A在B的第一人称叙事中是被叙述的对象,此时呈现在他者视域里的外部表象,当转换到A的第一人称叙事中,在前面叙述过的外部表象得到里内部动机的重新诠释,这不是次数上的重复描写,而是内涵的深化,使一个人类行为的展示立体化.与绘画上的立体主义比较而言,时间艺术的文学显然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绘画的空间是有限的,一个侧面的表现必然抢占了正面的空间;而文学的时间是无限的,可以多角度多层面重复展现.但是这种叙事方式的缺点也是无庸讳言的:叙述速度迟缓.这种叙述方式没有能力叙述史诗性的内容,不可能容纳下宏大的社会图景和跨度很大的故事框架,它只能集中叙述某一个事件或是某一个场面,在叙述这个事件或场面的过程中它可以外延一些前因后果,把信息量扩大,但只能是点到为止,我们无法想象用这种立体叙事的方式去讲述像《红楼梦》那样的一个故事,――那将是一个漫漫无期的灾难.

这部小说所要讲述的历史话题,在文本中呈现为两种语言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的过程和结果异常深刻地揭示了的真实面相,严酷的历史现实竟表现为语言的分歧,这是让我们感到十分惊讶的一个看法.这使我们想起了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因为语言的命运根植于一个民族对存在的关联中,所以,在我们看来,追问存在的问题与追问语言的问题在最深处交织.”④作者在另外一篇文章里借用作者阐释小说主题的“巨人”和“矮人”的说法,把这两种互相斗争的语言称为“巨人语言”和“矮人语言”,这是一种象征式的表达,其实就是或学术话语和老百姓话语.巨人语言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话语,特点是其异域性,即与生活现实的完全悖离;矮人语言主要表现为日常口语,特点是原生性,即与生活现实的水融.巨人语言借助国家机器(暴力)实现了对矮人语言的统治.但是矮人语言的价值自圆性于无形中自动消解了巨人语言的统治,使之流于物质的、形式的,而不能触及矮人的精神世界.或学术话语之所以在老百姓的价值观念层面上失效,原因在于它与老百姓的生活现实的悖离.这个观点不仅勾画出了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里中国人的真实生存样态,而且在解释中国社会庙堂文化和草根文化长期分裂的现象时也是有效的.

在第一人称叙事的日常口语的书写中,作者感到了“体会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丰富”,这不仅是因为口语能生动贴切地表达出生活意象,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原生性语言传达出来的价值自圆性带来的道德感.中国现代文学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分裂,其实质是价值的分裂.叙述语言渗透着作为现代人的作者的价值感,这种价值感有时是自觉的,更多的时候是不自觉的,它渗透在词汇、语法、意象各个层面,它其实也是一种“巨人语言”,叙事对象在这种语言的表述中自然会被价值过滤.这种现象弥漫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说到底,中国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性的眼光重新打量中国社会.但是这种现代性的价值在一个半世纪的现代化过程中并没有成形,形成稳定的中国自圆性价值体系.它身份可疑,一直都处在一种犹豫徘徊的状态.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普遍道德感软弱的根本原因,因为道德感来自坚定的价值观念.道德感缺乏导致了文学的诗意的枯涸,就整体而言,中国现代文学缺乏诗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广而言之,其实,这是世界范围的文学现实在中国的一个缩影,现代社会的道德蜕化已经使人类的艺术除了复杂的技巧、丰富的表现力而外毫无诗意可言.康德的名言:“世界上唯有两件事使我们的灵魂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头崇高的道德法则.”作者的理解是:没有心头崇高的道德法则,仰望星空,我们的灵魂不会被感动.没有道德的沐浴,现代物质文明展现的必然是一个俗艳的精神荒原景象.

《无风之树》的第一人称口语表达,一定程度上逃脱了作者的现代性价值过滤,还原了叙述对象的原生形态,使它的自圆性价值得到较为完整的呈现.这个自圆性价值的独立和稳定不仅使矮人们的行为具有了道德意义,而且使作者也获得了道德感.为了获得这种价值的自圆性,作者必须把矮人坪置于一个极其荒僻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局限在一个封闭的叙事框架内,它就象是现代文明的海洋里的一座孤岛.但是在现实中,这样一种乡土社会是理想化的,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特别是现代传媒在农村的普及、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乡土社会正在分崩离析.这就使这本小说更象是寓言,正如作者自己所言的那样:“《无风之树》写了三个月,是我下笔最快的一部作品,讲的就是,把写成一个寓言,一场巨人与矮人的故事.历史总是巨人们高高在上地指导矮人们的历史,可又总是给矮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⑤在现代中国的文化图景中,乡土社会的价值观念保持了相对的独立和稳定,所以乡土社会相较其他的社会形态表现出更多的道德感,尽管也许这种道德简单朴素,甚至愚昧.在现代文学的第三人称叙事中,被叙述的乡土社会的道德经过作者分裂的价值观念过滤,被弱化、扭曲,但是在第一人称叙事中,情况得到纠正.在《无风之树》中,矮人们(草根阶层)的生活意象和价值观念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表现出了强烈的道德感,作者被人物语言牵引,不由自主沉浸在道德的庄严和诗意中,所以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丰富”.

但是时代决定了作者不能解决自身的价值分裂和混乱,所以这种道德感是昙花一现的,而且我们所有的叙事不可能都采用第一人称,所以不论从语言形式还是从语言内在的价值基础而言,《无风之树》的语言弥合的现象都必然是暂时性的、个案性的.

注释:

①本文中的“现代文学”一词,指的是从一般所谓“近代文学”直到“当代文学”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国文学.本文所论述的问题呈现出来的历史连续性,足以提供一个个案佐证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合理性.

②余华.《余华小说精品自序》,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6月版,第5页.

③李锐.《无风之树后记》,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365页.

④Heidegger, 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Yale Univ-

ersity Press, 2000,p56.

⑤张婷.《“”是我终身要表达的命题》,《凤凰周刊》,2006年12月15日刊.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相关论文

英文译本《红楼梦》的语言

该文为关于语言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英文译本《红楼梦》的语言相关论文英语摘要翻译,可作为外文翻译专业语言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

《围城》幽默语言艺术小探

本文是一篇围城论文范文,围城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围城》幽默语言艺术小探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围城及词语及语言。

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演唱

此文是一篇鸟儿论文范文,鸟儿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演唱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鸟儿及演唱者及歌。

鲍晶晶为什么要写《等风来》?

本文是一篇纪念册论文范文,纪念册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鲍晶晶为什么要写《等风来》?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纪念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