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型的比较文学教材

时间:2024-02-01 点赞:44559 浏览:8520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关于比较文学及文学理论及世界文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比较文学类论文范文资料,与一部型的比较文学教材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比较文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66101(2007)0201724

最近出版的《比较文学教程》一书(曹顺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以创新性、可读性、简练性受到学术界和授课教师的欢迎和肯定,并在短期内被很多高校采用为教材,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重要价值.综观全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打破原有比较文学教材的理论框架,提出一个新的比较文学理论范式.

面对当前比较文学界出现的种种疑云迷雾,该书鲜明地表达自己的学术主张和教学目的,提出: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它的“跨越性”,包括跨国、跨学科和跨文明,并明确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四大研究领域,即“实证性影响研究”、“变异研究”、“平行研究”与“总体文学研究”,可谓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拓宽了学术的视野,具有创新精神.曹顺庆团队以其学者的身份和学术发展的“标志性”角色,集体完成了这部书稿.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建立自己的学术研究的科学化模式,保持着对学科发展的质疑,隐藏在学科体系背后那双冷峻的眼睛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该书同过去某些比较文学教程(或概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教材较多地吸收了国内学术界近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增加了对国内某些著作的介绍和评价.例如,该书以一定的笔墨介绍了国内的几部比较文学教材,最早的有孙景尧、卢康华的《比较文学导论》,乐黛云的《比较文学原理》,刘象愚、陈的《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的《比较文学论》等.这就避免了过多依赖外国理论,而有助于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的建立.正如曹顺庆在该书的《后记》中所说的,“本教材在整体章节和结构布局上,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教材的一个新体系.”

二、在编选内容上,该书突出的特点是注重教材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既考虑到教材的革新和与时俱进,又考虑到言简易行;编排上也有改进,有学习目标、提要、小标题,对许多概念、术语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和说明,对许多重要的比较文学家都做了简介.在论述中,不是概念推导、凌空蹈虚,而是层次分明、脉络清楚,文字上通俗易懂.很多章节举例新颖、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书后有附录,介绍主要参考书目,方便读者查找原著.

内容本身的特性也影响学习,特别是理论著作概念的密度往往造成阅读的困难.教材的编写注意了各个章节的长短、命题(概念)的数量.就本科教学看,必须掌握好命题的数量和阅读(学习)时间的关系.如果阅读较多,需要时间过长,可记忆的概念就会减少,本教材的编写,尤其注意了这一点.另外,教材的编写还特别注意了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与非重要知识比例、主要概念与细节的比例问题.教材每章都有“本章导航”,各节都有黑体字概要和楷体字简介,编写重要知识比例较高的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注意主要概念,避免在细节中分散时间,有助于学习.书中提供的参考例文,较好地帮助了那些对其有兴趣的学生,本书携带的HEP学习卡,也是新颖的学习方式,与阅读全书比较,更有利于掌握要点和学习新的相关材料.

三、该书不仅是教材,也是严谨扎实的学术著作.创新表现在内容上的一家之言和它的全面性、系统性.曹顺庆写的绪论,是一篇全新的中国比较文学宣言.从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定义与可比性到基本特征与四大研究领域,都是新鲜的,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回答了当前学界面临的有关比较文学理论问题和难题,所以从框架上看,不愧为具有创新特点的“比较文学教材”.它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变异研究”,而又没有排除长期影响人们的法国影响研究和美国平行研究.在这一章里的文化过滤、文学误读,以及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的提出,都是有新意的.当然,对曾经为世界文学研究做出贡献的总体文学研究,也予以重彩之笔,让世界文学的国际视野更加突出.这种带有世界性因素的研究领域,在过去的教材里是被忽略了的.可以说,教材拓展和更新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解决了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材,也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教材.

四、作为比较文学理论教程,该教材由一系列的观念构成.一些观念间的关系构成命题(proposition),成为结构的最小单位.命题之间的关系构成微观结构,有效地处理概念和命题构成大的结构,全书形成一个学科的宏观结构.

各章的结构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结构是联系一些观念的逻辑组成形式.书中各章节、小标题、层次,都反映了比较文学的基本模式.一些项目、概念、论者的排列,结论和依据等由主编的主旨和阐明的事实所组成.教材的结构有很多表达方式,如表示关系的词的使用、结构的清晰论述、绪论和各章节标题的使用、思考题和参考例文等,都组织得清楚、适当.

课文局部的相关性是影响学习结果的另一特征,教材也特别注意了这一点.所谓“内聚力”(cohesion),由几个简单的关 键 词 环节来确定,联系章和节之间的概念.如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就是用放送者、接受者、中介者将它们连接起来的.

当我们肯定这部教材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它的不足或欠缺.一、该书由于打破了传统比较文学教材的结构,就内容来看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缺乏史的部分,缺少当代西方文论等.二、曹顺庆在后记中说“本教材是多所学校多人合作的成果,各章节难免参差不齐”,读后确有此种感觉.对问题的认识和行文风格上有深浅别样之分,显得不够统一,个别地方限于篇幅使人感到仓促收笔,言未尽意.三、由于教材受篇幅限制,有些比较文学重要问题的论述显得过于单薄或偏颇.如诗歌比较、小说比较、戏剧比较等方面,对揭示文学发展规律及美学价值的重要文学现象,书中介绍得就比较简单.又如“变异研究”,被认为是“最富创新性的一章”,但对什么是“变异学”,以及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论述得并不充分.对其“变异”理论的疏忽直接影响了对创新学科理论建树的深刻认识.比较文学的文字总在“变异”中跳跃,比较文学的声音总在“变异”中颤动,比较文学“变异”研究应该有广阔的空间.四、一些不妥或失误之处.如112页,一方面说“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等它关系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等”,一方面又在给译介学下定义时说“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等”,这无论从内容认识和语言表述上都有矛盾之嫌疑.在137页,论及接受学与传统的接受美学的区别,接着又讲接受实质上与传统的渊源学与科际整合研究没什么两样.我们在谈到比较文学接受理论时,首先是跨越,跨越国界、跨越语言、跨越文明,而在139页作者却举例说“例如研究中国读者对《红楼梦》的接受等”,这显然不是比较文学.还如关于“比较文学家”的介绍,这个很好,但没有介绍人物的原文姓名、生年等,这就显得不完整.读者仅仅知道中文译名,不了解这位比较文学家生活的年代、国别,这样的介绍意义不大.还有些失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这部《比较文学教程》无论是从高校教材还是学术著作而论,都是值得称道和推荐的著作.虽然有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我们相信,这部教材将在未来的教学和研究中会使更多读者发生兴趣.据说编者正在广泛征求意见,要做进一步的修订,这会使教材更加完善.作为大学本科教材,它可以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比较文学知识,更好地推动比较文学的教学、研究和学习.

相关论文

一部型的比较文学教材

本论文是一篇比较文学类有关文学专业论文,关于一部型的比较文学教材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比较文学及文学理论及世界文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