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经典有多远?

时间:2024-02-25 点赞:47318 浏览:9210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经典论文范文,关于经典类论文范文资料,与我们离经典有多远?相关硕士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经典及庄子及精神方面的经典论文网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经典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新世纪以来,“重读经典”被不断提出,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关于经典的解读、讲座如春水般涨开.这无疑是好事.然而,如果追问一下:我们真的重视经典了吗我们真正理解和践行经典精神了吗经此一问,就会发现不少值得反思、深省的问题.

何谓经典不少学者都对它作了阐释.笔者最欣赏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的说法.他说经典是“经历过最糟糕的野蛮攻击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因为一代一代人都无法舍弃它,因而不惜一切代价紧紧地拽住它,从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这里对经典的描述是:其一,无论怎样攻击它,都挡不住它的思想光辉.它经得住历史的拷问和质疑,有思想文化永恒生命力.其二,任何时代都需要它,无法抛弃,难以决裂.先秦儒道两家的著作,正是这样的经典.在中国被称为经典者有不少,惟有先秦儒道文化的经典,经过历史和人们的选择,毫无争议地被认为是经典的经典,精华的精华.中国的许多思想、文化、精神、理念都是从这里生出和发展.这些经典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乃是我们民族永恒的源头活水,始终都会给我们生命和思想的启示.

“重读经典”的提出,说明曾经长时间不读经典.建国后,对待传统文化定下的方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实际上采取了否定、决裂的态度.经典不仅被打入“冷宫”,而且被严重“毁容”.一代甚至延续几代人都陷入对经典的“集体无意识”;不知经典为何物,不知孔孟老庄为何人.经典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么,在人们心中几乎是空白,但又不是真正的空白:那就是人们简单、模糊地接受了思潮对经典的“启蒙”,头脑中被塞进不少所谓反动、消极等概念.例如,曾有这样的歌,歌词非常直白:“叛徒某某孔老二,都是坏东西.”经典就这样被肆无忌惮的亵渎,真乃世所罕见.一个民族会如此糟蹋祖先留下的思想文化瑰宝,确实“史无前例”.在提出“重读经典”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唱着“狠批狠斗”走过来的一代人,还能不能对大师怀有敬畏还会不会在潜意识里对经典存有无形排斥之念以往的曲解,是不是随着拨乱反正就“正”过来了这些问题如今是否已经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和研究最近,笔者给大三的学生讲《庄子》,课前问到学生对庄子的印象.有这样一些简单回答:庄子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不管世间的事;庄子是消极避世的,主张隐逸.再问读了哪些《庄子》文章,不过就是《秋水》《逍遥游》等几篇片段.其实,学生还没有自己的阅读经验,没有研究思考.他们对庄子的印象,不是自己读《庄子》的体会,而是被动接受了过去对《庄子》的一些消极评价.在他们阅读中,先入为主,起了左右的作用.唯心虚无、消极避世,这是过去对《庄子》的普遍阐释,当今的一些文章著作依然对《庄子》有这种看法.

如果我们真正去“重读”《庄子》,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庄子不仅不消极、不虚无,而且对人生、社会投入了极大热诚和关怀.事实说明,在庄子思想中包含有大积极、大境界之深刻内涵.《庄子》的最高理想是达到“道法自然”、“与道为一”的和谐境界.为此,《庄子》建构了“逍遥”“无待”的自由独立精神;“道通为一”的“齐物”思想;“德充”“心斋”的养神之道,“法天贵真”的“素朴”文化;“与天地并生,万物为一”的博大胸襟和包容思想,特别是“无功”“无名”“无己”的超越境界.庄子若消极虚无,焉能有如此伟大的思想创造怎能提出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思路和方法又怎么会去思索解决社会、人生的重大问题《庄子》中确有一些描写“逃仕”故事的寓言,这些寓言表面虽带有避世色彩,但其精神实质并不是主张隐逸,而是批判黑暗政治,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尤其表示他不甘沦为工具,不愿同流合污.为什么唯心虚无,消极避世这种对《庄子》的评价能一直盘踞在人们心中,而真正属于《庄子》的批判精神,超越精神,循道创造,包容心态,和谐意识,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张扬个性等等,却难以被真正理解和接受经过深入思考可以发现,“俗见”一旦形成,会成为一种“习惯”,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对现成说法产生依赖的惰性.因此“俗见”的影响往往根深蒂固,并不是要正就能“正”,说扭转就转过来的.传统文化一旦被破坏,那裂缝是刻在人们心上的,很难弥补.造成与经典距离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人们还没有真正重读经典.如果能沉下心来,面对经典文本,用心思考体悟,是可以读出经典的原汁原味的.若此就不至于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继续误读经典.“重读”之“重”,应该包涵打破“惯性”,重新认识的意义,然而这一“重”却被不少人忽略了.有人甚至未读经典,只是看了别人的一些文章,就拼拼凑凑地对经典说三道四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发表”,除了加剧浮躁,没有任何意义.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去研读经典,但最起码应该是读了经典,确有心得,才能发表一二.现在人们大多还是通过学者的阐释来认识经典的,书本在百姓心中就是“权威”.人们相信书本,相信权威.而有时误导恰恰就是由第二手书本造成的.其实“权威”之“导”,并非皆是“权威”.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古训至少提醒我们:从读者方面说,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作者方面说,须对自己发表之见解有高度责任感.再者,经典博大精深,它不像通俗流行读物一样看着好玩.相反,经典很难读,读起来要费大气力,而且只有读进去了才能体会到经典的味道和妙处.无庸讳言,现在人们大多还不愿意把力气花在读经典上.稍加关注就可以发现,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经典关怀人生、关心社会的人文精神在当今的缺失,人们已经变得很功利、很实用.经典的精神、理想、信念常被视为虚无而不被重视了.虽然经典包蕴着深邃的思想、精神、文化,但读经典不可以直接、当下获得功利.因而,在浮躁世故、急功近利的世风下,很难唤起人们阅读经典的意识和兴趣.甚至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经典是过去时代的东西,已经落后时代,与当代不合拍.人们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实际阅读上,都对经典缺乏亲近感,这是一种可怕的距离.


古代学子在启蒙教育中,就开始读经典,可以说是读着经典长大的.后来打破读经的教育方式,很少读经甚至不读.提出“重读”,其基本意思当然是由不读到去读了.现在确已“重读”,课改提出要在中学开设经典选读课程,教育部列出的大学生必读书中,有不少是传统文化经典,小学生也能读几段《论语》《孟子》了.然而,读经典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形式上、要求上,有的似乎只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点缀,读经典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古代学子读经,也要考经.古代科举有“明经”一科,考的就是经典.这对读经的推动可想而知.现在学子们要学的功课很多,而列出的必读经典是无需检查考试的,那么被挤掉的就必然是它了.除此之外,各种功利诱惑也不少,去读经典就有点沉不住气,经典实际上还是处在“冷宫”里. 古代私塾教育的特点之一是背书.“背”曾被批为“死记硬背”.而被现代学校所拒绝.其实,“背”之中包涵着浸、悟、熏、染等学习方式.这种扎扎实实“读”的方式被抛弃了之后,我们的学子是否就不“背”了否.学子们在校、在家还是“背”.测验背,考试背.然学子们“背”的是什么往往是上课笔记,标准答案!而且是专门对付考试的“死记硬背”.相对于古人的背经典,孰优孰劣,值得认真思考.还有一个问题:重读经典,是不是也需要一些推动手段和措施保障

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根的先秦儒道两家经典,后世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注释和阐发.在大量“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活动中,经典的原汁原味已经“渐行渐远”.这种渐行渐远,就像任何历史都不会在史家笔下完全复原一样,亦属正常,因为注释阐发肯定会包含着“为今所用”、“为我所用”的因素.后世也不断根据当世意识形态、统治思想之需要对经典进行加工改造,甚至出现像“”那样对经典任意歪曲,肆意践踏.如何回到经典的本真本然、把握经典的精髓灵魂,这在提出“重读经典”中,需要认真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儒家经典的思想,虽然难以完全恢复到它的原貌,但毕竟逐渐“正”了过来,而道家经典《老》《庄》被打上的消极烙印,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就难以消除了.为什么道家思想难以翻身,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研究.

儒家经典打造的仁义礼乐文化注重伦理道德教化,关注人与社会和谐,历来处在主流文化中.加之儒家经典思想的表达比较平实、质朴,便于理解和流行.而道家经典思想文化的特质是超越的(超世俗、超常规)、批判的(批判违道而为、批判仁义礼乐异化、批判物役物累)、“见独”的(“外天下”、“外物”、“外生”、“无古今”、“不死不生”,都体现了其“见独”的思想价值),其表达方式也是诗意的独特表达.《老子》是以诗化的语言包容着深邃思想,而《庄子》则多以恢诡谲怪的寓言来象征隐喻其哲学思想,风格怪诞玄奥.认识道家经典的真谛,实际上面临着多方面的难题.一方面由于道家经典批判权力者违道、逆民、背人性的思想态度,常不为统治者所容忍,其独立自由的理想精神也难以被主流文化所接受.所以尽管道家经典“独见”“独晓”的思想深刻性超过儒家,但由于不能进入主流文化,而与人们产生隔膜.另一方面由于道家经典尤其是《庄子》的表达方式,对于长期习惯于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人们来说,已经难以驾驭和把握了.人们在阅读时,容易拘于表面言辞,难以理解《庄子》“荒诞之言”、“谬悠之说”、“无端崖之辞”的本质.再者,道家经典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如果人道违背了天道,人的活动最终就会走向失败.在人欲、物欲横流之时,人们很难顾及道家的提醒.道家经典强调人格独立,精神自由,个性舒展,她对人的关怀,主要是心灵关怀、人性关怀,而不是伦理、功利关怀.尽管道家对人的关怀是最高关怀,但是一旦功利价值在人们心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地位,关怀人性、心灵的道家文化往往会被主流文化排挤到边缘.以上分析诸方面皆为道家思想难以翻身的重要原因.道家经典的文化精神在当今的缺失,是人类精神家园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损失.这里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刻反思和探讨.

不仅道家文化精神被压抑值得反思,就是对所谓儒家文化处在主流文化位置上,也需要认真反思.只要认真反思,就可以发现,虽说儒家文化占主流地位,但儒家经典本真本然的思想精华却并没有真正进入当今文化主流.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核心是“爱人”,而爱人的核心是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先秦儒家的仁义、重民和道家的重道、重人(人性、心灵),共同构成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经过两千多年,到了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说起“以人为本”、“人文精神”时,这种“人本”或“人文”的内涵到底包含了多少重道、重民、重人的成分在我们大讲人文精神时,官本位、权力至上、功利为本又占据了主流文化的多大成分

当我们提出“离经典有多远”的问题时,关键是要问:我们离经典的精神有多远提出“重读经典”,根本&#

此文是一篇经典论文范文,关于经典类论文范文资料,与我们离经典有多远?相关硕士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经典及庄子及精神方面的经典论文网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经典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22312;于整个社会要有经典的精神.什么是经典的精神经典的精神包括正义、公正、、平等、诚信、良知、独立、自由、真理、理想、和谐、包容、创新等等,这些才是最最需要我们“重读”、守护和践行的!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所谓“以美其身”,是把读书当作安身立命的场所,由此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懂得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所谓“以为禽犊”,是把读书当作敲门砖,应付各种考试,取悦权势,谋取功利.重温荀子对“学”的不同态度之赞扬与批评,意在提醒我们:现在是否存在着荀子批判的“以为禽犊”的态度和现象如果仅仅把经典当作研究对象,而在研究中缺乏经典那种“介入”社会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现实问题无动于衷,不发一言,那么经典研究就成了塔中的自吟自唱.或者只是为了某种目的来搞些读经典的形式,而没有经典精神对灵魂的敲打,没有用经典精神“以美其身”,那就失去了读经典的根本意义.“重读经典”需要开些讲座,做些诵读节目等形式,但更需要在各种教育实践中,领会和践行经典的精神;需要以经典精神提升文化品位,解决精神危机.当今提出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经典精神应是“建设”和“构建”的重要环节,缺失了这种精神,先进与和谐就缺乏深刻文化内涵.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典的文化熏陶,精神守护,乃至属于精神层面的理想、信念被视为无用,正义感、同情心、责任心被淡漠,那么,这个民族的精神就会变得徒有其表了.这正是庄子“哀莫大于心死”所警示的意义.

相关论文

蓝光离我们有多远

本文是一篇光盘论文范文,光盘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蓝光离我们有多远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光盘及多媒体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

随身携带的医生,离老人有多远?

本文是一篇互联网论文范文,互联网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随身携带的医生,离老人有多远?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互联网及医生及医疗。

快时尚离我们有多远?

本文是一篇品牌论文范文,品牌有关学士学位论文,关于快时尚离我们有多远?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品牌及时尚及服装品牌方面的的大学硕士。

京东商城,离盈利还很远

本文是一篇互联网论文范文,关于互联网类函授毕业论文,关于京东商城,离盈利还很远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及。

4G,离我们有多远?

本论文为移动通信技术方面有关论文下载网站,关于4G,离我们有多远?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可用于移动通信技术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

品牌化内容营销:离好莱坞还有多远

本文关于文化传播及品牌营销及营销手段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文化传播类论文范文集,与品牌化内容营销:离好莱坞还有多远相关毕业。

营养师,离我们还有多远

本文是一篇营养师论文范文,关于营养师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营养师,离我们还有多远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营养师及政工师及经济师方面。

“汽车救援”离我们有多远

本文是一篇质量检验论文范文,质量检验相关函授毕业论文,关于“汽车救援”离我们有多远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质量检验及汽车及故障。

“去行政化”离国企有多远

本文是一篇国企论文范文,国企类函授毕业论文,关于“去行政化”离国企有多远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国企及市场经济及行政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