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教学法在跨学科课程“运输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4-18 点赞:54322 浏览:11617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运输经济学论文范文,运输经济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问题驱动”教学法在跨学科课程“运输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运输经济学及教学法及经济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运输经济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本文针对新时期高校跨学科课程“运输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对“问题驱动”教学法中的问题体系设计、教学组织和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实施该方法的一些体会.实践表明,“问题驱动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对课程以及专业综合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提升教学效果.

关 键 词:问题驱动教学;交通运输;跨学科;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思想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结合相关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1].PBL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资料、论证假设及教师总结[2].PBL的教育理念就是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不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知识容量偏少,所获取知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规范化,使教学过程能够较好地适应国内高校的主流教学形式——课堂教学.

针对高等学校跨学科课程“运输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本文拟探讨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辅以实例介绍“问题驱动”教学法的载体——“问题体系”的设计,并通过对两届本科生“运输经济学”考核成绩的对比,探寻“问题驱动”教学法用于此类跨学科课程的实际效果.

一、在跨学科课程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运输经济学是一门兼具文科和工科特点的跨学科课程.作为课程基础的“经济学”是一门文科课程,而对于交通运输专业这一传统工科专业来说,大部分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相当薄弱.在刚接触运输经济问题时,很多学生仍偏向于运用“常识”或附和大众观点,而忽视对经济学概念的使用,也不太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为此,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学好经济学的信念和决心.“问题驱动”教学方法的“问题”,应该首选学生日常能接触到但又不易为“常识”所解释的经济事件.这样就可以以“问题”为导引,将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具体化、人性化,使学生了解到运输经济学就是从生活中得来,同时又能够真正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消除学生对经济学的畏惧或抵触.

同时,交通运输专业本身对学生思维模式的要求也使得“问题驱动”教学法更适合于教学.综合性、系统性和全局性是现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些均要求学生从思维习惯上认清真实目标、关注全局、重视表达和沟通[3].但这与《运输经济学》教材的编写顺序不是非常吻合.教材上的知识表现形式是由经济学基本概念组合和发展而成的,这些基本概念的整体性并不显著[4].那么,如何能有效地将这些看起来干枯冰冷的知识化成引人入胜的适合工科学生思维习惯的教学内容就成为重中之重.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舍弃繁琐的概念堆砌,而是以“问题”引出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将知识直接呈现.

此外,由于涉及“经济学”与“运输工程学”两大领域,“运输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较多,但学时相对较少.就东南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而言,受到总学分压缩的影响,“运输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时由原先的48课时缩减为32课时.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效果,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个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便是通过“问题驱动”教学,以学生研究小组的形式,转换传统的单纯以班级为单位来授课的组织形式.这样不仅有助于克服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减少的影响,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问题驱动”教学法在“运输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课本中的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抽象的解释和说明,不一定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贴切答案.同时,学生熟悉了知识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在不同的实际情境中的灵活运用.为此,我们在“问题驱动”教学中需要把握建构性原则,即强调个体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建构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育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不应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应当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问题情境、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要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质疑精神,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5].

从具体运用来看,教师寻找、梳理、设计和建立问题体系是“问题驱动”教学的第一步,但并不是终结.教师还应及时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和反馈信息进行调整、总结和提升.“问题驱动”教学的过程是:“通过初始问题呈现,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呈现学生的反馈结果从中继续提问,再次引导学生思考的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下面分五个环节介绍“问题驱动”教学法在“运输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1.建立“问题体系”

“问题体系”包含问题原型的选择、问题设计、问题归纳和问题加深四个部分.

问题原型的选择和梳理应把握两点:一要立足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二要关注现实问题.问题的设计也要注意两点:一要提供熟知知识,唤起原有认识,即问题的设计要接近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二要提供过渡知识,产生认识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挖掘他们思维潜能.接着,应对所设计的问题库内的问题进行归类,找出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归类并建立问题体系[6].

这里以“运输经济学”重点教学对象之一的“出租车”行业为例,我们以“运输需求—运输供给—运输市场”为主线梳理问题体系:在“运输需求”领域,梳理出两个问题:“相邻城市/城区的出租车起步价为何不同”和“为什么出租车的空驶率较高”;在“运输供给”领域,梳理出两个问题:“高峰期出租车驾驶员为何不愿意进出市中心”和“如果降低份子钱或提供补贴,在高峰期司机又会如何决策”;在“运输市场”领域,也梳理出两个问题:“随着油价的增长,出租车计费标准是否应当提高”和“南京是否应当实施出租车双计费”.这种问题体系不仅与课程内容体系保持了一致,而且联系学生身边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关论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本文关于学生及测试及性格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学生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计算机基础课程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关本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