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茶文化学历教育的比较

时间:2024-02-22 点赞:44666 浏览:8603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学历教育论文范文,学历教育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中韩茶文化学历教育的比较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学历教育及茶文化及农业大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历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韩茶文化学历教育,是社会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时代诉求.然而,两国的具体办学模式不尽相同.由于办学体制和就业环境存在差异,中国茶文化学历教育面临韩国所没有的一些问题.中国茶文化专业的发展仍需要学科认识的统一、课程体系规范以及加强技能教学.

关 键 词:中国;韩国;茶文化;学历教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15-04

目前,只有中国和韩国等少数国家的一些大学开展茶文化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自2003年浙江树人大学单独设立茶文化专业以来,我国相关专业的数量与招收规模在近十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专业规模扩张的同时,由于学科归属和就业定位等问题,茶文化学历教育的科学性不断受到社会的质疑,甚至给予否定.笔者在充分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茶文化专业设置的动因、专业培养模式特点与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探析,并基于中韩两国的比较及教学实践,对我国茶文化学历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茶文化学历教育的肇端

中国茶文化发端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并形成于唐代,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上世纪80年代,人们关注传统文化优秀元素及其形态的挖掘与倡导,茶文化被认为是一种传统文化形态.1984年,我国大陆茶学宗师庄晚芳先生发表论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这是学界首次倡导“中国茶文化”.同年,台湾学者吴智和出版《茶的文化》.1987年张宏庸在《茶艺》一书中亦采用“中国茶文化”一词.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一词在海峡两岸共同出现,虽然当时还未被普遍接受,但已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此后,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相继建立许多社会团体,并逐渐开展茶文化的交流.范增平等人于1988年发起成立“中华茶文化学会”;1988年,台湾成立中华茶文化学会;1990年,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于杭州落成开馆;1993年筹备了三年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与此同时,从事茶文化传播的专业人才培养逐渐引起高等院校的关注.早在1994年,安徽农业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在茶学专业中就已开设茶文化与茶艺等选修课程,茶文化相关教材建设亦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其中,刘勤晋主编的《茶文化学》和黄志根主编的《中华茶文化》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十一五”高校国家级教材.2l世纪初,茶文化作为特色专业开始进入高等院校国民教育体系.2003年,由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浙江树人大学正式招收茶文化专业学生,茶文化学科亦成为该校重点特色学科.

韩国茶文化始于新罗时期,兴盛于高丽时期,其主线与核心是追求“和、敬、俭、真”精神的韩国茶礼.早在李朝时期,中国古代的饮茶习俗传入朝鲜,并融入了禅宗文化、儒家与道教的伦理道德以及韩国的传统礼节,形成韩国茶礼.新罗时期,韩国皇家的宗庙祭礼和佛教仪式中就已经运用了茶礼.在高丽时期,朝鲜半岛已把茶礼贯彻于朝廷、官府、僧俗等阶层;同时,随着茶礼器具及技艺的发展,茶礼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并趋于完善.古代茶礼演变至今,便是当今韩国实践的高丽五行茶礼.五行茶礼是韩国茶礼的最基本表现形式,而韩国各流派在表现五行茶礼时会略有不同,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韩国五行茶礼不仅仅是注重形式上精致、美丽,更着重于精神内涵的追求.20世纪70年代,韩国国内兴起寻找民族传统文化根源的热潮,而茶礼被认为是能寄托民族传统思想的一种形式.随后,茶文化在韩国得到了较快发展,并成立了很多民间茶文化研究、交流和培训机构.1972年韩国茶礼会成立;1979年韩国茶文化社团茶人联合会成立,并建立韩国茶礼研究院.进入90年代,又陆续成立了韩国茶文化协会、韩国茶礼协会和韩国青茶文化研究会等茶文化组织.与此同时,一些茶文化课程进入高校课堂.1983年继首尔国民大学最早开设茶文化类课程《东茶颂》之后,釜山女子大学、圆光大学、西原大学和东新大学等相继开设了《茶文化福祉》、《茶文化经营学》、《茶礼学》和《茶神传》等课程,其中的一些学校开始设立茶文化专业.

韩国茶文化学历教育现状与特色

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釜山女子大学最早开展茶文化专科学历教育.此后有许多院校陆续设立了相关专业.韩国茶文化学历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多层次的学历教育

目前,韩国釜山女子大学设有2年制的茶文化专业,而设置4年制茶文化本科专业的院校主要有韩国西原大学和圆光大学等,其中东国大学、韩西大学和朝鲜大学还招收茶文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些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向所依托的学科不尽相同.圆光大学茶文化本科专业是以人文学科为基础;东国大学依托于佛学院;而西原大学和韩西大学则分别以食品学科和健康管理学科为支撑.基于不同学科设置的茶文化专业或方向,其课程侧重点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如西原大学由于有食品学学科渊源,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很多食品饮料类和茶的技能类课程,包括饮料学、营养学、食品卫生学、茶保健学与茶叶加工学等.在此基础上增设茶的文化学、茶道学、茶具学和茶礼学等人文类相关课程.而东国大学课程设置突出了禅学类课程模块,如茶道哲学、茶禅学、茶与佛教、寺庙茶礼等.另外,与我国很多农业院校中设有茶学专业不同,韩国农业院校中没有相应专业.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茶技和了解中国茶文化,一些韩国的茶文化专业寻求与中国相关高校合作.如西原大学和浙江大学茶学系签订合作协议,西原大学委派本专业学生在浙江大学茶学系学习一年,并给予学分承认.

(二)民办机制与成人教育为主的办学体制

民办而非国立是韩国所有茶文化专业学历教育的特色之一.这些专业自行组织入学考试,并收取学费.韩国茶文化专业学历教育的另一个特色是,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成人,而非高中毕业生.这与我国茶文化专业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的方式不同.这其中以韩国圆光大学最为典型.圆光大学茶文化经营学专业每年招收约300~500名成人学生.这是韩国茶文化专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这些学生大多已成家立业,他们选读茶文化专业的目的并非就业,而是基于兴趣的需要.(三)着重于人文素质培养的专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的兴趣诉求相对应,韩国茶文化专业教育大多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主要目的,技能培养课程相对弱化.从圆光大学和釜山女子大学茶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课程体系主要分为茶文史类、茶科学知识类和茶礼类三个模块.以圆光大学为例,其茶文史类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中国茶文化史、日本茶文化史、韩国茶文化史、茶诗词、茶文化古典、茶文化遗迹、茶的美学和茶的哲学等;茶科学知识类核心课程有茶的科学、茶学概论、茶具学、茶的审评和茶的治疗学等;文化的技能类课程以茶礼内容为核心,主要有传统礼仪、茶的绘画以及茶文化空间设计等.韩国茶礼类课程具有技能教学的一些特征,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技能培养.韩国茶礼学习是茶文化专业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不仅要求掌握程式化的技艺,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其精神内涵进行理解,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目前,韩国茶礼的各流派大多采用师徒式传授为主要教学方式.

当专业培养以就业为目的,单纯的素质而非技能的学历教育便会受到质疑,釜山女子大学茶文化专业就是一个案例.釜山女子大学是釜山、庆尚南道、庆尚北道、济洲等地区唯一的一所女子大学,其宗旨是培养有良好品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的职业女性.淑女式培养是茶文化专业的教学特色,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机场、宾馆及茶礼馆等休闲服务业.然而,这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为此,2010年该专业增加了咖啡加工和冲泡等应用性课程,并向综合技能性培养模式进行转型.

我国茶文化学历

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校的茶文化专业有高职、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层次.由于高职高专的专业和研究生培养方向的设置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我国一些高校较早开设了茶文化专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历教育.目前,有浙江树人大学、信阳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学院和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开展了茶文化专业的专科教育.从研究生层次上看,设置茶文化硕士方向的有福建农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设置茶文化博士研究方向的有西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另外,有些高校历史学和文学学科中也培养茶文化方面的研究生,如南昌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

教育部对新申请本科专业设置的控制和审批比较严格.因此,相对专科和硕士研究生,茶文化本科学历教育的开展相对迟缓.在本科层次上,华南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等在茶学专业中设立“茶文化”方向.另外,浙江农林大学(原浙江林学院)于2006年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设立“茶文化”方向,并于同年向教育部申请设立茶文化本科专业,但没能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通过.最后,浙江省教育厅同意设立文化产业管理(茶文化方向)专业对外招生.

分析与总结近十年我国茶文化学历教育与就业管理的经验,今后茶文化学历教育需关注和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科归属的争议和专业课程体系的不统一

我国高校的学位教育都有一定的学科溯源,本科以上学历尤其如此.有关茶文化专业学科归属的争议至今还在继续,争论的焦点可追溯到对茶文化学科的不同诠释.人们对茶文化学的基本构架、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观点认为,茶学应包含茶科学、茶经济与茶文化三大领域.然而,现在的茶学教育实际上是茶科学的教育,在自然科学中发展的茶学科要同时肩负茶文化学的建设与研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有着很明显的不可逾越的困难.现在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茶文化学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研究特征.据此,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学者认为茶文化学应作为独立的学科给予承认,它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固有的价值系统.

由于学科归属的分歧,不同高校茶文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有很大的差异.2010年全国统计的五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中,三个设在农业院校的茶学学科中(即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另外两个独立设立专业的是浙江农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茶文化)专业和武夷学院茶产业经济与文化专业.以茶学专业为基础设置茶文化专业,为茶文化教学提供了一条捷径.这些专业都是以茶的自然科学为基础课程,增设茶文化通论和民俗学等课程.然而,基于茶学基础构建茶文化专业,再加上自然科学的师资背景,该专业人才培养很难突破茶学的框架,难以摆脱附庸的尴尬处境.

与上述不同的是,浙江农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茶文化)专业和武夷学院茶文化经济专业是以管理学、民俗学和艺术学等学科为基础而构建.为此,这些专业在开设初期就组成了包含茶学、艺术设计、管理和民俗等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这与茶学专业为基础的师资团体相比有很大不同.

本科学历人才定位的产业基础不清晰

社会岗位需求是应用性专业办学的基础.然而,茶文化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基础并不是十分清晰,从而造成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以及培养能力与社会期望之间௚

本文是一篇学历教育论文范文,学历教育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中韩茶文化学历教育的比较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学历教育及茶文化及农业大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历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0;矛盾等问题.

首先,基于传统茶学专业设置的茶文化专业,其专业人才出口去向与现有的茶学专业不存在明显的区别.目前,最大的茶文化产业恐怕就是茶艺馆.由于茶艺属于相对初级文化产品,负责茶艺馆的管理运行并不需要很多的知识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门槛非常低,而且服务行业缺乏对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为了扩大就业面,这些高校的茶文化专业也把“茶叶加工、贸易企业”作为重要的就业方向.

其次,偏重素质、弱化技能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学生就业压力.为区别于茶艺馆的就业定位,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置了以培养学生茶文化艺术策划及其舞台呈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块,该课程模块涉及《形体实训》、《茶艺理论与表演》、《茶席设计》及实践性课程《茶文化艺术呈现》等.然而,根据近三年的经验,这种培养模式遇到了两方面的困境:一是受生源的限制.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是普通二本学生,大多没有艺术素养的基础,因此,茶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有先天的不足.二是社会需求岗位不明确或产业领域非常狭窄.从目前的培养模式与目标定位来看,毕业生最适合茶文化传播性的岗位,如茶文化教育培训和从事茶文化交流.然而,这些岗位的需求非常有限.最后,现有茶文化专业的培养能力与社会期望值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以“茶道”、“花道”和“香道”等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服务与创意产业发展较快,对相关专业人才有一定的需求.但是,高校还没有相对应的专业.茶文化“廉、敬、和、美”的核心精神符合民族先进文化的主流价值,因此,茶文化可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载体以及传统文化创意的一个元素.基于此,在高校还没有专门设立培养“茶道”、“花道”和“香道”相关专业人才时,茶文化专业毕业生自然得到行业的关注.可是,通过与相关企业沟通发现,这些行业尽管对毕业生具体技能的需求并不清晰,但对个人的自然遗传禀赋和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有的甚至要求毕业生具备琴、棋、书、画的能力.显然,这样的能力培养不是普通高校茶文化本科专业所能胜任的.

(三)专科学历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技能教育的非差异化

目前,在设有茶文化专科学历教育的浙江树人大学、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其专业培养模式大多以社会茶艺师作为主要就业目标.然而,茶艺师系列已纳入社会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于2006年全面实施初级、中级和高级茶艺师的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其中,中级茶艺师报名的硬性条件之一是初中学历文凭,学习周期约一周.近几年各地茶艺师的培训实践表明,由于拥有培训资质单位之间的竞争及利益驱动,获得高级茶艺师职业技能证书非常容易.由于茶艺师技能门槛低、职业技能证书容易获取以及茶艺馆对茶艺师形象禀赋的要求,三年制茶文化专科学历教育面临较大的压力.

结论

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韩茶文化学历教育,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性.首先,专业的设置是基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是来自民间诉求和高校响应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及其全球化带来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中韩两国社会有识之士开始探寻能代表各自民族传统精神思想的文化形态.茶文化被认为能体现这种精神思想和时代先进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茶文化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共识,而高校自然被认为应承担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职责.

其次,由于茶文化学历教育是来自中韩两国教育体系中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外的一种安排,加之对其学科属性的理解尚存分歧,现有茶文化专业所依托的学科基础差异很大.学科基础的差异导致不同院校茶文化专业课程体系自成一体.我国早期茶文化专业主要依托原有农业院校中的茶学学科.后来,人们认识到基于茶学设置茶文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有些院校开始探索基于人文学科或管理学科构建茶文化专业的尝试.韩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茶学专业.因此,一些高校的茶文化专业设置在食品学科中;同时,也有些茶文化专业是以人文学科为基础.


再次,多层次的茶文化学历教育是共同特点.中韩两国大学都设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茶文化学历教育,中国一些大学甚至还设有博士研究方向.茶文化专科学历教育主要培养以茶艺或茶礼为主要技能的职业工作者,面向茶文化相关服务业.在本科学历教育方面,从中韩各大学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置来看,着重于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

然而,尽管中韩茶文化学历教育的时代背景与动因、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以及素质培养为主的本科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多类似性,但成人教育及其民办机制是韩国茶文化教育的主要特色.这与我国公立、全日制的体制有很大不同.由于招生制度与毕业生就业模式的差异,中国茶文化学历教育面临韩国所没有的一些困境.

在我国高等教育导向中,专科学历教育实际上是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然而,在本科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将以就业为主要目标.通识性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就业岗位技能性的需求,这也是目前我国一些茶文化本科专业教育所遇到的困惑.相比之下,韩国茶文化本科学历教育大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生活情趣的成人教育为主体,不存在就业诉求.另外,在专科学历教育层面上,我国茶文化专业以茶艺为核心技能的培养模式相比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并无明显的就业优势.韩国淑女式的茶礼培训与我国茶艺训练不尽相同,前者以修身为主要目的,后者则以职业为目标.韩国茶礼不只是表面的程式,更需要实践者对韩国茶文化精神进行身心体验与诠释.相比之下,我国现有的各种茶艺还远没有达到韩国茶礼所承载的精神功能.中国茶艺浮于形式,学习门槛低,茶艺师的从业资质只要通过短期培训就可获取.因此,我国茶文化专科学历教育必须构建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差异化的模式,否则,其办学合理性与生命力会受到质疑.

为区别于社会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我国茶文化专科学历教育除了以茶艺为核心技能课程外,应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类课程模块的设置与教学.韩国淑女式的茶礼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样,虽然专科毕业生仍以茶艺师为主要职业,但因有人文素养的正规训练及相关综合能力的提高,他们将能真正担负起中国茶文化使者的职责,起到茶文化传播和社会示范导向作用.在本科学历教育方面,当前迫切需要在茶文化专业的学科属性、课程体系的统一规范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一些基本性问题上达成共识.有关专业建设的学科争议,其焦点是专业的学科归属及其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的设计.实际上,一些原先没有的新型学科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同时,潜在产业的出现也会对人才提出诉求.茶文化学科是迎合特殊时代背景需要的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而茶文化专业人才也应具复合型的特点.因此,即便学科归属尚存争议,但茶文化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可基于多学科基础而进行设计.其次,鉴于当前我国本科教育仍以就业为主要目标取向的现实,茶文化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应采取素质与技能并重的培养模式.三是技能类课程的设置应探索与边缘复合型的前瞻性产业岗位进行对接.

相关论文

做好学历教育本科生毕业文指导

本文是一篇学历教育论文范文,学历教育有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做好学历教育本科生毕业文指导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历教育及材料及学生。

公路员工成人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

本文是一篇学历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学历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公路员工成人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学历教育及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