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中所蕴涵的美学意蕴

时间:2024-02-13 点赞:44284 浏览:8529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关于伦理学及什么是及道德修养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伦理学类论文范文文献,与《私人》中所蕴涵的美学意蕴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伦理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私人》是冯小刚导演在2013年倾情打造的贺岁片.王朔的作品一般都是晦涩难懂的,但冯小刚+王朔+葛优的完美组合塑造了《私人》的独有内涵.影片运用流行的网络语言在“冯氏幽默”形态下展露了批判现实的锋芒.透过影片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可以看到其中所蕴涵的深刻的美学意蕴:雅俗之别中所体现的人性之真、“时间都去哪了”的提问中所体现的感恩之善和向自然道歉中所体现的和谐之美.

[关 键 词 ]《私人》;人性之真;感恩之善;和谐之美

和《甲方乙方》一样,《私人》也在运用同样的“冯式幽默”谈“梦想”与“希望”;但与《甲方乙方》不同的是,《私人》通过相似故事的结构和套路,不是讲述成功者做常人之梦,而是运用流行的网络语言在嬉笑怒骂中展露了批判现实的锋芒.因此,与其说《私人订制》是《甲方乙方》的续集,不如说是升级版;在“冯式幽默”形态下反映现实问题,可以称作反讽的最高层次,透过这部影片中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可以看到其中所蕴涵的深刻的美学意蕴:人性之真、感恩之善与和谐之美.


一、雅俗之别――人性之真

雅俗之辨一直贯穿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但关于“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却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时代不同、地位不同、身份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雅俗观.从本源上讲,雅俗间的区别,跟先秦的 “君子”“小人”之别关系甚为密切.在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之后,后世在论雅俗之别时,义利态度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衡量指标:重义之士,即为雅士;重利之人,即是俗人.《私人》中有两大段通过描写权欲和物欲来对雅俗之别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展示,从而显示了人性最深处的人性本真.

其一:首长司机过一把首长的瘾.范伟饰演了一位机关司机,由于自己所在单位接连三位领导因为腐败问题被双规,心中充满困惑,所以要把自己假扮成一位在职领导,体验做领导在面临诱惑时是否具有抵御能力.此段细节极为丰富,笑料也非常充足,我们在嘲笑片中人物的同时也嘲讽了自己,试想如果把我们任何人放到范伟那个角色的位置,谁敢保证自己会比他更清廉呢?因此,这部分阐释的是一个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尖锐问题,俯观当下中国的官场百态,腐败现象是个人品质造成,还是整个官场机制的产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因为人具有仁义礼智之善端,所以人性是善的;荀子把人先天生就的自然本能看作是人的本性,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从现今官场所呈现的贪污腐败现象来看,孟旬二人的理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孟子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提出了“存放心,养其性”[2],荀子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化性起伪”[3],其实质都是要加强人的内部道德修养和外部道德教化.腐败现象到底是因何而产生?究其根源仍然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义利之辨,人在面对钱、权、色等利益诱惑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抵挡外部诱惑的能力是必要的,与此同时,相应的外部监督机制的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二:从大俗到大雅的变迁.影片阐释了一位大量获奖的娱乐片导演,因为拍摄的都是些低俗内容而产生了自己讨厌自己的心理,想脱俗体验一把高雅生活的故事;这段关于“什么是俗?什么是雅?”的拷问,实际上也映射了冯小刚导演的内心纠结:冯氏贺岁片在高扬“贺岁喜剧”的旗帜同时,针对最佳放映档期演绎社会关注的情感问题,一马当先地开拓了本土娱乐电影的制作策略,创造了个不可思议的票房神话.但是在他准备突破从大俗到大雅的历史转变,转向体现深刻内涵的文艺片时,却发现大众不对文艺片买账的悲哀现状,如冯导精心打造的《1942》.这是文娱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评价一部影片的好与坏仅仅是依靠票房的“GDP”吗?从这个意义讲,这里既包含了他的自嘲,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雅俗文化的深层理解及矛盾心态.影片面对的是广大观众,符合观众的价值选择固然重要,但有必要一味地降低自己去迎合观众心理吗?我一直认为,所谓的“恶心自己,成全别人”(《私人》语)是冯氏的谦虚,他确实做到了成全别人也陶冶了自己.我是很喜欢《1942》的,觉得它在塑造了人物在面对苦难时的悲悯和选择的同时,也从人性角度刻画了人物的思想变迁.但相比较人们所熟悉的“冯氏幽默”,文艺片具备了更深刻的历史积淀和人性描绘,所以它对观众是有选择的,观众的接受也需要一定时间的消化和思考,历史是不能回避的,但人们接受历史尤其是苦难史是需要一定的思想准备和文化基础的.所以,从俗到雅的变迁不是绝对的,票房的收入作为评价标准也不是惟一的,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从历史的积淀中来阐释今天,从今天的幽默中来审视历史,二者并不冲突.

二、时间都去哪了?――感恩之善

善,是宗教、哲学、伦理学等范畴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与“恶”相对应,“善,德之建也.”[4]“感恩”是善的一种重要表现,“羊羔跪哺、乌鸦反哺”一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动人案例.感恩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感恩父母――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成长――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社会、家庭和他人的关怀和督促之下完成;感恩幸福――活在当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其一,感恩父母.影片中由宋丹丹所扮演的清洁工在当了一天超级富婆之后,随着收音机里“听友私人,为他的恩人丹姐,点唱了一首由董冬冬作曲,王铮亮演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祝丹姐生日快乐!”声音的传出,一曲春节晚会感动无数人的歌曲诞生.是啊,“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多么朴实无华的话语却反映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父母――平凡却伟大的父母,将他们的爱无私地奉献了给了儿女,满头的白发中藏进了毕生的牵挂.时间都去哪了?时间消失在“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之后,“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可是又有多少儿女在羽翼丰满之后却忘记了回家的路.从《常回家看看》到《时间都去哪了》,唱出了我们多少父母的期盼,又唱出了我们多少父母的泪花.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的中原文化塑造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21世纪的今天,我们都远离父母来开拓自己的生活,但孝道本身的内涵没有变,一个、一条短信都会换来父母脸上灿烂的微笑,其实父母的要求只是透过电波的儿女那一份远远的牵挂,仅此而已. 其二,感恩成长.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身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个角色都意味着一份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必然地去遇到一些人,在这些人的帮助、支持甚至反对下茁壮地成长,所以我们应当感恩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包括朋友、家人和敌人.感恩朋友,那些在我们得意时远远看着,却在我们失意时站在身边鼓励我们勇往直前的人;感恩家人,那些无论艰难险阻始终坚持陪在我们身后的人,一盏灯、一扇门、一个等候的人,构成了家的深刻内涵;感谢我们的敌人,那些在成长中给予我们历练机会的人,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我们,使我们更加执著更加优秀,成长的伤痛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时间都去哪了?时间一直存在于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感恩幸福.影片中清洁工丹姐圆了一个有钱人的梦,过了一把千万富翁的瘾,但她收工下阶梯的时候却说了这样的话:有钱人不一定就是快乐的,最快乐的日子是省心的日子.那么,何为快乐?何为幸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详尽地解释了幸福的定义:“根据我们的看法,政治学的目标善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所能实现的至善又是什么?在名称上,大多数人在这里诚然是一致的,一般大众和有教养的人都把它称之为幸福.”[5]不同于一般大众把“好生活、好品行”这种“抓得着、看得见的东西”作为幸福,亚氏采用柏拉图的理解并加以阐释,赋予了其伦理学的意义: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追求幸福的过程是合乎德性的活动的实现.其实在现实中幸福是一种感觉,有钱人不一定过得快乐,他可能为金钱所累,过的日子还不如普通大众省心;没钱人未必不快乐,他可能拥有除了钱之外的其他的幸福,幸福的前提是要懂得知足、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时间都去哪了?时间一直存在于我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

三、向自然道歉――和谐之美

《私人订制》的结尾是一连串的“道歉”,从航班延误到生态恶化,葛优率领的“私人订制”公司派人一一出面道歉.这一部分是整部影片最有深度的地方,诗一般的意象和对传统叙事的超脱,使人们在传统的“冯氏幽默”之下陷入深深的沉默,既然人们认为思考太伤神,就用笑声来压倒思考,就在令人沉重的、令人心酸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现实外涂上浓浓的糖衣,让人们笑过之后再体会其中的苦涩,这便是冯氏的喜剧之道.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并赋予“美丽中国”这一概念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在人与关系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落后使之呈现出原初的自然和谐状态,在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改造客观世界解决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之后,随之而来的却是现代化进程的生存危机,因此工业文明使人类陷入了新的困境之中:持续的雾霾、过度砍伐的森林、水土污染等影片所呈现出来的各个画面,令人震惊、发人深省!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结果又取消了.”[6]

人对自然的道歉是必须的,因为是人建立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基础上的不合理的价值观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曾揭示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并指出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种父权征服和统治的关系.[7]人与自然之间也必然会走向和谐,美丽中国的生态梦必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友爱,处于共存、共荣、共生和共赢态势中的社会,这是一个充满生态文化、生态技术和生态理性的生态智慧型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民群众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权益会得到充分保障,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超越.

[参考文献]

[1] 张燕婴,注译.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2] 万丽华,蓝旭,注译.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3] 方勇,李波,注译.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4] 陈桐生,注译.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5]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7] C Merchant.The Death of Nature:Women in the Origins of Modern Scienc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作者简介] 柳兰芳(1979―),女,河北唐山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天津体育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关论文

石介《中国》的文学书写与文化意蕴

该文是美国文学专业民族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民族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石介《中国》的文学书写与文化意蕴相关论文范文素材,适合。

嵇康《声无哀乐》的美学意蕴探析

本文是一篇音乐美学论文范文,音乐美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嵇康《声无哀乐》的美学意蕴探析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音乐美学及大学语。

《人生》的美学价值

本文是一篇人生论文范文,人生类学士学位论文,关于《人生》的美学价值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人生及悲剧及命运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

《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本文是一篇译文论文范文,关于译文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译文及教育教学及参考文献方。

《财经》杂志的接受美学探析

本文是一篇接受美学论文范文,接受美学方面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财经》杂志的接受美学探析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接受美学及。

关于《受戒》的接受美学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文学作品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关于关于《受戒》的接受美学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接受美学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