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

时间:2024-01-13 点赞:47079 浏览:9329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和法律论文范文,和法律有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和法律及思想及儒家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和法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以孔丘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从“礼治”、“德治”和“人治”三个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法律思想和主张,对中国封建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他们的法律思想并客观地进行评价,推陈出新,其中积极的思想主张对当代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关 键 词】先秦儒家;礼治;德治;人治

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传统的神权和宗法思想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势,不同阶层、不同阶级的思想家站在自己的地位和立场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认识,由此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史上称之为“百家争鸣”,其中儒家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其中一个学派.“儒”,原本是指专门从事教育和执掌礼仪的人,由于当时有个叫孔丘的人长期招收门生,以相礼为业,传授知识,很快成为“儒”中的突出代表人物,后人把孔丘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儒家代表着当时登上政治舞台的封建贵族利益.以孔丘为创始者的先秦儒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礼治”、“德治”和“人治”的法律思想.在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分析研究以孔丘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丰富法律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甑别和合理取舍仍具有现实的作用和意义.孔丘法律思想以仁、礼为核心,其主要表现在:


一、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关于“仁”的学说,是孔丘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在《论语》中,孔丘对仁有很多的解释,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丘把孝、悌、忠、信、恭、宽等他认为的一切美好的品格,全都涵盖在他的“仁”之中.他认为“仁”是最高尚的道德,最完美的人格.

最能表达孔丘“仁”的含义的还是“爱人”.孔丘的“仁者爱人“并不是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相反,他主张“爱有差等”.孔丘的“爱人”有亲疏之,必须从亲及疏,由远及远,首先必须爱自己的亲人,特别是父兄,他在伦理关系中强调孝、悌,这是周礼的“亲亲”原则在父子兄弟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具体化.孔丘的“爱人”有等级之分,等级不同,“爱”的内容也不同,孔丘要求下级服从上级,不犯上作乱.孔丘的出发点是维护周礼的“尊尊”原则.孔丘的“爱人”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孔丘作为贵族的代表,他所说的“君子”是指当时的贵族,在孔丘看来,“仁”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贵族们才有,而对劳动人民的爱则是和“使”联系在一起的.在《论语.阳货》中孔丘有曰“惠则足以使人”,“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二、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制度

在孔丘生活的年代,西周的礼已成过往,可是孔丘仍然竭力维护周礼,竭力倡导“礼治”,他所说的“礼”是指西周以来所形成的一整套礼节仪式、典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基本的内容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制度,当齐国的陈恒杀了齐简公时,孔丘“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论语.宪问》).严格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孔丘认为弑君行为是不可饶恕的.孔丘反对公布成文法,认为公布成文法严重破坏等级秩序.孔丘从维护周礼的立场出发,在诉讼制度方面,他认为父亲包庇儿子的罪行、儿子包庇父亲的罪行是一种美德,主张“父子相隐”,即其所说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为了维护周礼,孔丘还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所谓的“正名”就是以周礼为标准确定等级名分,以此来反对‘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现象.孔丘还对周礼提出损益主张,主要表现为把“仁”入“礼”,把二者结合起来,强调“礼”与“仁”的结合,从这一思想出发,孔丘反对暴政,认为“苛政猛于虎”,反对统治者向劳动人民横征暴敛,他强调“敬事而信,节约而爱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论语.尧曰》).从“礼”与“仁”的结合出发,孔丘反对周礼的人殉制,指出:“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粱惠王上》).

孔丘维护向往周礼,强调“礼治”,反映了他思想的保守性,但是,孔丘认为周礼必须要修改.“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孔丘对周礼的有所损益表现在把“礼”和“仁”二者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同情劳动人民,要求减轻剥削,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人殉,这是他积极的一面,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孔丘以“王道”统一天子的思想,对于后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法制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德主刑辅”和“以德去刑”思想

在国家治理方式上,孔丘极力提倡“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在统治方法上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奴隶主贵族根据“礼不下庶人,刑不下大夫”的思想和原则,认为“折民为刑”(《尚书.刑》),认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刑法,是暴力.孔丘则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他强调“德化”和“礼教”的作用,即“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恶而不自知”(《礼记经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尧曰》.孔丘在提倡“德治”的同时并不放弃“刑”,而是“德”“刑”并用,只是二者相比较,他强调的是前者.在孔丘的法律思想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德去刑”和“无讼”思想,“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论语子路》),在孔丘看来,实行“德化”就可以“去刑”.“先教后刑”、“德主刑辅”和“以德去刑”是孔丘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孔丘的“为政以德”,强调“德化”和“礼教”的“德治”思想,提倡“德主刑辅”和“以德去刑”的法律思想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这些法律思想有很多合理内核,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仍然具有借鉴作用.四、“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

孔丘在提倡“人治”和“德治”的同时,还主张“举贤才”,“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他认为只有“贤者”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文武之政,不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就是所谓的“人治”或者说“贤人政治”,孔丘的人治思想较之于周礼的“亲亲”原则即“任人唯亲”原则有进步意义,他还主张不分亲疏选拔人才,“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左传昭公十八年》).

孔丘在他的“人治”思想中强调当权者必须是自己行为端正,当权者自己本身应该有德,他认为有道德的人当权,国家就有希望,无道德的人当权,国家就没有希望.“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子路》).孔丘提倡“人治”的同时并不是完全不要法律,但是法律的作用在孔丘看来很微小,国家的治理主要取决于当权者是否有德和是否贤明.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者,在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政治问题和法律问题,构建起儒家法律思想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儒家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它以“仁”、“义”为基本内容,以伦理为本位,以人道为中心,高扬人本主义精神.孔丘的法律思想由“礼治”、“德治”和“人治”三个方面组成,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他的法律理论学说对古代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他主张的“为国以礼”、“德主刑辅”、“宽猛相济”等法律思想是成为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思想,孔丘在论述“法”与“人”的关系时,将统治者个人置于“法”之上,这一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轲、荀况和西汉董仲舒等儒家的继承和改造,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影响了中国的整个立法、司法活动.

孔丘的法律思想是在中国本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思想,对于今天社会发展而言,这种思想仍有其现实意义,应在扬弃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孔丘的法律思想,尤其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仍有必要以孔

本文是一篇和法律论文范文,和法律有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和法律及思想及儒家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和法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丘法律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作为法律制定和制度建设的价值基础,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使两者更好地发挥其治理国家的功能,在不断吸收外国先进法律思想的同时,还要借鉴传统儒家法律思想的精华.

相关论文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其法律思想

本文是一篇法家论文范文,法家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其法律思想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法家及政治法律及法律思想史方面。

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哲学思想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哲学思想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

评《三国演义》代表人物的用人艺术

为您写用人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用人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评《三国演义》代表人物的用人艺术相关论文范文集,包括关于用人及艺术及人才。

日本的几个法西斯代表人物

本文是一篇法西斯主义论文范文,法西斯主义方面学士学位论文,关于日本的几个法西斯代表人物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法西斯主义及法西斯及。

古希腊法律思想

本文是一篇自然哲学论文范文,自然哲学方面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古希腊法律思想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自然哲学及思想及法律方面的的大学硕。

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法律思想的

本文关于市场经济及科学发展观及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市场经济类论文范文,与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法律思想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