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时间:2024-03-24 点赞:42817 浏览:8055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西方文学论文范文,西方文学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西方文学及形象及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西方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在比较文学中,形象是对异族的一种总体性看法.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对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的思考,发现一国的实力决定了自身形象.因此,通过坚持经济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实现“中国梦”,是改变中国形象的唯一途径.

关 键 词:“中国梦”;形象;西方文学;套语;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I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6-0093-03

长期以来,西方文学中存在着一种特别的“中国形象”,这个形象或许与客观存在的中国实情不符,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多数西方人(尤其是那些尚未深入接触过中国的西方人).本文阐述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自身、反省自身,为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社会层面的内省.

一、形象的意义

中文里的“形象”一词,在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二是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1](P1289)从这两个含义来看,无论在哪种解释中,形象都包含着激发或引起人们感情或思想的功能.也就是说,无论某个形象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还是来自于文艺作品,虽然媒介不同,但都会对他者起到作用.

这样的作用在比较文学中亦被重视.比较文学中所说的形象,多半指某个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意象,但这里的涵义是多元的: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总体印象,还是一种集体意象.[2](P2)显然,形象是一种主观感受,并非客观存在的,但就像定义所述,它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感情.美国语言学家米尔曼帕里在研究《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时,就发现口述行文中存在着一个庞大却有限的口头联合体,他遂用“套语”(formula)这个术语来表示.[3]这种套语,就像很多学者形容的,有着“夸大的信仰”、是“一种停滞不前的、物恋的表现”,还有滞定而虚幻的特点.[4]可见,在套语的影响下,人们对异族的人会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

要想在西方文学中,找出中国人的形象是什么,本身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因为涉及中国人的西方文学可谓汗牛充栋,而每每刻画的形象又各不相同.不过,从上文的“套语”理念中,我们不难推知:在纷繁复杂的西方文学里,一定也存在着“一个庞大却有限的口头联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中国人的总体形象,是可以归纳而出的.

从社会心理学来讲,比较文学的形象概念,就如同一种社会认知:印象.而人们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又很容易受到首因效应、刻板效应的影响.[5](P71~73)可见,借由西方文学来探讨中国形象,并思考如何改变此形象,对早日实现“中国梦”有着重大意义.

二、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从时间来看,中国形象在西方视域中并非一直凝固不变的.这个演变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美化时代、丑化年代和改观时代.

第一,美化时代.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整个东方世界在西方眼里都有着梦幻的色彩,因此,中国在西方文学中,是一种理想化、神化的形象.比如,公元前五世纪的“阿里斯提亚斯”,就在一首长诗中提到一种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当然,连这位作者本人的真实性至今都还是个问题,所以其失传的作品恐怕也难以令人完全信服.[2](P7~8)同时,在此时代的中国形象,通常被视为极其富足的国度.据说,在大名鼎鼎的《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很多人因为看到书里记载着中国富庶和文明,不仅感到荒诞,还劝马可波罗收回不当的言论.谁知,马可波罗回答说:“我还没写下我所见到的一半呢.”[6]从这个例子可见,当时的西方世界所持有的中国形象,是一种高度美化、甚至神话的.这种神话的热潮催生了“哲人王”(philosopherking)的形象,从孔子到康熙再到,都曾被多多少少地赋予过这样的形象.[4]

第二,丑化年代.大约在启蒙运动之后,由于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贸易上的关系,中国在西方的地位一落千丈.[2](P17~19)中国佬约翰(JohnChinaman)、异教徒中国佬(HeathenChinese)等形象渐渐加诸中国人,而且这些形象显然有着负面色彩,将中国人丑化、妖魔化.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付满楚”(FuManchu),它“是西方关于中国的套话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也是“黄祸论”思想的典型代表.[4]

第三,改观时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中国给人的形象又是有别以往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一个崭新而富于正能量的中国人形象树立起来,这使得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发生了相应地改变.同时,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更多西方人可以进入我国,实地观察,对刻板化印象起到一定的消除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黄祸论”、“中国威胁论”等把中国形象妖魔化的西方思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尤为泛滥――还远远没有结束.[7](P57~59)可见,我们虽然处于一个形象正在改观的时代,但面临的挑战也同样是不小的.

三、亟待树立的新形象

通过前文,我们了解到西方文学中存在的中国形象,更知道这种形象犹如一种“套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西方人对中国的总体看法.正如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8]我们中华民族本应具有的这般形象,应该如何去体现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在于我们对“中国梦”的理解上.总书记曾提纲挈领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国梦”的关键所在:要实现“中国梦”,要让自己摆脱启蒙运动之后蒙上的各种妖魔化、丑化形象,就应该实现伟大复兴.而实现的主体必然是人民.就像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由此可见,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梦”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关联.正是因为曾经国力的衰弱,我们才被赋予了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方法只能是实现伟大复兴.当这一宏大的目标达成之后,中国的形象也可以大为改观.然而,无论是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还是对这种形象的改变,都是不容易的.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大力建设经济,夯实国力,让中国富足.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形象如何,归根结底还是该国实力的体现.在早期西方文学的笔下,中国充满了异域之美,可谓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国度.比如,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说到,很多希腊贵族穿的“赛里斯人”制作的衣服.这里的“赛里斯人”据考证就是中国人.他以为中国有一种奇特的树,树上长着羊毛,而这种衣服就是用树上的羊毛制作的.[9](P36)类似的早期描述,或许还充满着大量的想象色彩和文学意味,不过在后来的大量游记中,虽然免不了想象和夸张的色彩,但渐渐接近真实.这些出现在十三至十五世纪的游记、书信,包括《马可波罗游记》、《孟德高维奴等教士书简》、《大可汗国记》、《曼德维尔游记》等,它们“无不描述中国土地广阔、物产丰富、城市繁荣、君权强大”.[7](P20)


可见,对一国的好评,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经济的.正是因为早期西方对中国了解很少,所以带有极强的神秘色彩,所以才有了早期的极佳印象.同样,启蒙运动之后尤其是战争以后,在了解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还有清代晚期日渐衰落的国势,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学中发生了逆转.中国佬约翰、异教徒中国佬等丑化中国人的形象,也是在此时段涌现.这无疑说明:“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只有如此,才能根本地、彻底地改变自身形象,树立一番、富强、文明的和谐景象.

[JP2]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造中华民族独特性.在狠抓落实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得到大发展、大繁荣.在树立新形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清醒地意识到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坚持自己的特色.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来之不易的.它建立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文明之上,建立在近代中华儿女170多年的探索之上,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努力之上,也建立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之上.[8]因此,我们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时,必须拥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不可一味地效仿西方,更不能崇洋媚外,抬高西方贬低自己.

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今天,西方一些势力有意贬损中国形象,这种贬损是不客观的,采用的手段也是隐蔽的.比如在好莱坞的一些电影中,时常穿插着反派的中国形象.不但把中国人的性格描写得阴险、狡猾、麻木,还把中国宣传为一种“红色威胁”.[7](P59~61)对这样的蓄意中伤,实为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是一种对中国崛起的刻意抑制.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就越发应该去芜存菁,对西方的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断然不可“全盘西化”.就像一篇评论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

本文是一篇西方文学论文范文,西方文学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西方文学及形象及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西方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可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10]虽然,如何妥善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个无比宏大的课题,但我们必须坚信:中华民族有相当的智慧和能力,我们应当有信心地去实现自己崇高的“中国梦”.[11][JP]

第三,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主体是多方面的,有中国的正确领导,有各界专家的积极配合,但更重要的是人民.“中国梦”说到底就是中国人民的梦.因而,无论是实现“中国梦”,还是树立崭新的中国形象,实践的主体终归是人民.个人或某个团体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个道理已经在中国近代史的惨痛教训中得到证实),而凝聚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将产生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结语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有着璀璨的智慧和沉淀,理应在世界上拥有良好的形象.本文通过纵览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发现中国形象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发生变迁,尤其在启蒙运动之后发生逆转,呈现出一派丑化、妖魔化的中国形象.而一国之形象的变化,说到底,还是其国力的强弱反映.在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之际,我们找到了一个改变自身形象的契机.从形象变化的历史中,我们发现:必须大力坚持经济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才能实现“中国梦”.而这也是让中国在国际中拥有良好形象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陈一琳.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D].郑州:郑州大学,2012.

[3]吉奥乔阿甘本.宁芙[J].上海文化,2012,(3).

[4]姜智芹.欲望化他者: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国外文学,2004,(1).

[5]孙时近.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杨志玖.百年来我国对《马可波罗游记》的介绍与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1996,(1).

[7]伍辉.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8].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J].党建,2013,(4).

[9]周宁.2000年西方看中国[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

[10]华羽.让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N].光明日报,2013-4-18(2).

[11]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相关论文

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该文是现代汉语专业作家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作家方面电大毕业论文,与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相关论文范文例文,适合作家及形象及汉。

美国华裔文学里的中国情结

本文关于华裔及文学作品及文学批评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华裔有关论文范文集,与美国华裔文学里的中国情结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对。

西方文学中女性人物形象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文学作品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西方文学中女性人物形象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文学创作及。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物形象

该文为关于华裔相关本科论文范文,与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物形象相关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可作为现代汉语专业华裔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

西方文学经典中“医者”形象的嬗变

这是一篇文学作品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西方文学经典中“医者”形象的嬗变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经典论文网专业与文学作品及。

西方文学批评史在当代中国

本文是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关于文学批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西方文学批评史在当代中国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及。